今天(6月20日),央视《中国新闻》播出《遇见非遗》系列报道,首期聚焦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当代创新之路。在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融合中,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数字化设计赋能古老纹样,智能化工具提升锻造精度,让千年银饰艺术在传承中绽放时代光彩。
作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活态桥梁,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传承智慧。今天起,《中国新闻》推出系列报道遇见非遗,第一集走进贵州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当下,这门国家级非遗技艺正通过活化传承加科技赋能的新路径,展现出勃勃生机。
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雷山县西江镇,有一个以苗族银饰制作技艺闻名的传统村落——麻料村,村内银匠世代相传,有四百余年的历史,全村180 余户中,有140户以银饰制作为业,被誉为“银匠村”。吊脚楼里,叮叮当当的打银声,如同村落的“晨光节拍”,唤醒了这座传承四百年的小山村。
拉丝工艺是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精髓。退火软化反复捶打的银条,再逐次手工拉拔穿过拉丝板上数十级渐缩的孔道,最终加工成直径仅0.26毫米的银丝。这“千锤百炼为条,千拉万扯成丝”的手工拉丝传统,让银丝兼具极致细度与韧性,可承受搓丝、掐丝等复杂工序而不断裂。
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邰引岩:现在的工具、钢丝板,各种样的都比以前的都要先进多,拉起来,这个银丝很细,比头发还细。
如今,银饰制作工艺与穿戴银饰的传统共同成为苗族同胞的文化符号,在麻料村的锤砧声中延续至今。
张晓,是邰引岩的徒弟,他正在村子拍摄记录村民身上的古旧银器、纹样,并进行三维扫描建立数据库。这是他创新非遗实现产业化的一项重要工作。
苗族饰品,符号性鲜明,同时也承载着丰富的苗族文化记忆。如何让它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符号,在当代语境下,如何既保留文化内核,又创新表达形式、推动产业化发展?张晓正借助数字化技术与网络平台寻找答案。
在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的互联网金融特区大厦,张晓团队的三十多名年轻人正在这里繁忙工作。他们运用最新AI技术进行产品创新设计;拍摄时尚感十足的产品写真;借助数字技术制作兼具时尚感与科技感的宣传视频;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推广、销售银饰。数字科技+非遗创新模式,让传统银饰重新焕发迷人光彩。
张晓:假如说我们把它改变一下它的形制,你看它很精细,具有贵州当地的特色,那是不是可以把它做成一种摆件或者伴手礼,放在办公室或者床头柜旁边,预示着美好生活的向往。
2014年以来,张晓团队创新研发出583个品目的非遗创新产品,成功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结合。集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体系,带动贵州苗族银匠、绣娘就业3000余人。
创新给非遗注入的生命力,格外强劲。这场电视会议上,张晓团队在沟通日本线上销售平台工作进展,除了已在马来西亚运行的实体店,今年下半年,团队还将在法国、日本建立实体店进行运营。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那些藏在细节里,既有文化根脉又有情感共鸣的非遗苗族银饰,在国际市场上,肯定能占住独一无二的位置,让世界通过一件银器就摸到中国文化的心跳。
来源/央视《中国新闻》
编辑/何冰雪 责编/杨青青 审核/曾昕 终审/谢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