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赫鲁兴风作浪,掀起中印边境风云,伟人气场全开,号令千军万马,横扫作乱之辈。
对印自卫反击战,这是新中国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的一场重大对外作战,继10年前抗美援朝战争胜利之后,我国又一次宣扬国威,震惊世界。
一直嚣张跋扈的尼赫鲁,也不得不收敛自己不知天高地厚的姿态。
本着自卫反击的原则,中国在完成战略目标之后便鸣金收兵,没有做出任何超越国际法则约束范围的事情。
可印度却仍然没有生出自知之明,在后来的许多年里,仍然没有打消非法扩张的野心,甚至还做出过挑衅中国的事情。
对印自卫反击战有着怎样的前因后果?
在被中国收拾之后,印度又会否做出改变?
印度总理,前后转变
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一直千方百计挑衅我国领土主权的印度总理尼赫鲁,在中印边境冲突中展现出了非常丑陋的面目。
不过,他并不一直都是这样的恶劣。在50年代中期,尼赫鲁对中国的态度还算较为友好。
1955年在印度万隆举办的亚非会议,是一次足以载入史册的重大会议。
尼赫鲁作为印度领导人,对周总理的到来表示出万分的关注。
他们特意为周总理安排了专机,万幸的是,总理没有踏上这架飞机。
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行动,飞机在飞行途中出现了意外,8名中国外交人员和记者遇难身亡。
尼赫鲁得知此事以后,对总理的安全状况十分关心,还命令工作人员立即着手调查飞行事故发生的原因,要给中国政府一个交代。
当周总理顺利到达目的地之后,尼赫鲁更是为他送上了一个温暖的拥抱。
两位国家领导人紧紧相拥,也成为了新中国建国之初中印两国友谊的证据。
当天晚上,尼赫鲁还因为挂心周总理,特意去往对方的住处探望和问候。
两个人再次进行了友好的谈话,周总理对于东道主的热情和周到也有着最直接的感受。
后来在会议上,周总理和尼赫鲁被视为两位表现最出色的政治明星。
他们待人处世的风格,以及在众多亚非国家首脑面前的发言,令人赞叹不已。
总理反复强调新中国在外交方面的原则,我们一向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尊严,也希望能够得到同样的尊重。
在消除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这方面,参会的所有国家都有着同样诉求基础,也更应该彼此爱护,切莫互相猜忌。
听到这番慷慨的发言,尼赫鲁打从心底里为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他带头大声鼓掌,会议现场也随之掌声雷动。
尼赫鲁
有人说,尼赫鲁为新中国的外交官搭建了一个出色的舞台。
但尼赫鲁自己却说,周总理用实力和精彩的表现赢得了大家的赞誉。
看得出来,在这一阶段,尼赫鲁对中国政府并没有太深的敌意。至少在表面上,他的对华态度是友好的,温和的。
但是50年代末,仅仅几年过去,他的面目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1959年发生的朗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让印度和中国的关系迅速恶化,印度政府甚至发出了武装的叫嚣。
虽然印度的做法有得寸进尺的嫌疑,但作为一个爱好和平的大国,中国还是希望能够以和缓的方式解决两国的矛盾,不希望同为亚洲的国家走到兵戎相见那一步。
中央军委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下达了后撤的命令。边防部队也严格遵循令行禁止的原则,主动把我军的警戒线向后撤。
一直到1962年,中国的态度都没有变得激烈,还是像两年前那样,主张和平解决矛盾,不想让冲突升级。
可是印度呢,他们也仍然像两年前那样,执行毫无底线的前进政策,一步步挑战中国的底线,满足自己膨胀的野心。
中国政府主动向尼赫鲁提出建议,希望两国的武装能够各自向后撤退20公里,留出一个足够的缓冲空间,积极进行和平谈判。
对于中国的好意,尼赫鲁和他的政府班子完全嗤之以鼻。他们不想接受这所谓的后退方针,还是计划用战争来实现目的。
尼赫鲁给印度军队下令,不要停止前进的步伐,遇到阻碍的中国军人,直接发动攻击。
而且,他们还嚣张地提出了把中国军人从中国领土上抹去的想法。
中国步步退让,印度却步步紧逼,战争一触即发,局势藏着数不尽的危机。
1962年10月18日,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
在会议上,针对是否对印作战的问题,各位参加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这个问题着实非常棘手,让毛主席也犹豫和思考了很久。
从国际声望来说,尼赫鲁的形象并不差,印度方面的军队实力也并没有凌驾于我军之上。
贸然发动战争,只怕会落人口实。
从外交环境来看,当时中国的外交格局实在算不得明朗。
我们和一众西方国家还处于对峙状态,与苏联的关系也恶化许多。
相比起印度,我们得不到来自国外的任何援助。
但是,虽然局势不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这场仗真要打,也不是完全不行。
印度方面的侵略意图如此明显,于情于理,中国做出反击都实属正常。
会议上,周总理从中印边境的具体情况出发加以阐述,核心观点就是,这场反击战,我们不打不行了。
总理的发言有理有据,也与毛主席的想法不谋而合。
尼赫鲁一再挑衅,张牙舞爪的姿态非常碍眼。
他或许认定中国不会出击,那中国就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该出手时就出手。
既然决定了要打,那就要做好万全的准备,不管是前线的作战规划,还是后方的粮食等物资储备,都需要着手安排。
接下来,会议又讨论了双方的兵力对比,以及我军的胜算。
横扫敌军,速战速决
毛主席思考时,最喜欢把一根点燃的烟夹在自己的手指间,此次开会时也是这样。
他站在巨大的作战地图前,指间香烟的火光明明灭灭,配合着他沉思中的状态,颇有一种凛然不可侵犯的力量。
看着地图上印度军队的据点,毛主席大手一挥,掷地有声地说:“扫了他!”
中央的各位将领们,一向对毛主席的命令十分信服。
主席在,他们就有了定心丸。主席的一句话,就仿佛蕴藏着千军万马的气势。
关于敌我双方的实力分析,张国华作了客观的汇报。
印度那边的军队虽然号称王牌之师,但如果看军事综合素质,他们恐怕连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军队都比不上。
张国华
人民军队此前既然能够战胜反动派,战胜联合国军,那么这一次,战胜印度军队也不成问题。
若论对战场的熟悉程度,我军也更胜一筹。
新中国本就是在战火纷飞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更别说中国军人才刚刚进行了平定叛乱的作战,正是战斗力最强大的时候。
至于印度,他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上过真正意义上的战场,没有直面过生死,而且是惨烈的生死。
对于战场,对于战术的运用,他们恐怕还需要时间来适应。
再说对环境的适应性,那就更是我军的优势了。
中国军人一向具备哪里吃苦去哪里的优良品质,边防军队也对高原的气候条件非常熟悉。
平定西藏的叛乱时,应该克服的环境困难,我们都已经克服。
但印度方面可没有这样的机会去适应环境,高原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总会是个挑战。
稀薄的氧气,极低的气温,终年不化的积雪,会让战斗变得更加艰难。
中国军人有心理准备,也有身体准备,更有必胜的信念和强大的军事能力。这场反击战,战士们一定不会让国家和人民失望。
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开打。西藏军区的司令员张国华将军严阵以待,藏字419部队更是目露精光。
前方就是战场,生死不是问题,赢才是最终的结果。
用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反击部队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作战,歼灭印度方面1900多人,并且收复了之前被印度非法占领的领土。
那根麦克马洪线,中国政府一直不承认。这一次,我们更是用事实说话,用战果说话。
接下来的十多天里,中国又一次给出机会,建议两国进行和平谈判,同时各自向后撤退,在边境领土问题上好好商议。
中国抛出的橄榄枝,头铁的印度仍然不接受。于是11月14日,第二阶段的反击战又拉开了序幕。
同样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我军打出了诸如瓦弄战役、梅楚卡战役、班公洛战役这样精彩的战斗,给对印自卫反击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场战斗中,我军一共歼灭和俘虏了八千八百多名印度士兵,让他们亲身感受到了中国军威。
速战速决,完成战略目标之后,中央军委果断下令,鸣金收兵。
你以为印度真的能被悬殊的军事实力震慑,正视自己几斤几两,乖乖低头不再蹦哒吗?
并不,印度头铁,已经成了传统。
边境冲突,长期存在
1962年印度战败以后,国内的一些鹰派人员很是不服,总想再战一场。
鹰派的行事作风本就相对激烈,他们的存在,也让边境隐患始终未曾消失。
在60年代末期,印度政府制作了一套所谓的防御计划,若说矛头不是对准中国,只怕也很少有人相信。
至于防御二字,从印度的立场上来看,显得十分可笑。
此前的冲突和对战中,他们是战争的发起者,是侵略者。要说防御,中国防御才是应当应分。
此后的多次对立冲突中,1987年的桑多洛河谷地区对峙是一个极为典型的案例。
早在1983年,印度政府就秘密派出一个情报小组,在桑多洛河谷地区建立了一个临时哨所。
这个地方非常敏感,正好位于麦克马洪线的中国一侧。
他们的情报小组一直在暗中监测中国的动向,秘密探查各种谍报,做的是见不得光的事情。稍有不慎,印度的行为可能就会导致双方矛盾的升级。
1986年,印度鹰派将领上位,被任命为陆军参谋长,并且牵头组织了一场规模较大的落实演练。
名为演练,但实际上,印度已经剑指中国的藏南地区。
众所周知,领土主权是我国政府的一条不能触碰的红线。
印度既然对藏南地区下黑手,中国外交部自然也会做出及时的回应。
我国对印度提出了强烈的抗议和郑重其事的警告,边防战士们也果断地站了出来,和印度军队展开焦灼的对峙。
中国的态度,就像1962年一样坚决,犯我主权者,虽远必诛。
西方媒体看到中国和印度这剑拔弩张的架势,一度作出预言,中印边境可能会爆发第二次战争。
事实上,局势确实紧张到了一定的程度,战争也确实随时都可能爆发。
1987年,印度当年在桑多洛河谷地区建立了一个威胁性极强的哨所,做好了对中国开战的准备。
印度的一位政府官员也向媒体透露称,印度陆军和空军正在朝着中印边境快速移动。
中国军队同样做好了各种准备,不管是前进还是后退,边防军人们都能及时响应中央下达的命令。
与此同时,后方的外交人员也在积极的做着周旋,希望能够避免战争的发生。
印度政府总理拉吉夫·甘地,对于鹰派将领的做法和风格并不十分认同。
他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和平人士,但从印度自身的利益出发,他认为,战争不是一件好事。
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
中国的外交部发言人也表达了我方观点,只要印度从中印边境撤军,紧张的局势马上就可以得到缓解。
双方积极沟通,保持着相同的认知,最终让1987年的对峙变成了双边谈话开启的序幕,也让边境危机化解于无形。
结语
关于中国和印度的边境对峙甚至是武力冲突,在近现代社会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
1962年的对印自卫反击战,中国解放军做到了毛主席所说的豪言壮语,横扫印度。
而今,我国也保持相同立场,维护和平,捍卫权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