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披露”到“高质量披露”、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管理”仍需突破,需在披露深度、一致性及实际成效上持续优化。
原文 :《提升大型商业银行可持续信息披露水平》
作者 |北京绿金院课题组
图片 |网络
近年来,全球可持续信息披露快速发展,呈现标准趋同、要求细化、气候调研披露深化及自然主题纳入的趋势。2023年6月,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发布《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和第2号(IFRS S1和S2准则),以投资者为核心,构建统一披露框架,推动标准向强制性转变。国内方面,2024年是中国可持续披露规则的“本土化元年”。我国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可持续信息披露工作,监管部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指引,逐步出台可持续信息披露相关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披露更加真实、透明、可比的可持续报告。2025年4月30日,财政部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第1号——气候(试行)(征求意见稿)》,为企业提供气候披露的“中国标准”。
当前全球与中国可持续信息披露标准快速发展,为我国银行业ESG(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实践提供了明确方向。ESG实践成为重塑竞争优势、推动可持续金融的关键。为此,课题组调研了6家国有大型银行和10家上市股份制银行2024年ESG及可持续发展披露情况。结果显示,截至2025年5月,16家银行均发布2024年度ESG或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水平稳步提升。总体看,银行初步构建符合国际标准、贴合本土需求的披露体系,但从“有披露”到“高质量披露”、从“被动响应”到“主动管理”仍需突破,需在披露深度、一致性及实际成效上持续优化。
目前环境、社会和治理三方面的披露
环境(Environment)绿色金融规模持续增长。国有行方面,六大行以金融“五篇大文章”为指引,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4家银行绿色贷款余额超4万亿元,增速普遍超20%。股份行方面,兴业银行绿色贷款余额96,790亿元,增速19.64%,居股份制银行首位。从整体趋势来看,2024年我国大型银行绿色贷款余额持续增长,但与2022至2023年相比,增速普遍出现放缓。整体而言,这一变化反映出银行绿色信贷从早期“快速扩张”进入“稳健增长、提质增效”的阶段。
碳排放披露质量参差不齐。在碳信息披露方面,银行整体披露意识显著增强,大多数银行已披露自身运营层面的碳排放数据。然而,在披露范围、核算边界与指标一致性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
转型金融成为绿色金融的重要延伸。银行通过创新产品、完善机制,推动传统高耗能行业向绿色发展转型。多家银行已率先开展转型金融的落地实践。如交通银行在2024年落地浙江省首笔“碳强度+ESG”双挂钩转型贷款,创新性地将企业碳排放强度与ESG绩效纳入融资条件,引导企业优化环境表现。股份行方面,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更侧重专业化与场景定制化。
此外,随着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注日益增加以及自然相关披露的兴起,银行开始探索与生态保护相关的创新金融产品。例如,部分银行推出“生物多样性保护贷款”,通过支持湿地修复、森林保护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恢复项目,为生态系统保护提供资金支持。
社会(Social)普惠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一,是支持小微企业、促进民生福祉、推动经济均衡发展的核心领域。2024年,大型商业银行显著扩大普惠金融规模,响应国家政策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实体经济。国有行方面,六大国有行普惠贷款余额快速增长,整体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建设银行以3.41万亿元居首,农业银行余额3.23万亿元,增速31.3%,服务小微客户458.18万户,居行业第一。此外,国有银行紧扣乡村振兴战略,显著增加涉农贷款。如工商银行推出“棉农贷”“粮食收购贷”等产品,支持棉花种植和粮食安全。
金融科技总体投入增速有所放缓,但倾斜力度不减。各家银行对科技板块的重视,还体现在人力资源的倾斜上。近年来,银行对金融科技人才的需求日趋旺盛。特别是在2024年生成式AI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银行加强了科技人员的配置。此外,银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趋势,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并推进团队机制改革,以实现“业技融合”,让科技赋能前端业务。
治理(Governance)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融入银行战略核心,大型银行持续完善ESG治理架构。值得关注的是,越来越多银行已将高管薪酬与可持续发展绩效挂钩,强化战略引导与执行一致性。例如,建设银行已建立以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客户权益保护、反洗钱等为考核维度的高管绩效考评体系,将可持续发展指标纳入定量与定性维度综合评价,并与薪酬分配直接挂钩。
ESG披露助力银行业高质量发展
ESG风险正在加快纳入银行整体风控框架。银行业风险管理逐步从传统金融风险控制向涵盖环境、气候、声誉等非财务因素的综合治理体系拓展。如中国银行构建了覆盖识别、评估、监测、控制、缓释全流程的ESG风险管理机制,尝试将气候风险量化纳入资本管理与限额设置,逐步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ESG风险管理框架。整体来看,大型银行已普遍将ESG风险识别机制嵌入传统风险管理流程,风险治理正从“被动防御”向“主动识别、前瞻调节”转变。下一阶段,如何在定量化、模型化、制度化层面进一步提升气候与环境风险管理能力,将是银行构建高质量ESG体系的关键。
我国大型银行ESG信息披露体系逐步建立,在环境、社会和治理三方面均取得初步成效。但高质量披露仍面临披露深度不足、数据一致性偏弱等挑战。建议下一阶段重点发力方向:第一,加快范围三碳排放核算体系建设,实现投融资碳足迹量化管理;第二,构建统一的ESG指标与信息披露口径,提升数据质量与可比性;第三,深化ESG治理嵌入战略管理,提高治理层参与度与执行力;第四,推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协同发展,引导产业系统性转型;第五,发挥金融科技支撑作用,建设ESG数据中台与智能披露系统。
持续提升ESG信息披露水平,将是我国银行业提升国际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路径。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956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潘 颜
《社会科学报》2025年征订
点击下方图片网上订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