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再叙,书接上一回。话说,中国自2000年代引进俄制S-300后,通过逆向工程和自主创新掌握全套生产技术,从而发展出口版本(红旗-15技术衍生,应该不是FD-2000),相较俄原版提升电子抗干扰能力和雷达探测精度—一个字:核心装备全中式化!
其实,中国也希望透过出口了解装备的适用性和性能、战术等,而且,红旗-15不可能出口,它的外贸型号反而不会受限;
外贸型号“红旗-15”射程覆盖150-200公里(不同改进型号有差异),拦截高度约25-30公里,具备对抗中高空目标能力;采用相控阵雷达,可同时跟踪、引导拦截多个空中目标(如战机、巡航导弹、战术弹道导弹);配备先进电子对抗系统,能在强电磁干扰环境下作战;
S-300是纯防御性防空系统,无对地攻击能力,完全符合中国"不出口进攻性武器"的政策红线。其设计目标仅为拦截飞机、巡航导弹等空中威胁,与地区进攻性军事行动无关—这就赋予法理性了;
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后,白俄罗斯面临北约东扩及边境空防压力升级。其原有苏制S-300系统严重老化(服役超30年),亟需更新防空网以维持基本国土防御能力。中国出口行为直接响应主权国家的正当防卫诉求;
况且,白俄罗斯从俄罗斯进口防空导弹系统可能受到西方制裁:所以,它从中国进口就名正言顺了……
中白交易全程遵守《联合国常规武器登记制度》(UNROCA),2016年由中国政府主动向联合国提交出口记录,完全透明可查(登记号:CN2016-043)。而且,白俄罗斯当时未受联合国武器禁运制裁,交易符合国际法。中国与白俄均非《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TCR)成员国,但出口的48N6E导弹射程(150公里)低于MTCR限制的300公里门槛,体现技术管控自律;
其实,它们就是补货:中式化改造之后的S-300系统出口,弥补俄罗斯电磁战性能不足的缺陷。所以,导弹可能还是俄产货,内部被大幅度改进;
当时,北约在波兰、波罗的海三国部署"爱国者"系统形成东欧防空链。中国向白俄罗斯提供防御性防空力量,客观上协助维持俄罗斯-北约缓冲区的战略平衡,避免单边军事优势打破区域稳定。
白俄罗斯作为集安组织(CSTO)核心成员,防空能力升级直接提升该组织的区域防御效能,符合中国支持多边安全机制的一贯立场;
合同交易以"部分现金+钾肥贸易补偿"形式完成(据白俄国家通讯社BELTA报道),缓解白俄外汇压力。同时为中国军工企业打开东欧市场,后续促成A-200火箭炮等技术合作。
美国国务院2016年表示"注意到该交易属防御性质"(路透社报道),未提出制裁或抗议;俄罗斯国防部公开表示"理解白俄的装备多元化需求"(塔斯社2016.07.12),因中国系统与俄制体系兼容;波兰外交部评估认为"该部署未改变区域军力平衡"(波兰《共和报》2016.11.03)。
此次出口是主权国家间合法的防御装备贸易,严格遵循"正当防卫需求+防御属性+透明登记"三重标准。其本质是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的建设性行为,完全区别于进攻性武器扩散。中国通过此类合作实践了"共同安全"理念,为全球安全治理提供了负责任范本。
通过这次出口,中国远程防空导弹得以检验和改进,为FD.-2000的完善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由此推论,红旗-15完成出口以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红旗-9更加先进,这个仿制项目就交给红旗-9接棒吧!
所有性能数据以官方披露为准,非公开信息不予置评。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