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镇馆的大盂鼎,背后藏着一位传奇女性的故事,要不是她拼死守护,这国宝说不定早就在海外颠沛流离了!更绝的是,她不仅保住了这件稀世珍宝,还把整整200多件价值连城的文物,一股脑儿全捐给了国家!这位深藏功与名的奇女子究竟是谁?今天咱就扒一扒文物守护者潘达于的传奇人生!
先给大伙说说大盂鼎的分量!去过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朋友肯定知道,这青铜器往展柜里一放,那气场直接拉满!作为西周时期的青铜重器,上面刻着291个字的铭文,简直就是本会说话的"历史书"!但你们能想象吗?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件宝贝差点就被人倒腾到国外去了!而力挽狂澜的关键人物,正是苏州奇女子潘达于。
潘达于本姓丁,1906年出生在苏州一个官宦家庭。她老爸在晚清当县令,口碑好得没话说,妥妥的书香门第出身。不过那时候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岁那年,她嫁给了当地望族潘家的公子潘承镜,从此随夫姓成了"潘家媳妇"。潘家可不是一般的豪门,往上数几代人都是朝廷官员,祖父潘祖年更是官至四品!这家族还有个"隐藏技能"——收藏文物。家里库房堆满了青铜器、字画,随便拎一件出来都是价值连城的宝贝!
可命运就爱跟人开玩笑!刚嫁进潘家才半年,丈夫潘承镜就因病离世,年纪轻轻的潘达于成了寡妇。按说以她的出身和相貌,改嫁完全不是难事,但她愣是选择留在潘家,守着这一大家子和满屋子的宝贝。要知道,在那个军阀混战、列强觊觎的年代,潘家这些家产就像块香喷喷的肥肉,不知道多少双眼睛盯着呢!
民国初年,有个美国商人找上门,开口就甩出六百两黄金,想买几件藏品。六百两黄金啊!放现在妥妥的天价!可潘达于眼皮都没眨一下就拒绝了。这美国人不死心,又提出拿一栋大洋房做抵押,好家伙,这条件换谁不得心动?但潘达于就是这么硬气,直接一口回绝!说实话,换作旁人,说不定早就被这诱惑冲昏头脑了,但她心里比谁都清楚:这些文物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决不能让它们流落海外!
潘达于不光有骨气,脑子还特别灵光!她明白"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这个道理,对外放话,说藏品都运到外地保存了,可实际上,她和家里的下人偷偷把大盂鼎、大克鼎这些大家伙,连夜埋在了老宅的地基下面!那些珍贵字画,则塞进特制的大箱子,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就这样,在日本侵华的炮火纷飞中,这些宝贝愣是躲过了侵略者的掠夺!
直到新中国成立,潘达于心里的大石头才落了地。她觉得自己守护文物的使命完成了,二话不说,就把大盂鼎、大克鼎在内的200多件文物,一股脑捐给了国家!要知道,那时候新中国刚成立,百废待兴,国家为了感谢她,提出要给她两千万旧币作为奖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但潘达于摆摆手,只说了句:"我要的不是钱,给我张奖状就行。"这份淡泊名利的劲儿,现在想想都让人肃然起敬!
潘达于特别长寿,活到了102岁。晚年的她总爱往博物馆跑,每次站在自己捐献的文物前,眼睛里都闪着光。我猜,她看着这些被妥善保管的宝贝,心里肯定特别欣慰。毕竟,这些文物承载着她大半辈子的心血,也见证了她对国家、对文化的赤诚之心。
潘达于的故事,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文物守护传奇"!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她用瘦弱的肩膀扛起了守护国宝的重任,不为金钱所动,不惧强权威胁,把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完完整整交给了国家。她用一生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比金钱更珍贵,有些使命比个人得失更重要。如今,当我们走进博物馆,隔着玻璃凝望这些文物时,别忘了背后还有这么一位了不起的女性,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最动人的爱国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