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到底是啥病?
撰文 | 高奏凯歌
最近门诊碰到一例有意思的病例,特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女孩,9岁,因发热半天到急诊就诊,当时无咳嗽,无咽痛,无流涕,无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
当时急诊医生查了血常规+CRP:超敏C-反应蛋白:4.1mg/L正常;白细胞计数:9.3×109/L正常;中性粒细胞分类:76.2%↑;淋巴细胞分类:13.7%↓;单核细胞分类:9.6%正常;血红蛋白量:115g/L正常;血小板计数:318×109/L正常;
根据血常规结果,急诊医生开了一瓶鱼腥草口服液、布洛芬混悬液对症处理,小女孩就回去了。
第二天,小女孩还是反复发热,最高39.5℃,家长不放心,再次来我院。
再次检查发现扁桃体感染,但……
“医生,我家女儿昨天发烧,晚上去急诊看过了,还是在反复发烧。”刚跨进诊室,小女孩母亲便满脸焦急地道。
“一般发烧是要两三天的。”王主任赶紧先安慰家属,缓解一下她焦虑的心情,接着问道:“除了发烧,还是什么症状吗?比如咳嗽、咽痛、呕吐、腹泻、腹痛、小便痛等。”
“就发烧,还有今天早上说喉咙痛,昨天还没有。”
“好的,那我先检查一下。”王主任说着快速扫描了一下小女孩,得到大致的印象:表情镇定,无痛苦面容,自主体位,呼吸平,无吸凹,双手无花斑、苍白、发绀。这个初步印象提示无明显呼吸、循环障碍。
然后用听诊器仔细听了心肺:心音有力,无杂音,双肺呼吸音对称,未闻及啰音。
“来,看一下嘴巴。”小女孩非常配合地张大了嘴巴。准确配合提示小女孩无明显意识障碍。小女孩扁桃体II°红肿,可见白色分泌物,软腭可见红色出血点。
“孩子扁桃体发炎了,建议复查一下血。”
小女孩母亲非常配合,半小时后化验结果出来了。
血常规+超敏CRP:超敏C-反应蛋白:44.3mg/L↑;白细胞计数:9.8×109/L↑;中性粒细胞分类:68.9%正常;淋巴细胞分类:13.8%↓;单核细胞分类:16.7%↑;血红蛋白量:124g/L正常;血小板计数:284×109/L正常。
结合小女孩的病史、体格检查情况还有化验情况,主要考虑化脓性扁桃体炎,可能是链球菌感染。
“孩子主要是扁桃体化脓了,炎症指标有点高,建议输液2天”,王主任说。
于是开了两天的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针,同时嘱咐小女孩母亲:“孩子这两天有可能出现红色皮疹,如果出现了,就随时来医院看看。”
小女孩母亲连连称是,就领着孩子去做皮试、输液去了。
但患儿出现了其他不适!
没想到2天后,小女孩以这种怪异的姿势走进了门诊室。
王主任赶紧问:“娃这是怎么了?”
小女孩妈妈说:“谢谢王主任,打了2天盐水,孩子烧退了。这两天孩子身上红色疹子倒没有发出来,但皮肤感染了,屁股这里最厉害,唉哟,一走路就痛。”
“昨天去皮肤科看过了,医生说是皮肤感染了,抹了药膏。王医生,待会药膏再给我配一支。”
出于好奇,王主任说:“你先给我看一下。”
没想到看到竟然是这样一幕。
看到这一幕这小女孩得的什么疾病已经水落石出了。
王主任再检查了一下咽喉,原先的红色出血点变成了疱疹及溃疡,同时扁桃体上白色分泌物也没了,在手、足、手肘也发现类似的疱疹,这些症状进一步证实了自己的诊断。
这时王主任脸上一阵火烫,看来给误诊了。当时口腔没看到疱疹,而且扁桃体上确实有白色分泌物,就没看手足是否有皮疹,看来以后不能大意啊,不能图省事。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HFMD)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口腔黏膜疹和手足(可能还有其他部位)斑疹、斑丘疹或水疱疹为特征。在儿童和成人中,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病毒性皮疹之一。手足口病首次报道于1957年加拿大多伦多发生的一次夏季暴发中,当时病因是柯萨奇病毒A16。自那以后,已发现至少15种其他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手足口病,以柯萨奇病毒A型最常见。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良性临床综合征,特征为发热和疼痛性丘疹-水疱-溃疡性口腔黏膜疹。可根据临床表现区分该病与手足口病和原发性疱疹性龈口炎。
20世纪20年代首次报道了疱疹性咽峡炎,但直到1951年才确定其致病病毒。有22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以柯萨奇病毒A型最常见。
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可引起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其中大多属于肠道病毒(Enterovirus)属肠道病毒A种。柯萨奇病毒A16和肠道病毒A71是最常与手足口病相关的血清型,也是大多数手足口病大规模暴发的元凶。肠道病毒A71引起过涉及亚太地区数以千计患者的暴发。自2008年起,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地报道柯萨奇病毒A6是手足口病暴发的原因。
与疱疹性咽峡炎有关的主要肠道病毒血清型为柯萨奇病毒A1、2、3、4、5、6、8、10和22。亚太地区发生过肠道病毒A71和柯萨奇病毒A16大规模暴发,在这些地区,这些血清型是疱疹性咽峡炎的常见病因。
手足口病表现——手足口病患者通常主诉口腔或咽喉痛(可用语言表达的儿童),或者表现为拒食(不能用语言表达的儿童)。若存在发热,一般低于38.3℃。
通常没有前驱症状。若报告有前驱症状,则包括发热、易激怒、腹痛、呕吐和腹泻。
体格检查发现——检查手足口病患者主要发现口腔黏膜疹。然而,可能出现口腔黏膜疹而不伴皮疹,反之亦然。
口腔黏膜疹——手足口病的口腔病损位于腭弓前方,最常见于舌和颊黏膜,较少见于唇龈沟以及软腭和硬腭,偶尔见于悬雍垂、唇和扁桃体。口腔黏膜疹开始为红色斑疹,之后进展为水疱,周围有一圈细细的红斑状晕环。水疱直径通常为1-5mm(0.04-0.2英寸),但也可能更大。水疱迅速破裂,形成有灰黄色基底和红色边缘的浅表溃疡。溃疡直径通常为1-10mm,但也有直径20mm的报道。
皮疹——手足口病相关的皮疹可能为斑疹性、斑丘疹性或水疱性。这3种病损可能发生于同一名患者。水疱可由斑疹或斑丘疹演变而来。水疱直径为1-10mm。水疱壁薄,内含清亮或浑浊的液体,周围有一条细的(1mm)红斑状晕环。手足口病的皮肤病损无瘙痒,通常无痛,但某些血清型(如柯萨奇病毒A6)引起的病例则可能有疼痛。病损一般在3-4日内消退。皮疹通常累及双手(指背、指间及手掌)、双足(趾背、足侧缘、足底及足跟)、 臀部、腿部(大腿上部)及手臂。较少见情况下,水疱可见于躯干和面部。在臀部,斑丘疹较水疱更常见。婴幼儿也比较大儿童和成人更常出现病损。
肠道病毒A71型手足口病——肠道病毒A71所致手足口病可为重症,并发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和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和出血,以及心力衰竭。
柯萨奇病毒A6型手足口病——自2008年以来,一种新型柯萨奇病毒A6基因型在儿童和成人中引起了比“典型”手足口病更严重的病情,具体表现如下:
发热体温更高
分布更广泛–可累及四肢、面部、唇和口周、臀部、腹股沟区域和会阴;病损集中在活动期或静止期的湿疹区域(“柯萨奇湿疹”)
皮肤病损更严重–水疱大疱性皮损、大疱、糜烂、溃疡和焦痂形成
持续时间更长(平均12日)
手足口病后1-3周出现手掌和足底皮肤脱屑
手足口病后1-2月出现甲营养不良,例如甲板横嵴(博氏线)或者甲脱落(脱甲症)
今年有很多不典型的手足口病,大家在平常临床工作中要多留一个心眼,多看一眼。
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