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北魏名将司马楚之的故事或许不如诸葛亮、韩信那样家喻户晓。
但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临危不乱的决断力,在南北朝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中最令人称奇的,莫过于他通过一只被割掉的驴耳朵预判敌军来袭,并创造性地利用柳条和河水筑起冰城,最终保全了全军性命。
今天,文史君就与大家聊聊司马楚之与预判军情的故事。
司马楚之“乱世求存”
司马楚之(390-464年),字德秀,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
作为曹魏太常卿司马馗的八世孙、东晋益州刺史司马荣期之子,他出生于显赫的司马家族,原本该享受荣华富贵的一生。
然而,他却生逢乱世,命运多舛。
司马家族作为西晋皇族,在东晋时期有着一定的社会地位。但后来随着刘裕的崛起,整个司马家族面临了灭顶之灾。
司马楚之十七岁那年,父亲司马荣期被参军杨承祖杀害。
他护送父亲灵柩返回建康途中,又听说叔父司马宣期、兄长司马贞之均惨遭毒手。
于是司马楚之不敢回建康,草草掩埋了父亲的遗骸后,开始向北逃亡。
他曾藏身于僧侣之中渡过长江,先后流亡至义阳、竟陵等蛮族地区,最后逃至汝水、颍水一带。
在汝颍地区,司马楚之以“英武豪迈的气概,谦恭温良的品质”,很快赢得了众人的追捧。
没多久,他就与司马顺明、司马道恭等人聚集党羽,吸引了上万人的追随。
当刘裕篡晋自立后,司马楚之也拥有了一定的兵力,准备进行报仇。
于是占据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作为根据地,与刘裕形成了对峙的状态,也成为刘裕的心腹大患。
后来,刘裕派出刺客沐谦企图暗杀他,但司马楚之以真诚待人,竟然感化了刺客,躲过了一劫。
泰常四年,公元419年,面对北魏势力的不断扩张,司马楚之审时度势,与薛辩、司马顺明等人一同归降北魏。
他在降表中写道:“长江淮水以北,听说朝廷的军队向南,无不拍手而舞,向往接受道德教化。但是受敌寇的威胁,无法前来。我顺应百姓的愿望,请求率领倾慕仁义的人作为国家的先锋。”
那份降表写的十分巧妙,既表达了对北魏的归顺之意,也暗示了自己在当地的影响力。
北魏明元帝不仅接受了他的投降,还授予他“假使持节、征南将军、荆州刺史”的职位,相当于承认了他的地位。
在北魏的仕途上,司马楚之凭借军事才能迅速崛起。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封其为琅邪王,命其驻守汝州、颍川。
他多次击败刘宋军队,如,长社破到彦之偏师,与安颉攻克滑台俘虏万余人,还上疏分析刘宋内部矛盾,展现了不凡的战略眼光。
司马楚之军事生涯的高光时刻出现在对北方柔然的作战中。
太平真君三年(442年),宋文帝派裴方明、胡崇之进攻仇池,司马楚之与皮豹子等率军从散关西进,击退裴方明,俘获胡崇之。
九年后,(448年),在太武帝北征柔然时,司马楚之负责督运粮草,正是在那次任务中,发生了著名的“驴耳事件”和“冰城”传奇。
“驴耳事件”与“冰城”传奇
公元448年冬,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发动了对北方强敌柔然的一次伟大征讨。
那是一场关乎北魏北方边境安全的重大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