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第二陆军主要控制中东铁路东段及吉东地区(今黑龙江东部),切断日军从朝鲜向中国东北的补给线,牵制日军第2、第4师团主力。核心领导人周保中前辈,被日本关东军司令梅津美治郎称为“满洲治安之癌”,悬赏其首级高达10万银元(等同少将级)。在完达山、牡丹岭等地建立的后勤基地,成为1945年八路军挺进东北的重要依托。
![]()
周保中前辈(左四)与苏联军官合影
前身部队的组建与整合(1932–1936)
吉东抗日武装的奠基
密山游击队的诞生(1932–1934),创始人:李延禄(中共党员,原东北军军官)
关键战役:1933年1月夜袭密山县城,击毙日军守备队长饭冢大郎,缴获首批重武器。
改编:1934年10月扩编为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李延禄任军长,下辖3个团约1200人。
绥宁反日同盟军的崛起(1933–1935)
领导人:周保中(受中共满洲省委派遣,整合宁安、穆棱等地武装)
战术创新:首创“化整为零、昼伏夜袭”的绥宁游击战术,在镜泊湖周边建立密营网络。
改编:1935年2月正式成立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周保中任军长,柴世荣任副军长(擅长山地游击战,被称为“柴老虎”,1943年在苏联被内务部以“间谍罪”错杀,1953年平反。)。
![]()
1942年7月柴世荣率抗联小分队返回东北
对其他抗日武装的收编
谢文东“民众救国军”的联合(1934–1936)
背景:1934年土龙山农民暴动中,谢文东率部击毙日军饭冢朝吾大佐,震动关东军高层。
改编:1936年9月接受中共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八军,谢文东任军长,但保留较强独立性。谢文东长期拒绝设立政委制度,为后期叛变埋下伏笔。
汪雅臣“双龙队”的忠诚(1934–1936)
特点:以五常县九十五顶子山为根据地,坚持“不扰民、不劫掠”原则,深得民众支持。
改编:1936年冬正式改编为东北抗联第十军,汪雅臣任军长,张忠喜任政委。
第二路军的正式序列与主要领导(1937–1940)
成立背景与建制调整
正式成立:1937年10月,中共吉东省委根据《八一宣言》精神,将第四、五、七、八、十军及独立师整编为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副总指挥赵尚志(1938年2月短暂任职)。
战略定位:控制中东铁路东段,切断日军由朝鲜向黑龙江的补给线。
![]()
各军详细序列及主要领导人结局
第四军
军长:李延平(李延禄之弟,1938年11月率部突围时被叛徒冷枪击中牺牲)
政治部主任:黄玉清(满族,1940年2月在宝清县双牙山牺牲)
结局:1938年冬主力覆灭于西征途中,仅数十人幸存。
第五军
军长:周保中兼(率余部退入苏联,建国后任云南省副省长)
第一师师长:关书范(1938年叛变,被周保中下令处决)
妇女团:冷云等8名女战士1938年10月投江殉国(“八女投江”事件)。
第七军
军长:崔石泉(朝鲜籍,后更名崔庸健,1945年返回朝鲜任人民军总司令)
第一师师长:李学福(赫哲族,1938年病逝于苏联)
贡献:在乌苏里江流域建立跨国情报网,向苏联传递日军动态。
第八军
军长:谢文东(1939年3月率残部投降日军,1946年被民主联军公审处决)
政委:刘曙华(1938年8月被叛徒捆送日军,遭凌迟杀害)
第十军
军长:汪雅臣(1941年1月29日在五常县石头亮子山牺牲,遗体被日军铡首示众,1955年遗首迎回国安葬)
遗志:临终前嘱托战士“告诉周指挥,第十军没出一个叛徒”。
独立师
师长:姚振山(1938年4月在苇河县青龙山突围战牺牲)
特殊贡献:发明“木炮轰城”战术,1937年攻破方正县伪警察署。
![]()
1945年抗联教导旅部分官兵合影
抗联第二路军是多民族融合的抗日先锋,涵盖汉、满、朝鲜、赫哲、鄂伦春等多民族,如满族将领黄玉清、朝鲜籍军长崔石泉(崔庸健)、赫哲族师长李学福,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抗战的精神。与朝鲜革命者紧密合作,崔石泉部与金日成游击队协同作战,为朝鲜独立运动保存骨干力量。1940年冬,第二路军余部约800人进入苏联,与其他两路军剩余的人员改编为抗联教导旅(第88旅)。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