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上海”的舞台上,奥迪没有走秀,却完成了一次极具分量的“品牌公开课”。
站上讲台的是一汽奥迪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安德楷和奥迪中国销售及市场营销执行副总裁曾慧芳,他们一开场就点明了奥迪在中国设计战略的重心:
“我们通过六个维度来让消费者对品牌实现感知,而‘设计’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维度。”
这句话并不是老生常谈的品牌公关话术,而是一整套深思熟虑的品牌哲学:在这个卷视觉、卷智能、卷体验的时代,奥迪试图用设计给品牌“定调”。
而今年展出的奥迪A5(参数丨图片)L,正是这套哲学在中国市场的最好注脚。
从B级到C级,
一场中国式进化实验
安德楷,是那个把A5L背后逻辑讲得最明白的人。
他先抛出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历史坐标:
“奥迪B级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2年,当时叫奥迪80。”
如今的A5L,是这段历史演进中的“新血统”。而奥迪并未墨守成规,而是做了一个战略“回正”——全球范围B级车型只保留Limousine和Avant两种形式,一汽奥迪也同步导入。
但更绝的是,奥迪没有做“照搬欧洲模板”的设计,而是进行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再造”。
比如轴距——一汽奥迪A5L比海外版A5 Limousine多了77mm,直接把B级车推进了C级的体量边界。再比如座椅——为了迎合中国消费者对“柔软舒适”的偏好,特地加入了“云感座椅”。
这不是“本地化”的口号,而是落到一毫米、一根泡棉上的实操。这不是迁就,而是理解。
“油车装华为智驾”?
技术哲学写进设计语言
A5L这辆车最有“爆点”的地方,其实藏在一句话里:
“华为乾崑智驾技术,是第一次应用在燃油车上。”
安德楷讲这句话时并没有特意强调,但这其实是一记“行业先手棋”:在大多数品牌还在思考智能化是否“只属于纯电”的时候,奥迪已经把高阶智能化技术装进了传统燃油车。
这背后不是为了制造噱头,而是奥迪对“功能驱动形式”的一次再验证。
比如设计中的灯光部分:第二代数字OLED尾灯、可编程前大灯光签名,配合以驾驶者为中心的MMI全景座舱,让奥迪式技术美学,在视觉上也能讲得清逻辑、看得出力量。
这是一种新的豪华,不靠铺张,不靠炫技,而靠体验闭环打动人。
先锋不等于一时惊艳,
设计要经得起时间考验
这场交流中,曾慧芳讲出了一段堪称奥迪设计信仰的核心表达:
“明快、洗练、干净、简约,同时不缺乏先锋的现代感,是奥迪车型设计的独特且鲜明特征。”
她接着补了一句:
“我们的设计经过时间的沉淀和证明,无论在先锋设计还是经典传承方面,都能做到隽永而与时俱进。”
你可以理解为,这不仅是设计风格描述,更是奥迪不盲目追风、不为了电动化而“画风突变”的宣言。
在快节奏的车市周期里,奥迪仍然坚持做“经得起第二眼的设计”。
因为他们知道,真正的设计不是流行,而是穿越流行。
从A5L,
看见奥迪“技术+设计”的三重轨迹
如果你是从消费者角度看A5L,可能会注意到它空间更大、舒适性更强、智能化提升了很多。
但如果把这台车放到奥迪设计语境下来看,它其实是三条轨道的交汇点:
形式追随功能:延续德系设计的骨架; 德国制造 + 中国智造:激活本地市场的灵感; 隽永而与时俱进:对未来豪华的重新定义。
安德楷说,A5L不是造出来给人“哇”的,而是造出来能用十年依然好看、好开的。
这不是一种保守,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的产品哲学。
未来,
是“懂你”的那一台车
在这场设计与商业的深度交谈中,奥迪没有喊口号,却表达得非常清晰:
豪华不等于叠buff,先锋不等于炫技。 奥迪的设计,是系统思维下的整体表达,是对“人车关系”的持续打磨,是一种对时间友好、对市场尊重、对用户用心的态度。
如果未来汽车真正成为“第三生活空间”,那么奥迪正在尝试做那个最早懂你生活方式的品牌。
而A5L,不过是这条路上的第一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