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佛山4.6万名考生奔赴高考考场,喜迎人生中一次重要的大考。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是对三段材料的联想与思考。记者采访到佛山市南海区石门中学高三语文教师、佛山市高中语文教研中心组成员申鹏,申老师就作文题目特点、变化、审题方法、写作角度等作出了细致入微的深刻剖析。
题目创新,颠覆常规形式进行设题
今年高考的题目具体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
——老舍《鼓书艺人》(见全国一卷阅读II)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申鹏老师分析,今年新课标I卷作文题目创新性强,但高考命题的创新在老师们的预料之中。题目主要有以下特点:
(1)强调立德树人,坚持价值引领。题目引导考生思考个人与民族苦难、国家振兴之间的关系,传承抗战精神,担负时代使命。这是历年考题一贯坚持的基本特点。
(2)关注宏大命题,紧扣当下热点。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新青年》创刊100周年,本题结合历史苦难、民族复兴、青年使命进行设题,也是备考中已有关注的内容。
(3)体现教考衔接,落实课标理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出自统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学生应该熟悉;穆旦的《赞美》,出自人教版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第2课,这届学生应该不熟,但统编版教材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6课学过穆旦的《我看》,统编版教材选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第13课接触过穆旦的《春》。课标中明确提及,学生需要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
(4)考查读写结合,把握材料关联。本题第一则材料来自同试卷阅读II的文本一,阅读材料中交代了文本的写作背景是抗战时代,另外,读写结合类作文在近几年的适应性考试和去年的新课标II卷已经出现,考生不算陌生。
申鹏老师同时指出,本题最让人意外是,它颠覆了近年备考热门的极简型材料,采用多材料组合的形式设题。不过,多则材料关联也是高考作文的老面孔,往远处追溯,可以找到2017年新课标II卷、2018年新课标I卷、2018年全国III卷,近处有2023年的全国乙卷,尤其是2019年的天津卷与本题有很多相似之处。
锁定核心,下笔思路要有一定的深度
在作文题目的材料解读上,申鹏老师分析,三则材料围绕一个隐性的核心概念展开,即“民族魂”,需要思考民族魂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学生可能不易把握。老师们平时都会教导学生审题需要锁定核心概念,判断题目是一元、二元还是多元思辨,如果从此思路出发,学生可以找到“苦难”与“抗争”这两个重心。
申鹏老师表示,从三则材料的侧重与关联入手,材料一聚焦抗战时的苦痛,材料二指向抗战时的斗争,材料三指向抗战时的崛起,这是民族苦难中群众心理和态度的变化轨迹。三则材料全都出自文学作品,可以理解为国家苦难的记忆载体,指向抗战胜利的纪念主题。
那么,学生深刻理解了材料,下一步就需要重点寻找背景、重复、思辨、对策等几个抓手。几则材料的背景均为抗战时期,虽然在材料中没有明确提及,但通过对读写结合类材料特点的分析,学生结合阅读II不难判断该背景。同时,学生需把历史与当下建立联系,思考在抗战胜利80周年、面对新的危机,该怎样传承抗战精神。
材料中的重复要素必然是写作重心,而本题中的重复要素也比较隐蔽。“民族苦难”需要从几则材料中概括得出,“歌唱”也构成一个重复点,第三则材料虽然没有明显提到“歌唱”,但诗歌这一体裁已经暗含歌唱之意。
另外,每个材料都暗含一个“对象”,材料一是“孩子们”,材料二暗含听歌的受众,材料三明确提及“你们”,学生写作时必然具备主体意识,思考精神传承、责任担当。
申鹏老师指出,材料中的思辨点,主要需要提取几组矛盾,如苦难与复兴、伤痛与抗争、过去与现在、个体与集体、平凡与伟大、想唱与开不了口、嘶哑与歌唱、带血的手与一一拥抱等等,在对立反差中又有辩证统一。学生可以抓住矛盾分析原因,将思考引向深处,避免文章平淡。
关于对策,即青年人该在当下做些什么。首先应该铭记民族苦难、不忘抗争精神。其次,可以批判那些面对新的挑战而逃避、妥协、顺从的行为。再次,可以思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依然要开口歌唱、记载新的英勇行为和抗争事迹,并且传承民族精神,避免新的苦难发生。
申鹏老师表示,总体而言,今年的作文题目审题门槛不低,但依然具有较大的开放性。学生可以思辨三则材料的内在关联,也可以从任何一则材料切入写作并呼应另外两则材料。另外,从教育部到省考试院均多次呼吁多元写作、个性写作,针对本题,考生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以写成以小见大的记叙文、小小说,还可以写成抒情散文或史论杂感。
对于之前有预测说今年作文命题避不开人工智能这个话题,申鹏老师说,在本题中也的确有所关联,写好本题需要真情流露,凸显学生在数字时代不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品质。
喜欢本文请点击“在看” 让 更多人看到
来源: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编辑:丁美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