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融监管部门披露的一则案件引发证券行业高度关注——某证券公司前信息技术中心高管李某鹏因利用职务之便进行内幕交易,受到严厉处罚。这一案例不仅暴露出金融机构内部管理的问题,更彰显了大数据时代监管科技的强大威力。
案件细节令人咋舌。2019年11月至2023年2月,李某鹏利用职务便利,通过CRM系统非法获取私募基金持仓数据,操纵亲属账户组进行趋同交易。涉案账户组累计交易128只股票,其中76只与某头部私募产品高度重合,涉案金额高达2900万元,非法获利213万元。最终,监管部门对其采取“没一罚一”措施,合计罚没426万元。
这起案件暴露出金融机构存在的两大关键问题。一方面,核心岗位的权限管控存在严重漏洞。李某鹏身为IT人员,本应专注于技术支持与系统维护,却能长期接触客户交易数据,这反映出券商内控机制形同虚设,对敏感信息的保护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大数据监测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此类“偷看底牌”的行为已无处遁形。
现代监管系统具备强大的异常交易捕捉能力。通过设备指纹技术,能精准锁定操作终端,让违规操作无所遁形;借助资金流水追溯,可清晰梳理账户关联,发现隐藏的交易链条;通过交易时序分析,能敏锐察觉趋同行为,揪出内幕交易的蛛丝马迹。涉事账户组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持续出现与特定基金高度同步的交易,这种“精准踩点”的行为,在监管大数据面前如同自投罗网。
该案为整个证券行业敲响了警钟。随着《证券法》修订后处罚力度不断加大,以及监管科技手段的持续升级,传统的内幕交易模式已难以为继。金融机构必须深刻反思,从多方面加强管理。首先,要建立敏感信息的“最小权限”访问制度,严格限制员工对敏感数据的访问范围,确保只有必要人员才能获取必要信息。其次,完善员工行为数字审计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实时监测员工操作行为,及时发现并纠正异常。最后,强化关键岗位轮岗机制,避免员工长期固定在同一岗位,降低内部腐败风险。
在大数据时代,监管科技的发展让内幕交易无所遁形。金融机构唯有将制度约束与技术防控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才能从根本上杜绝“监守自盗”的行为,维护证券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投资者也应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对市场异常行为的辨别能力,共同营造健康有序的证券市场环境。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