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退休老教授染梅毒从8楼跳下,账户流水超百万,遗言:不想活

分享至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晨光刚刚洒向翠湖花园小区,金桂飘香的秋日本该是一个美好的开始。然而,上午7点42分,宁静就被一声沉闷而令人心悸的撞击声彻底打破。

"砰——"

那声音仿佛有千钧之力,重重砸在每个人的心上。声音从12号楼传来,紧接着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尖叫,在小区的每个角落都能听得清清楚楚。

保安老刘赶到12号楼下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瞬间腿软,几乎站立不稳。一个穿着深蓝色睡衣的人影躺在楼下精心修剪的花坛边,鲜红的血液已经渗透了周围的黑土。

"是...是李教授!"老刘认出了地上的人,声音剧烈颤抖着。

李建国,65岁,S市大学生物系退休教授,这位在小区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学者,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但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一个更加令人震惊的真相即将浮出水面...



01

住在附近的居民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动,纷纷从家里跑出来。

有的人还穿着睡衣,有的人匆忙套上外套,更多的人则是被刚才那声巨响从睡梦中惊醒。他们围成一个大圈,既想看清楚发生了什么,又不敢靠得太近。

"怎么回事?到底发生什么了?"
"谁跳楼了?是哪家的?"
"天哪,怎么会这样..."

各种惊呼声、询问声、哭泣声混杂在一起,整个小区顿时乱成一片。

住在6楼的退休医生张大夫匆忙下楼,想要查看伤者情况,但仅仅看了一眼就摇头叹息:"已经...已经没有希望了。"

警笛声由远及近,划破了秋日的宁静。S市东城区派出所接到报警后,立即派出警车和救护车赶往现场。同行的还有刑侦大队的几名经验丰富的警官。

"听说是住8楼的那个退休老教授!从8楼跳下来的。"人群中有人压低声音说道。

"不可能吧,李教授平时看起来挺正常的啊,而且人特别好..."另一个声音带着不敢置信的语调。

"就是啊,前天我还看见他在楼下的小花园里浇花呢,看起来精神很好。"

警车和救护车迅速赶到现场。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跳下车,熟练地检查着伤者的生命体征。

几分钟后,主治医生缓缓摇头,向警方确认:"这位先生已经没有了生命体征,从伤情来看,应该是高空坠落导致的。"

负责现场的陈队长立即指挥警员拉起警戒线,封锁现场。

洁白的警戒带在秋日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将好奇的围观者隔离在安全距离之外。

随后,遗体被白布覆盖,但那个轮廓依然深深印在每个人的脑海里。

翠湖花园的居民们三三两两聚集在安全区域,大家的脸上都写满了震惊和不解。这个平时宁静安全的小区,怎么会发生这样的悲剧?

居委会主任王大妈闻讯赶来时,眼圈已经红肿得厉害。她一边快步走向现场,一边不停地用手帕擦拭眼角。

"这怎么可能啊!"王大妈的声音哽咽着,

"前天下午我还看见李教授在楼下买菜,还和小区门口卖水果的张师傅聊天呢。他还买了一袋他最爱吃的红富士苹果,说是要打果汁喝。看起来精神很好啊,怎么会突然..."她说到这里再也说不下去了,泣不成声。

小区的保洁员李姨也赶了过来,她颤抖着说:"昨天早上我还看见李教授在健身角打太极拳呢,动作做得可标准了。还跟我打招呼,说今天天气不错,适合锻炼..."

陈队长是个有着20多年刑侦经验的老警察,他仔细观察着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坠楼现场没有明显的外力作用痕迹,初步判断确实像是跳楼自杀。但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刑警,他知道任何细节都不能忽视。

在询问完现场的目击证人后,陈队长带着几名警员上楼检查死者的住所。电梯缓缓上升,每个人的心情都很沉重。

8楼,804室。李建国教授的家。

房门虚掩着,轻轻一推就开了。屋内的整洁程度让人印象深刻,书桌、茶几、沙发都收拾得井井有条,地面打扫得一尘不染。

客厅里弥漫着淡淡的茉莉花茶香味,茶几上还摆着昨晚没有喝完的半杯茶水。

"没有任何打斗痕迹。"技术员小张仔细检查后汇报。

在书桌的最显眼位置,陈队长发现了一张折叠整齐的白纸。

他戴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展开这张纸。上面用钢笔写着一行字,字迹有些颤抖,但依然可以清楚辨认:"没有生的希望。"

"就这一句话?"年轻警察小王疑惑地嘀咕着,"连个原因都没说,也没有交代后事。"

陈队长仔细观察着这张纸条。纸张是普通的信纸,墨迹还很新鲜,应该是不久前写的。字迹确实是颤抖的,说明写字的人当时情绪极不稳定。

"队长,您看这里。"技术员指着客厅通往阳台的落地窗。窗户大开着,白色的纱帘在秋风中轻柔地摆动。阳台的护栏高度正常,但上面有一些擦痕,可能是攀爬时留下的。

"他就是从这里跳下去的。"陈队长走到阳台边,向下望去。8楼的高度,下面就是刚才发现遗体的花坛。从这个角度看下去,让人不禁心生恐惧。

02

李建国,65岁,S市大学生物系退休教授,在这个小区已经住了15年。他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温文尔雅,博学深厚,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的妻子刘美玲是同校的历史系教授,三年前因为乳腺癌不幸去世。那段时间,李教授整个人都瘦了一圈,头发也白了许多。

但在同事朋友的关心帮助下,他逐渐从失妻之痛中走了出来,重新开始了独居生活。

李教授有一个女儿李晓,今年32岁,在加拿大温哥华从事生物制药工作。

李晓很优秀,博士毕业后就被一家知名制药公司聘用,现在已经是高级研发主管。

她两年前结婚,丈夫是华裔加拿大人,在当地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去年他们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李小宇,是李教授的心肝宝贝。

李教授的客厅里,沙发和茶几上整齐摆放着女儿一家三口的照片。

最大的一张是全家福,李晓抱着襁褓中的小宇,丈夫马克站在身后,三人笑容温暖灿烂。

照片是去年李晓回国探亲时在小区楼下的花园里拍的,当时李教授还亲自当摄影师呢。

"李教授特别疼爱他的外孙。"邻居赵大叔回忆说,"每次视频通话,他都要和小宇'说话'半天,虽然孩子还听不懂,但他就是高兴。他的手机里存了好几百张外孙的照片,见人就要显摆。"



退休后的李建国生活相当规律,几乎每天都按照固定的时间表安排活动。

每天早上6点半准时起床,先到阳台上做几分钟深呼吸,呼吸新鲜空气。然后换上运动服,到小区的健身角打太极拳。

李教授的太极打得很标准,动作舒缓优雅,经常有其他居民跟着他一起练习。

7点半回到家里洗漱,然后去楼下的早餐店买豆浆油条,或者自己煮粥配咸菜。吃完早餐后,会到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他买菜很有规律,每次都会精心挑选最新鲜的蔬菜,和菜贩们关系都很好。

"李教授买菜从来不讲价,但他很会挑菜。"卖菜的刘阿姨说,"而且他总是很客气,每次都说'谢谢'、'辛苦了',让人听了心里暖暖的。"

上午回到家后,李教授通常会在书房看书或者写点学术随笔。

他的书房里有两面墙的书架,藏书上千册,涵盖了生物学、医学、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他特别喜欢看科普类书籍,经常会摘录一些有趣的知识点。

下午的时间安排比较灵活。有时候他会去S市大学,看望以前的同事学生,或者到实验室看看最新的研究进展。

有时候会去老年大学上课,他在那里选修了书法和古典文学两门课程。还有时候会到社区医院做义务讲座,为居民普及健康知识。



"李教授每周二、四下午都会来社区医院义务为居民讲健康知识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小护士小林说,

"他讲课特别生动,用很简单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医学知识。大家都特别喜欢听他讲课,每次都座无虚席。"

晚上的时间是李教授最享受的。他会煮一壶好茶,在客厅里慢慢品茗,同时看看新闻或者读书。

每天晚上8点,是他和女儿视频通话的固定时间。加拿大和这边有12小时的时差,那个时候正好是李晓下班回家的时间。

在学术上,李建国是国内微生物学领域的知名专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病原微生物与宿主相互作用,曾经主持过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重点研究项目。

他最有名的成就是在细菌耐药性研究方面的突破。

上世纪90年代,他带领团队发现了一种新的细菌耐药机制,这一发现被国际同行广泛引用,为后来的抗生素研发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李教授是我们系的骄傲。"他的同事王教授说,"他不仅学术水平高,而且特别严谨。做实验的时候,每一个数据都要反复验证,绝不允许有任何疏漏。"

李教授编写的《医学微生物学基础》教材,已经成为全国几十所医学院校的指定教科书。这本书通俗易懂,理论联系实际,深受学生们喜爱。许多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至今还把这本书当作重要的参考资料。

退休后,虽然不再承担教学任务,但李教授依然关注着学术前沿。

他订阅了好几种国际知名的学术期刊,经常写一些学术评论文章。

前年,他还受邀参加了一个国际微生物学大会,作了关于细菌耐药性的主题报告。

经济方面,李教授过着相当富裕的生活。他的退休金每月8000多元,还有一些学术咨询和讲座的收入。

妻子去世后留下的保险金和积蓄也有不少。加上女儿在加拿大工作收入不错,经常给父亲汇钱,所以经济上完全不成问题。

"李教授特别节俭,平时花钱很少。"小区门口开小卖部的刘老板说,"他买东西从来不买贵的,总是挑实用的。但是对有困难的人却特别慷慨。"

去年,小区有个孩子考上了医学院,但家里经济困难,负担不起学费。李教授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就资助了一万元。

"孩子的妈妈要给她写借条,他说不用,就当是对年轻人的鼓励。"居委会主任王大妈回忆说,"那孩子后来每个学期都会给李教授写信汇报学习情况,李教授高兴得不得了。"

类似的善举还有很多。小区里的清洁工生病住院,他主动送去慰问金;邻居家的老人行动不便,他经常帮忙买药送菜;社区组织爱心捐款,他总是慷慨解囊。

李建国在小区的口碑极好,大家都尊敬地叫他"李教授"。他走到哪里都有人主动打招呼,邻里关系处得特别和谐。

每到节假日,小区里的一些孩子都会给他送自制的贺卡和小礼品。李教授也会精心准备一些书籍、文具等小礼品回赠。他特别喜欢孩子,经常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李教授人特别和善,见了谁都笑眯眯的。"楼下开小卖部的刘老板说,

"我从来没见过他发脾气,说话总是慢条斯理的,特别有耐心。有时候小孩子在店里闹,他还会过来哄哄孩子,给孩子讲故事。"

去年夏天,李教授主动在小区里组织了一个健康知识讲座,专门给老年人讲解如何预防常见疾病。他花了好几天时间准备资料,还自费打印了健康手册给大家。

"那次讲座办得特别成功,来了四五十个人。"参加过讲座的张奶奶说,"李教授讲得特别仔细,从饮食、运动到心理健康,什么都涉及到了。大家都说受益匪浅。"

在大家眼中,李建国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温和善良的长者,模范的邻居和朋友。他的生活充实而有意义,看起来应该是一个很幸福的退休老人。

没有人能想到,这样一位令人尊敬的老教授,会以如此悲剧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上个月还在跟我讨论重新装修书房的事呢。"隔壁邻居老吴说,

"还问我认不认识靠谱的装修师傅,说想把书房改成开放式的,这样显得更宽敞。准备装修的人,怎么会想不开?"

阳光透过客厅的百叶窗洒进来,照在沙发上那本翻开的《现代微生物学进展》上。书的扉页写着李建国的名字,钢笔字迹工整有力,一如他的为人。

书签夹在第127页,上面是关于细菌基因突变的章节。看起来他昨晚还在认真阅读,书页边缘还有一些铅笔标注的小字。

这本书似乎在等待着主人回来继续阅读,但它再也等不到了。

警方迅速成立了专案组,由有着丰富经验的陈队长亲自负责调查这起跳楼事件。陈队长今年48岁,从警25年,经手过无数案件,对于这种看似简单的自杀案件,他总是格外谨慎。

"表面上看起来是自杀,但我们必须查清楚原因。不能留下任何疑点。"分局局长亲自找陈队长谈话,"这个李教授在当地很有名望,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社会关注。"

陈队长点头答应,立即着手制定详细的调查计划。他的原则是:任何一起非正常死亡事件都要当作刑事案件来调查,直到排除所有他杀可能。

专案组首先联系了与李教授关系密切的人进行询问。第一个要找的就是他的大学同事和朋友。

王教授是李建国的大学同学,也是生物系的退休教授,两人的友谊延续了40多年。接到警方电话时,他正在自家阳台上给花草浇水,手中的喷壶差点掉在地上。

"什么?建国跳楼了?"王教授的声音颤抖得厉害,"绝对不可能!这绝对不可能!我不相信!"

"王教授,请您冷静一点。我们需要了解李教授最近的情况。"陈队长在电话里耐心地说。

"我...我马上过去。"王教授挂断电话,匆忙换上外套。

半小时后,王教授急匆匆赶到警局。他的眼睛红肿,显然一路上都在哭泣。作为李建国最好的朋友,这个消息对他的打击太大了。

"王教授,您先坐下,慢慢说。"陈队长给他倒了一杯热水,"李教授最近有什么异常表现吗?"

王教授努力平复情绪,回忆着最近和李建国的接触:"上周三学院还组织了退休教师秋游活动,建国还积极报名参加了。他特别兴奋,说要买个新相机,准备多拍些风景照片发给在加拿大的女儿和外孙。"

"他在秋游中有什么异常表现吗?比如情绪低落或者心事重重?"

"没有,真的没有。"王教授摇头,

"建国还像往常一样,给大家讲了不少有趣的科普知识。他看到路边的野花,就跟我们说这种花的学名和药用价值。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他的精神状态看起来很好。"

陈队长继续询问:"那您觉得,他有什么经济困难或者家庭问题吗?"

"绝对不可能!"王教授肯定地说,

"建国的退休金很丰厚,女儿在加拿大工作也很成功,经常给他汇钱。至于家庭问题,虽然老伴三年前去世了,但他和女儿关系特别好,几乎每天都视频聊天。女儿还说明年要带外孙回国看爷爷呢。"

"他平时有什么爱好?交际圈怎么样?"

"建国的兴趣很广泛,除了学术研究,还喜欢书法、茶道、园艺。他在老年大学选了好几门课程。交际圈主要是我们这些老同事,还有小区里的邻居们。他人缘特别好,大家都很尊敬他。"

王教授越说越难过:"我真的想不出他有什么理由要轻生。上个月我们还一起讨论退休后的规划,他说想写一本科普读物,把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写出来,让更多人受益。"

警方接着找到了李教授楼下的邻居刘大妈。刘大妈今年60多岁,是个热心肠的人,对小区里的事情都很关心。

"李教授是个特别好的人啊。"刘大妈一提到李教授就赞不绝口,"前几天他还跟我借过一本养生书呢。"

她从包里掏出一本《老年人膝关节保健指南》:"他说这本书很实用,想学学里面的保健操。我的膝关节有点问题,这本书确实很有帮助。李教授看了之后,还教了我几个简单的保健动作。"

刘大妈抹着眼泪继续说:"借书那天,李教授还跟我说下个月想去植物园看菊花,问我要不要一起去。他说秋天的菊花最美,想拍点照片发给加拿大的女儿和外孙。这哪像是要寻短见的人啊?"

"他最近有什么异常表现吗?"陈队长问。

"要说异常..."刘大妈想了想,"最近两三个月,李教授确实有点不太一样。以前他总是很开朗,见了人就打招呼聊天。最近见面只是点点头,话也少了很多。有几次我看见他一个人坐在楼下的长椅上发呆,看起来心事重重的样子。"

这个细节引起了陈队长的注意:"您还观察到什么异常吗?"

"对了,还有一件事。"刘大妈想起来,

"上个月有一天晚上,我下楼扔垃圾,看见李教授站在单元门口,好像在等什么人。时间挺晚的,都快11点了。我问他怎么还不休息,他说在等个朋友。可是我从来没见过什么朋友去找他啊。"

与此同时,警方通知了远在加拿大的李晓。考虑到时差问题,陈队长选择了李晓刚下班的时间打电话。

电话响了很久才接通。李晓的声音听起来很疲惫,显然刚结束了一天的工作。

"您好,请问是李晓女士吗?我是S市东城区公安局的陈警官。"

"是的,我是李晓。请问有什么事吗?"李晓的声音立刻紧张起来,"是不是我爸爸出什么事了?"

陈队长深吸一口气,尽量温和地说:"李女士,很遗憾地通知您,您的父亲今天早上在家中跳楼身亡。我们需要您配合调查。"

电话那头传来一声凄厉的尖叫,然后是剧烈的哭泣声。过了好几分钟,李晓才勉强平复情绪。

"这不可能...我不相信...这绝对不可能..."李晓哭得泣不成声,"三天前我们还视频通话了,爸爸看起来很正常啊。他还说要给小宇买新的中文绘本,让我下次回国时带走..."

"李女士,我理解您的心情。但是我们需要了解您父亲的近况,希望您能配合。"陈队长耐心地安慰。

过了一会儿,李晓稍微冷静了一些:"警官,我爸爸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会跳楼?"

"初步判断是跳楼自杀,但具体原因还在调查。您父亲最近有没有提到什么烦心事?或者表现出什么异常?"

李晓努力回忆着:"最近几个月,爸爸确实有些不太一样。以前我们视频通话都能聊很久,他会跟我详细说他一天都做了什么,看了什么书,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最近每次视频通话都聊不了几分钟,他就说有事要忙。"

"还有其他异常吗?"

"而且,他好像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李晓继续说,"有几次视频的时候,我发现他的眼睛红红的,好像哭过。我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他总是说没事,只是有点累。"

陈队长记下了这些细节:"您觉得他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吗?经济方面还是健康方面?"

"我想不出来。"李晓哭着说,"我每个月都给他汇钱,他的退休金也够用。而且前个月他刚做了全面体检,结果都正常。医生说他的身体状况比同龄人好很多。"

"那他有没有提到过什么新认识的朋友?或者有什么人找过他?"

李晓想了想:"没有听他提起过。爸爸的社交圈很固定,主要是大学的老同事和小区的邻居。他性格比较内向,不会主动结识陌生人。"

通话结束后,李晓立即订了最早的航班回国。她必须亲自处理父亲的后事,也想了解父亲到底经历了什么。

03

随着调查的深入,更多异常的细节开始浮现。

住在对门的年轻夫妇告诉警方:"我们经常听到李教授家里有低声交谈的声音,而且通常都是在深夜。有时候到凌晨一两点还能听到。交谈声音听起来至少有三四个人,而且声音都很陌生,不像是他的朋友或同事。"

住在楼下的大爷也提供了线索:"有几次晚上遛弯,看到有戴口罩的陌生人从李教授家楼下出来,手里还提着包。我当时觉得奇怪,但也没多想。这些人都是深夜才来,很少在白天出现。"

小区物业提供了过去三个月的监控录像。录像显示,确实有一些陌生人深夜进入小区,前往李教授所在的楼栋。

"这些人都戴着口罩和帽子,看不清面容。"陈队长看着监控画面皱眉,"而且他们都是深夜来访,很可疑。每次都是同一个时间段,大概晚上11点到凌晨1点之间。"

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神秘访客每次离开时,都会提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

"你认为包里装的是什么?"女警员问陈队长。

"现在还不好说,但结合李教授最近的异常表现,很可能有问题。"陈队长沉重地说。

04

就在警方继续调查的时候,专案组按照惯例调取了李教授近半年的银行流水。

银行调查专员小赵将厚厚一沓流水清单送到陈队长面前,神色凝重地说:"队长,您需要看看这个。"

陈队长接过清单,开始逐行查看。起初他的表情还算平静,但随着翻页的进行,他的眉头越皱越紧。

"这些数字..."陈队长的声音开始发颤。

"队长,李教授这半年的账户资金往来极其异常。"小赵汇报道,"总流水达到了1200万元。"

房间里瞬间安静下来,只能听到翻纸的声音。

陈队长的手开始轻微颤抖,额头渗出了细密的汗珠。他盯着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仿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就在这时,法医张医生敲门进入会议室,手中拿着一份检验报告。



"陈队长,死者的血液检测结果出来了。"张医生的表情同样严肃异常。

"说。"陈队长头也不抬,仍在研究银行流水。

"死者生前身体状况良好,但是..."张医生犹豫了一下,"血液检测中发现了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

陈队长猛地抬起头,流水清单从手中滑落,散落在地上。

"你说什么?"

"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确认无误。"张医生重复道,"从检测数据看,应该是近期感染,病程已进入二期。"

陈队长缓缓站起身,脸色变得苍白如纸。他在房间里踱了几步,然后突然转身对所有人说:

"立即关闭门窗,这个案子的信息从现在开始严格保密。"

所有人立刻行动,关紧门窗。

陈队长深吸一口气,声音颤抖着说:"一个德高望重的65岁退休教授...半年内1200万的资金流水...还有梅毒感染..."

他停顿了一下,额头的汗珠更加密集:

"老天,这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

女警小刘小声问道:"队长,这意味着什么?"

陈队长没有回答,只是紧紧握着拳头,眼中闪过一丝从未有过的恐惧。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