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终南山下,一位中年书生跪在药王孙思邈面前,面色憔悴,声音虚弱。
药王轻抚长须,淡然一笑:"天下病症千万种,却有一法可通百脉。"
说罢,他缓缓抬手,轻轻一点,"此处一穴,每日轻敲三下,可令全身气血如长江大河般奔腾不息。"
《千金要方》言:'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人身穴道虽有三百六十五处,但这一穴却是百脉汇聚之地,得此穴者,胜过千金良药。
贞观十五年秋,长安城外终南山中,药王孙思邈正在山中采药。秋风萧瑟,黄叶满径,他手提药篮,步履轻盈,虽已年过古稀,却神采奕奕。
忽然,山道转弯处传来一阵痛苦的呻吟声。药王循声望去,只见一位中年书生倚在路边大石上,面色苍白,额头冷汗直冒,右手紧捂胸口,似在忍受极大痛苦。
"这位先生,可是身体不适?"药王快步上前,温和地询问道。
书生抬头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忙强撑起身子:"老人家,在下突感胸中气闷,四肢乏力,恐是旧疾复发。您可知此处有郎中坐诊?"
药王微微一笑,放下药篮,仔细观察书生面相。只见其印堂发暗,唇色青紫,这正是气血瘀滞之象。
"先生勿急,老朽略懂医理,可为你诊脉一观。"
书生闻言大喜,忙伸出右手。药王轻搭三指于其腕上,片刻后眉头微蹙:"先生脉象沉涩,乃气滞血瘀所致。此病根源,并非在心,而在经络不通。"
"经络不通?"书生疑惑道,"在下素来注重养生,每日练气功,怎会经络不通?"
药王捋须而笑:"先生虽练气功,但所练之法恐有偏颇。气功之道,贵在引导气血循经而行,若方法不当,反而会造成气血壅滞。"
书生急切问道:"那该如何是好?"
药王环顾四周,见山中无人,便缓缓开口:"《内经》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人身经络,如同江河,有干流支流之分。若能找到那关键所在,每日施以妙法,可保百脉流畅。"
说罢,药王做了一个轻敲的手势:"每日晨起,对准要穴,轻敲数下,力度如敲木鱼,不重不轻。静立片刻,感受气血流动。如此坚持,不出半月,必见奇效。"
书生听得入神,忙问:"药王所说的要穴,究竟在身体何处?又为何要敲击数下?"
药王正欲开口详述,忽然山下传来急促的马蹄声。只见一队官兵快马加鞭而来,为首之人身着锦袍,神情焦急。
"可是孙神医在此?"那锦袍官员翻身下马,恭敬地拱手道,"皇上急召神医进宫,太子殿下突发怪病,宫中御医束手无策,还望神医速速随我进宫。"
药王闻言,知事关重大,收拾药篮便要随官兵离去。
书生见状,忙跪地叩拜:"弟子有眼不识泰山,还望药王慈悲,将那要穴之法详细传授!"
药王回头看了看书生,又望向急如星火的官兵,心中颇为为难。
"罢了,医者父母心,既遇有缘人,岂可吝惜?"药王叹了口气,缓步走回书生身边。
那锦袍官员见状急得直跺脚:"神医,太子殿下病重如山,片刻不可耽搁啊!"
药王摆手示意稍安勿躁,转向书生,声音压得极低:"先生且听好,人体确有一'关键穴位',此穴乃百脉汇聚之所,每日轻敲三下便可通调全身气血,胜过千金良药。"
书生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字。
"此穴位于人身最为重要之处,《内经》称其为'气会',《千金要方》誉为'宗气聚处'。"药王的手在空中比划着,"然而此穴究竟在何处,为何必须敲击三下而非两下四下,这其中蕴含的天地人三才之理,却需……"
话音未落,锦袍官员再也按捺不住,大步上前:"神医,皇命如山,不可再误!"
药王无奈地摇摇头,被众官兵簇拥着匆匆离去。书生眼睁睁看着马车在尘土飞扬中消失在山道尽头,心中既懊悔又焦急。
那神秘的"关键穴位"究竟在身体哪个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