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之后,之所以喜欢回家养老,一是因为古人大多有落叶归根的心理,二是因为回家养老更具有性价比。
说白了,其实就是大家回老家养老,生活更爽一些。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就得说一下,古代官员的退休养老问题了。
在古代历史上,官员第一次有退休这个概念,其实是从汉朝开始的。
在先秦时期,官员往往只有贵族才能担任。而贵族这个身份,往往是终身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哪怕一个贵族,因为年老之后,不再担任实际职务,往往也有足够的家产养老。
至于秦朝,因为秦朝的历史太短,而且秦朝的十几年里,需要解决一大堆问题。官员养老这个问题,根本排不上号。所以秦朝的官员养老问题,基本上还是和先秦时期差不多,官员都是靠自己家的土地,或者是爵位来养老的。
但到了汉朝之后,情况开始不一样了。
在汉朝时期,国家第一次有了‘致仕’的概念。按照汉朝的法律规定,俸禄在两千石以上的官员,七十岁可以致仕回家。而致仕之后,国家会继续发原有俸禄的三分之一。
这应该算是古代最初的养老金了。
不过请注意,想要领到这份养老金,那可是太难了。因为按照汉朝的官制,两千石的官员,基本上最低也是郡守这个级别。能当上郡守,谁家里没有一大片土地?这点退休之后的俸禄,其实也就是聊胜于无了。
在汉朝之后,接下来一直到清朝,各个朝代的情况其实都差不多。一般来说,高级官员退休之后,朝廷要么持续发钱,要么一次性买断,给一块土地。而到了明清时期,退休的时间,更是提前到了六十岁。
但是请注意。
对于绝大多数的官员来说,退休之后的俸禄,其实并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在古代,官员真正占大头的收入,往往是来自于土地,或者自己家的各种产业!
举个例子,汉朝那个凿壁偷光的匡衡,他曾经一度做过汉朝的丞相。按照汉朝的退休制度,如果匡衡能顺利退休的话,他能领到三千多石的俸禄,差不多是二十万斤的粮食。
而同时,匡衡因为做了丞相,他被汉朝赐予了三十一万亩的土地!
靠着这些土地,哪怕匡衡每亩土地,每年只能赚十斤粮食,那也是三百万斤的收获!
所以,对于古代的官员来说,家中产业的收入,往往是个人俸禄的十几倍,甚至是上百倍!
那么这样一来,问题来了。
官员的土地,到底在哪里呢?
对于这个问题,古代绝大多数的官员,都会选择在家乡购置土地。毕竟,老家才是他们社会关系最多,影响力最强的地方。在老家购置土地,也更方便经营和保护。
于是,顺着这个思路,我们就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古代官员退休之后,真正占他们收入大头的,其实压根就不是俸禄或者退休金,而是他们家的产业和土地收入!
在这种情况下,官员思考养老地点的时候,就显得很没必要了。
老家的房子,大概率比京城大很多。即便是在古代,京城的房价,也一定比地方郡县的要更贵。同样的一笔钱,在老家能盖一座好几亩地的豪宅!但要是放在京城的话,能买一个小院子就很不错了。
老家的社会关系,同样也比京城更稳定。在老家那边,即便是官员本人退休了,在当地还是有很多社会关系。逢年过节的时候,地方上的知县,估计还得去拜个年。可如果放在京城这边,那估计就很少有人会理他了。
同样,要论生活开销,京城的开销,也比老家大很多。在京城这边,同样的开支,官员或许只能养得起两三个仆人。但放在官员的老家,说不定就能让十几个人服侍自己。
这笔账,不管怎么算,似乎都是回老家更划算。再加上古人往往都有落叶归根的心理,官员退休之后,回老家养老,自然也就很正常。
当然,如果是四世三公的袁绍家族,那其实另当别论了。
尽管袁家的大部分产业,确实都在汝南郡。但对于袁家来说,即便是在京城,养老花销也完全不是问题。反倒是留在京城,更方便维护以往的社会关系。
所以,如果是像袁家这种情况,家里的长辈退休之后,可能就很愿意留在京城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