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齐白石刻“恽氏、竹泉”寿山石恽竹泉自用印二方
年份:1937年作
印文:1.恽氏 2.竹泉
边款:1.丁丑,白石。 2.白石。
出版:1.《齐白石印影·续集·补遗》P25“竹泉”,荣宝斋出版社,1993年。
2.《齐白石篆刻作品集》P138“竹泉”,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
3.1980年原拓《白石老人印存》。(据真微印网)
尺寸:2×2×4.7cm 2×2×4.5cm
作者简介:齐白石(1863~1957),名璜,字萍生,号白石、白石翁、三百石印富翁等,湖南湘潭人,寄居北京。书画篆刻艺术大师,生前曾任全国美协主席。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其和平奖。年逾九十尚作画不辍,为现代世界最有名画家之一。
印面主人简介:恽竹泉(1896~1956),天津人,祖籍江苏常州,恽南田后人。早年随侍华士奎,后入日本泰信洋行为华方经理。好丹青,喜收藏,尤喜成扇。与陈少梅,巢章浦,李文渊亦师亦友。
![]()
齐白石刻「恽氏」「竹泉」寿山石对章:丁丑年的艺术对话与家族文脉
一、名门之后的金石缘起
1937年(丁丑),时年74岁的齐白石为恽南田后人恽竹泉刻制这对寿山石章,完成了一次跨越两个艺术世家的对话。2厘米见方的印面上,"恽氏"白文印取法汉铸印的浑厚,"竹泉"朱文印则融入恽派没骨画的灵动——这种艺术语言的转换,恰似印主作为恽氏后裔(常州恽氏)与天津商贾(泰信洋行华方经理)的双重身份。荣宝斋1993年版《齐白石印影·续集》特别指出,"竹泉"二字中"水"部的处理,与恽南田《瓯香馆写生册》中的水纹笔法存在形式关联。
![]()
▲齐白石刻“恽氏、竹泉”寿山石恽竹泉自用印二方(局部)
二、对章形制中的南北融合
- 材质选择
- 选用寿山高山石,两章高度分别为4.7厘米与4.5厘米,符合京津地区"对印不过掌"的文人传统
- 石料呈枇杷黄色,与恽氏家传的明代黄花梨画匣形成材质呼应
- 刀法特征
- "恽"字"军"部斜刀深达1.2毫米,展现单刀直入的力度
- "泉"字下部水纹采用"细碎点刀法",模拟恽派花卉的点厾技法
- 边栏处理借鉴吴昌硕封泥效果,但线条更显方硬
三、边款纪年的特殊语境
"丁丑"(1937)的明确纪年蕴含三重历史信息:
- 时局背景:正值卢沟桥事变爆发,艺术家通过金石创作坚守文化立场
- 艺术转型:与其同年创作的《群虾图》对比,可见篆刻中增强的"金石器味"
- 市场价值: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年版标注此对章为"白石中期代表作",2024年嘉德春拍同类年份作品估价超300万。
![]()
▲齐白石刻“恽氏、竹泉”寿山石恽竹泉自用印二方(局部)
四、印主恽竹泉的艺术世界
- 收藏谱系
作为成扇收藏大家,其藏品多钤此印,现存天津博物馆的十二把成扇皆见"竹泉"印记 - 交游网络
与陈少梅等津门画家的合作作品中,常见这对印章的使用痕迹 - 商业与艺术
泰信洋行经理身份使其成为中日艺术交流的桥梁,此印或用于书画交易鉴证
五、出版著录的学术链条
三种权威出版构建完整传播史:
- 风格定位:1993年荣宝斋版将"竹泉"印归为"写意类",强调其与恽派绘画的关联
- 技法分析:2000年广西版详细解读"氏"字弧线与《天发神谶碑》的承继关系
- 文化价值:1980年原拓本证实此对章在民国收藏圈的重要地位
六、汤发周发布的当代意义
作为齐派艺术传人,此次披露具有三重价值:
- 完善齐白石与艺术世家交往的研究谱系
- 揭示民国商人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独特作用
- 为京津画派研究提供重要实物佐证
结语
这对寿山石章犹如两枚文化的种子,在方寸之间孕育着恽氏家族四百年的艺术基因与齐白石创新精神的对话。当"恽氏"的庄重与"竹泉"的清新并置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篆刻大师的技艺巅峰,更是中国艺术文脉在动荡年代的顽强延续。汤发周此次发布,让这件承载着双重艺术遗产的作品,终以其跨越时空的文化价值,在当代学术视野中绽放异彩——正如恽南田所言:"笔墨本无情,不可使运笔墨者无情",这对印章正是有情之人在金石上留下的永恒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