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当一名爆款文作者,开始厌倦“流量”与“套路” | 深度报道

0
分享至


《不再踏入流量的河》一书的封面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流量对于万物的考量。

打开手机,带货主播和中控密切关注着直播间粉丝数量的增减;大V和写手不错过任何一个热门事件与话题;短剧集合着时下最流行的桥段与“梗”;热搜实时变动,数据排名不断刷新,以至于当一则帖子过于吸睛时,网友们头一个反应就是:这是在“起号”吗?

一切都指向着两个字——流量。

《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截至2023年12月,全网短视频账号总数达15.5亿个,主要平台日均短视频更新量近8000万,日直播场次超过350万场。而新榜日常监测的百万级微信公众号样本库显示,2024年公众号累计产出4.44亿篇文章,相当于每天产出超过121万篇文章。

庞大的从业者体量、可观的市场规模,分食着互联网最宝贵的资源——流量。而新媒体从业人员、曾写出百万爆款文章的凡之昂,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了离开。从业四年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疲惫感,超强度的工作与重复的写作手法,让她不断质疑产出文章的意义,而同事的评论成为了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认为我的能力不足以做出好的内容,也提供不了关于好内容的建议”。以至于辞职一年后,她仍然没法做一份全职工作,甚至做兼职、义工时,她宁愿做一些体力劳动,也不愿做自己更有经验的内容生产。

她开始观察,并审视这份建立在流量之上的工作的意义。她决定写下一本书,剖析“流量”在她身上的每一处留痕。

以下是凡之昂的自述。

终点是流量,不是内容

我从小就很喜欢写作,小学时同学作文写得不好,我经常帮他们改。中学很多老师都说我应该读文科,但在我们家乡,没人会鼓励你读文科,老师也会觉得你学文科可能考不上好大学,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就学了理科,大学学的是食品科学。

我对生活没有很强的规划,2016年大学毕业,2017年成为了一家新媒体公司的线上作者。在我们那个号平均阅读量只有两三万的时候,我就写出了阅读量两百万的文章。当时那篇稿子原本稿费大概一千元,发出来后,编辑联系我,说稿子很不错,可以加稿费,最后给了我两千块。

当时很多认识我的人特意来问我那篇文章,都说写得挺好的。但相较于肯定的评价,我感受到更多的是焦虑,因为评论区很快就有人开始骂我,我就很害怕自己是不是哪句话没写对,或者有什么错误之类的。

2017年到2018年,我在四川的一个农村做公益项目,项目结束后,我需要找个工作,就问我做线上作者的这家公司,我能不能去工作,他们说可以,我就正式入职了。

一开始我确实有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议题,比如性别、环境等问题。但我们报选题时,很多时候是觉得哪个选题可能会流量不错,或者选题很有意思,同时流量不错,那就做。我时常感觉自己所写的话题并不是自己真正关心的,而只是工作需要的,比如说最近有什么热点,我对这个热点感兴趣,并不是因为我真的对这个人、这件事感兴趣,如果我不工作,我一点也不关心这个东西。

做线上作者时,其实我不太能感受到流量带来的强刺激,因为我不是直接接触流量的,是编辑转告我的,我现在觉得这样挺好,不用每天看到谁被夸了谁被骂了。后来当了编辑,发现“阅读量好”真就是一个非常偶然的事情,是没有任何方法论能够决定的,我们的编辑有时会说,“因为我们选题好”“因为我们标题好”,其实根本不是那样的,同样的东西放在别的号,可能几家新媒体或者非虚构的号都在写,就一篇火了,也不一定是人家写的不好。

我们内部也会点评文章。首要的依据就是流量。点评时开头是这样的:这篇稿子流量很好,是因为什么什么;这篇稿子流量不好,是因为什么什么。看似是在分析文章,但不是真正地从所谓的内容、文字角度去分析,分析的终点是为了看流量好不好,为了解释流量为什么好或者不好。

写作也有大致的流程。开头大概会抛几个问题,可能跟现实生活或大众关心的话题有关,比如说写一个关于新媒体流量的文章,可能开头就讲羊毛月为什么翻车了,或者开头提一个明星或网红的名字之类的,用一个类似钩子的内容把大家勾住。

写这种行活儿的稿子,我觉得无所谓,不就是写点大众喜闻乐见的东西吗?但当我不再做这个行业后,我觉得无聊,没意思,在心里对这件事产生了厌烦感。所以当别人这样写时,我也不会去看。我觉得我们不是真的在写什么有公共价值的东西,每天都要在一套话语中重复生产相似的内容,翻来覆去地说这些。我还记得之前看到什么农民工读海德格尔之类的话题,真的是每家都在做,大家在方向上也没有特别大的差异。之前我跟一个同行聊天,他说他现在正在操作的选题,是另外一个号几个月前发过的文章,而另外一个号今天发的文章,又是他几个月前操作的题。


2017年在四川做公益项目时,凡之昂带孩子们上山踏青

被异化的考核

从一开始对这份工作挺有憧憬,到后面没法接受,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实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我们工作室是公司直接拨款,没有营收压力,那时候写稿子,哪怕选题是个人不感兴趣的也无所谓,因为它还是一个编辑部认为有意思、值得写的话题。2020年前后,我们开始自负盈亏,工作室就不再是一个内容部门,而是一个营收部门,需要跟甲方去对接,做大量跟创作没有关系的内容。最夸张的时候,一个月有二十多天我们发的都是商业稿件。

一开始大家还会有自己的语言风格,我有时候喜欢反讽,别人也有他们自己的风格,你只要把文章写通顺,写好玩就可以了。但到后面,大家都得按照一定的模式去写,因为这样可能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完读率和转发率更高。公司内部是很在意点击率、转发率和完读率的,为了达成这些指标,就必须按照市场的喜好去写东西,当我强迫自己必须产出时,就只能用某种套路的或者习惯的方式去阐述。这个过程没什么思考和感受。

如果只是把工作当作工作,我也能接受这样的产出,但是当工作变得很紧张时,压力就超出了我所能承受的范围。我们的节奏很快,假定我每周一要发稿,那留给我的时间就是周一、周二、周三写稿。周三就要报下一个选题,我得提前准备好下个选题要写什么,然后周四继续修改现在的稿子,这些都不一定能写完,可是到下周一,就应该已经把下一篇稿子写出来了。这让你没有任何休息、思考或者在这个领域深入研究的时间。我们做非虚构,也不用去现场,就打电话采访,通过一套互联网上的工具,完全可以得到你想要的资料并组成一篇文章。很多时候,我其实觉得这是不够的,但我必须要把这个东西弄完。

时间的紧迫感始终压得我喘不过气,比如说我们对每个选题有不同的关注程度,我可能想在这个上面花多一些时间,那个上面少花一点时间,这在压力不是很大的情况下是能做到的。但后来工作量太大了,大到任何一个选题都只能糊弄,不糊弄你就没法把这个事儿弄完。再有意思的选题也没法去深入研究它,因为留给操作这个选题的时间就一周。截稿之后,我就是觉得再感兴趣,也得去看下一个选题了。

我们也有“开天窗”的说法,每天中午12点准时更新,如果当天该发我的稿子没发出来,就会被定义为“开天窗”,只能找旧稿或者别的什么稿子来顶上。但跟传统媒体的底薪+稿费模式不同,我们是固定薪酬,必须写够规定数量,如果没写够,会有很大的公司内部压力——你给别的同事添麻烦了,领导会给你打很差的绩效,或者可能面临裁员的风险。

我在书里有写,媒体是在赶热点,有“开天窗”的压力,互联网公司是在赶KPI,而这两个东西我们都在赶。新媒体公司是把互联网的KPI系统和传统媒体的发稿系统合二为一的。

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很清晰地觉得自己被异化了,因为当时所有人都默认一件事:该你做的事情你没做出来,那就是你在某方面没有做好。但我知道很多时刻我很痛苦,很不开心,我不知道自己在干吗,我只能感受到我要做很多的事情,我很烦躁。“被异化”不是一个在工作期间就能够感受到的东西,而是必须要经过思考才能得出的答案,但这个思考很多时候是来自工作之外的。

属于自己的选题

2022年2月,我离职了。这份工作的最后几个月,我的情绪常常崩溃,于是有了写《不再踏入流量的河》这本书的想法。一开始这本书只是写给自己看的,我想知道这些情绪从何而来,为什么会产生,我想知道,到底是我自己的情绪问题,还是这个工作带给我的。

前六节是在刚离职那段时间写出来的,当时心里还有很重的疲惫和压抑感,一想起工作来就想骂人。之后放下了一段时间,2023年三四月时,我跟前同事做了一些采访,又开始写,写到五六月,发现素材有点多,不太好处理,就又放下了,直到2023年10月之后才把它写完。写到第十五六节的时候,那种负面情绪慢慢消散了,我知道自己还可以做别的事,不是非得困在这种情绪里,我的生活有了更大的半径。比如第一次出国、有了新朋友、接触了一些新的好玩的东西,心态变得更轻松。

这本书不是一个必须完成的任务,但我坚持把它写完。我就想看看自己到底能不能把一个东西完整表述出来。写完这本书给了我一些自信,我知道自己可以用其他方式和逻辑去写文章,而不是像之前工作中的流水线式的方式去写。

之后我开始做一个关于食物多样性的新选题。在国外的时候,我发现我们的食物好像比较单一,就是在超市里买到的那些。小时候吃过的很多东西,长大后反而不太能吃到了。我就思考我们的食物体系,以及工业化生产和全球化市场对于本地食物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我们到底是会因为全球化市场而吃到更多样化的食物,还是会因为大量全球市场的食物涌入,导致很多本地老品种消失。

去年夏天,我花了两三个月去了几个村子走访,跟村民了解当地作物的有关情况。这就是我自己想做的题,有材料就做,没有材料就停下来;能做田野调查就做田野调查,做不下去就看书;看书也没有什么想法的时候就停下来,等哪天又有新的材料来源了,再继续做。

跟以往写东西相比,我觉得现在做这个项目,最大的不同就是时间上的自主权。我在每个村子都住一个多月,如果有必要,我甚至可以花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去做,而不是非得交出一个什么东西。本来我还申请过一笔写作奖金,但奖金提供方说,接受奖金就要在一定的期限内交几篇稿子,这又让我觉得像工作一样。我说那算了,我不要这个资助了。

现在做这个食物多样性的题,我觉得自己的状态轻松,目的性没有那么强,一天下来,我可能什么都没问到,但无所谓,没问到就没问到呗,这也不能证明我的工作能力不行,或者我的努力不够,它不会再指向对我这个人的评判。但在工作中,这种评判是无时无刻不存在的——今天在办公室坐了一整天,什么也没写出来,这就成了工作能力问题,系统的标准会有一个评判,但当我在做自己的项目时,我不需要去评判我自己。

在做这个食品多样化的调查前,我先看了一些资料,知道当地有一个保护协会的机构,他们主要在做的事是保护本地农作物的老品种。但到了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缺水的村子,因此当地人是不用老品种的种子的,他们觉得这些品种的价格太低,产量太少,虽然名义上老品种推广对地方作物多样性和种子资源多样性有好处,但当地农民并不买账。反而是那些从种子站买来的高产、抗旱抗虫害的种子,是当地人获得更高稳定收入的来源。

这些东西不是能够通过资料或数据得到的。这才是我想要的书写的方式。我觉得我们过去有太多东西是从书本中得到的。我们在书上读了这个内容,进行一番思辨,然后找到更多的书和资料、更多的文献来印证或者反驳这个内容。它是不断地一套文本的生产,但我觉得只有在具体与人的接触中,才有可能写出不一样的东西。


凡之昂做关于食物多样性选题时调研的村落

“如无必要勿增流量”

我有很多做公益事业的朋友,他们更在意的是办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能不能一直进行下去?参与的人有没有反馈,能让这个活动做得更好、参与者的体验更好。他们写的文章,可能流量没有传媒机构的文章流量高,但文章的质量很高,想要讲的问题是非常切实的问题,只是大众没有足够关注到而已。

现实生活中的数字太易得了,网络上的信息也太易得了。我想说的是,不要再寻找一个指标,当人想要寻找指标的时候,就会被这个指标所牵累,不管这个指标到底是什么。现在获得指标太容易了,以前人们看书,要细读文本,再回去看作者背景等,但现在可以直接看到书的评分和短评,如果很在意这个指标的话,你会觉得评分低的书都不值得一读,或是评分高的书都要读一读,但其实不是这样的。

当然,跳出“系统”之外去构建自己的坐标是很难的,因为当指标特别容易获得并且特别清晰的时候,人不可能完全不被它影响。像阅读量、成绩、评分等,点开手机一眼就能看到,很难做到完全不在意。

所以我主动斩断了很多获得信息的渠道,取关了绝大多数的新闻资讯类账号,也不怎么玩社交媒体,前两天我需要转租房子,才下载了小红书,等转租完就会卸载掉。我的朋友圈也已经三年没有发过东西了,只会偶尔点开一两个朋友的朋友圈看看。豆瓣我每天都会看一看,别的就没有了。我还退了很多群。

以前我有信息获取恐慌症,刷手机有种“批阅奏章”的感觉,就是今天一定得刷到一个选题,我才能停止。如果刷不到,我就会很焦虑,是那种没法完成工作的焦虑,就觉得我一整天了什么也没有找出来。

而且,社交媒体还给我一种信息质量变差的感受,比如我想要获得一个信息,如果用社交媒体网络找,它就会一直推类似的信息,还不如老老实实用搜索引擎。现在我只在需要时才用一下社交媒体,非必要就不用,就是“如无必要勿增流量”这种感觉。

不用社交媒体,我觉得跟别人交流也没有脱节感,常联系的朋友还是会交流一些我们共同关心的事情。如果聊天只是聊网上看到的那些事,那这样的朋友不是太生分了吗?

现在,当我重新回想写这本书的情景,有些部分还能回到当时的情境中,有些部分则会让我有“这件事过去了”的感觉。我还记得刚写完的时候自己那种高兴的情绪,因为我意识到自己还是有想法的,不只是一个工具人。

【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北京青年报【北青深一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杨宝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张近东家族,资产真要清零了

张近东家族,资产真要清零了

大猫财经Pro
2025-11-19 17:51:07
王励勤颁奖沉默!陈梦大赢家,孙颖莎0冠,球迷却意外提到王楚钦

王励勤颁奖沉默!陈梦大赢家,孙颖莎0冠,球迷却意外提到王楚钦

大秦壁虎白话体育
2025-11-19 23:05:04
100米栏悲喜夜:3人打开13秒!吴艳妮第2夏思凝第4,广东名将夺冠

100米栏悲喜夜:3人打开13秒!吴艳妮第2夏思凝第4,广东名将夺冠

球场没跑道
2025-11-19 21:33:01
陈梦冲看台做闭嘴动作!夺冠后让现场粉丝鸦雀无声,太不给面子了

陈梦冲看台做闭嘴动作!夺冠后让现场粉丝鸦雀无声,太不给面子了

嘴炮体坛
2025-11-19 23:00:25
深圳一模特大赛冠军因突破大众审美认知引发争议,有评委发文称“连评分表都没看到”,一联合主办单位回应只赞助了几千块

深圳一模特大赛冠军因突破大众审美认知引发争议,有评委发文称“连评分表都没看到”,一联合主办单位回应只赞助了几千块

极目新闻
2025-11-19 10:38:42
孙颖莎独得2分难救主,山东时隔12年再度加冕,陈梦夺全运会第2金

孙颖莎独得2分难救主,山东时隔12年再度加冕,陈梦夺全运会第2金

钉钉陌上花开
2025-11-19 21:26:07
模特大赛15号选手夺冠引争议,组委会最新回应:她是太太组冠军,带资进组是谣言

模特大赛15号选手夺冠引争议,组委会最新回应:她是太太组冠军,带资进组是谣言

先锋新闻
2025-11-19 16:47:56
又一百年巨头塌了!从技术神话到贴牌代工,网友:买了个牌子壳!

又一百年巨头塌了!从技术神话到贴牌代工,网友:买了个牌子壳!

青眼财经
2025-11-18 23:16:47
刘英兰夺冠遭艾力西尔疯狂示爱 四川队被调侃一定要防黄毛

刘英兰夺冠遭艾力西尔疯狂示爱 四川队被调侃一定要防黄毛

劲爆体坛
2025-11-19 15:50:06
微信群里转发一篇文章,两人被跨省传唤;最新情况:均不予处罚

微信群里转发一篇文章,两人被跨省传唤;最新情况:均不予处罚

大风新闻
2025-11-19 13:01:32
山东女团夺冠!范思琦仰天怒吼,何卓佳场下自闭,陈梦落泪!

山东女团夺冠!范思琦仰天怒吼,何卓佳场下自闭,陈梦落泪!

篮球资讯达人
2025-11-19 21:49:04
排面!40岁C罗造访白宫+微笑握手特朗普,美国总统宣布:他是GOAT

排面!40岁C罗造访白宫+微笑握手特朗普,美国总统宣布:他是GOAT

我爱英超
2025-11-19 07:10:18
学习哪吒双手插兜,外交礼仪何在?

学习哪吒双手插兜,外交礼仪何在?

北欧模式
2025-11-19 22:33:57
“漏X装”,火了!

“漏X装”,火了!

微微热评
2025-11-19 14:51:31
广东模特大赛冠军诞生后,我笑死在评论区

广东模特大赛冠军诞生后,我笑死在评论区

清书先生
2025-11-19 16:02:32
4-0!丁俊晖首战告捷,冲击百万美元大奖失败,会师33冠王冲8强!

4-0!丁俊晖首战告捷,冲击百万美元大奖失败,会师33冠王冲8强!

刘姚尧的文字城堡
2025-11-20 01:47:58
兵马俑最新DNA检测结果曝光!秦军士兵竟来自七个一直通欧洲

兵马俑最新DNA检测结果曝光!秦军士兵竟来自七个一直通欧洲

好贤观史记
2025-11-19 15:36:03
刚恢复14天,中国通知日本全面禁止,中方埋伏笔,下步反制将出炉

刚恢复14天,中国通知日本全面禁止,中方埋伏笔,下步反制将出炉

影孖看世界
2025-11-19 17:35:26
前日军退将曾扬言:若不考虑弹道导弹,日本海自一周全歼中国舰队

前日军退将曾扬言:若不考虑弹道导弹,日本海自一周全歼中国舰队

不掉线电波
2025-11-19 16:31:08
日本专家对比中日军事实力:若发生空战和海战,还是日本更强?

日本专家对比中日军事实力:若发生空战和海战,还是日本更强?

云上乌托邦
2025-09-04 11:45:33
2025-11-20 07:27:00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incentive-icons
北青网-北京青年报
北青网官方网易号
1035182文章数 85349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一夜封神,Gemini 3让谷歌找回“碾压感”

头条要闻

日方要求解释为何未告知磋商后会有媒体拍摄 中方回应

头条要闻

日方要求解释为何未告知磋商后会有媒体拍摄 中方回应

体育要闻

世界杯最小参赛国诞生!15万人岛国的奇迹

娱乐要闻

史林子出轨对方前妻放锤!

财经要闻

重磅!中金公司拟收购东兴与信达证券

汽车要闻

此刻价格不重要 第5代帝豪本身就是价值

态度原创

本地
艺术
亲子
旅游
军事航空

本地新闻

第十二届影展携手重庆来福士丨两江交汇,光影共生

艺术要闻

周恩来夫妇珍贵合影集,太难得一见!

亲子要闻

爸爸就是最大的危险

旅游要闻

金槐染晋南!六百年移民史诗,洪洞大槐树藏着亿万人的根!

军事要闻

量大管饱 中国军网在海外发布备战视频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