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老妇痴呆20年,忽然想起家有上海老洋房,儿女赶去后叹为观止

分享至

"妈,该吃药了。"李小红端着水杯和药片走进了房间。

宋汐月坐在窗前,目光呆滞地望着院子里那棵老槐树。听到女儿的脚步声和叫唤,缓缓地转过头,眼神突然闪过一丝清醒。

"我……上海……有老家,有房子。"宋汐月喃喃自语,虽然说不连贯,但是每个字音的都特别清晰。



李小红见怪不怪,毕竟母亲在二十年前就已经罹患了老年痴呆症,她故意瞪大眼睛:"妈,你上海有房子?真的吗?在哪个位置呢?告诉我。"

"愚园路,花园别墅。"宋汐月一字一顿回答,手上还比划着,"三层楼,还有葡萄架……"

李小红大吃一惊,以往这个时候母亲都是答不出来,或是陷入沉思,从来没有这么清醒的回答,莫非这件事情是真的?!

她赶紧放下水杯,颤抖着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拨通了大哥李小波的电话。

两小时后,李小波骑着摩托车赶了回来,熄火停车,急匆匆进了门。

"妈怎么了,又犯老糊涂了?"他摘下安全帽挂在墙上,额头上全是汗。

"不像。"李小红摇头,"这次妈说得很具体,差点连门牌号都报出来了。"

李小波皱着眉,看了妹妹两眼,没有说话,随即大步走进了房间。



宋汐月吃了药,正躺在床上休息,眼睛一直盯着天花板发呆。

"妈,你说上海有房子?"李小波蹲在母亲床边,"我们一大家子人都在青海生活了几十年,哪来的上海房子呀?"

宋汐月不说话,也不搭理,仍然盯着天花板。李小波苦笑着摇摇头,站起身子,转身准备离开。

"1950年买的,周爸爸出的钱。"宋汐月突然说道,抬手指着老旧的衣柜。

李小波走了几步,听到声音,立即转头看着母亲,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向了衣柜。

“小红,你快进来,这个衣柜里面可能有东西。”李小波朝着客厅喊道。

“好的,哥。”李小红大声回应着走了进来,看了一眼,“衣柜里都是些衣服被褥,哪有什么东西。”

李小波努努嘴:“咱妈刚才用手指着衣柜,说是1950年买的……什么周爸爸?我没听清楚。”

当下,李家兄妹对视一眼,马上对着衣柜“大动干戈”,搬空了衣物,每一件都仔细检查,却是一无所获。



李小波不甘心,勾着两个手指,对着衣柜上上下下轻声敲打,意外发现了柜里有个夹层,找来工具撬开,看到里面竟然藏着一个小铁盒。

两兄妹登时大喜,颤抖着打开铁盒一看,只见里面躺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铜钥匙,下面压着一张发黄的照片。

李小波取出照片,看到上面是一栋西式别墅,门前站着年轻时的母亲宋汐月和一个穿西装的男人。

"这是……咱爸吗?"李小波从没见过父亲,小声的问李小红。

“你是大哥都不记得,我年纪最小,哪能知道?”李小红接过照片看了看,对着李小波翻了一个白眼。

两人几乎同时转头,看向躺在床上的宋汐月,却发现她早就睡着了,两人不禁对视一眼,哑然失笑。

傍晚,李小强从县城赶了回来,三兄妹马上在屋里吵翻了天。

"肯定是妈记错了!"李小波拍着桌子,"若是上海真有房子,她在患病前一定早告诉我们了。"

"但是照片是真的,"李小红指着摊在桌上的老照片,"咱妈年轻时确实去过上海。"

李小强拿起钥匙,仔细端详:"最近我有空,要不我去一趟上海吧。"

"你疯了?"李小波看着他,"就凭一把破钥匙和妈说的几句胡话吗?"

"那不然怎么办?就这样等着吗?"李小强平静地说,"咱们知道愚园路,过去查查问一问又不费事。"

话音一落,三人随即沉默下来,不知道该说什么,自顾坐着想心思。

五天后,李小强背着包,一路风尘仆仆抵达了上海愚园路,发现这里远比自己想象中繁华。



他拿着照片问了好几个路人,都摇头表示没见过上面的别墅。

"老房子早拆了吧?"报亭老板叼着烟说,"这一片二十年前就改造了。"

李小强有些失望,沿着街道慢慢继续往前走,突然看到路边一块"居委会"的牌子。

他心里暗喜,快步推门进去,看见里面坐着一个六十多岁的阿姨。

"请问您知道这个别墅的位置吗?"李小强递上照片。

阿姨接过,戴上老花镜:"哟,这是解放前的建筑。"说着起身从柜子里翻出一本厚厚的册子,"小伙子你是找对人了,我平时就爱收集上海滩老洋房图片,呶,找到了嘛,现在对应的是……786弄。"

李小强让阿姨写了纸条,按照上面的地址指引,四十多分钟后来到一栋爬满常春藤的老洋房前。眼前的老洋房虽经岁月浸染,仍保有华贵雍容的旧模样,一看便是大富大贵人家的居所,让人不禁叹为观止。

他的手心全是汗,掏出背包里的那把铜钥匙,赶紧走上前去,用颤抖的手想要开门。

"你找谁?"一个白发老人听到了响声,忽然从隔壁院子的栅栏外探出头。

"请问大爷,这房子以前的主人姓宋吗?"李小强的声音有些发抖。

老人眯起眼睛:"宋家?早没了。文革时候就搬走了。"他上下打量着李小强,"你是他家什么人?"

"我母亲叫宋汐月。"

老人猛地睁大眼睛:"啊?汐月还活着吗?"他颤巍巍地打开院门,"小伙子进来坐,我是张家老四,小时候常去你家玩。"



李小强大喜,总算碰着“熟人”了,立刻跟着张大爷进了屋。

张大爷给李小强倒了一杯茶:"这个房子后来归了公家,改革开放后才还回来。你妈没告诉你?"

李小强摇摇头:"我妈老年痴呆很多年了,前些天才突然提起这房子。"

"作孽啊。"张大爷叹气,"当年你爸被划为右派,听到风声,连夜带着你妈逃回了甘肃……你爸呢?"

李小强苦笑:“我三岁的时候,他就意外车祸去世了,是我妈含辛茹苦独自把我三兄妹拉扯长大的……”

张大爷闻言,茶杯差点脱手,满脸惊讶的说道:“哎呀,汐月这些年真不容易啊……”

“是呀,对了,我也打个电话回去。”李小强颤抖着掏出手机,走出客厅,拨通了大哥李小波的电话。

"哥,咱妈没糊涂。我找着了,那个房子真的存在。"

电话那头,李小波沉默了许久,这才兴奋地回复:"好,好啊,我明天坐最早的飞机过去。"

挂掉电话,李小强问张大爷:"我们还能拿回房子吗?"

"难说。"张大爷摇头,"得看当年怎么处理的产权。先去房管局查查吧。"



第二天中午,李小波风尘仆仆地出现在房管局门口,两只眼睛通红,显然一夜没睡。

"查到了。"李小强看到大哥,赶忙迎上前,"房子1958年被政府代管,1982年发还通知寄到了老地址,因为没人认领,现在……"

"现在怎么样了?"李小波紧紧抓住弟弟的肩膀问道。

"说是现在归区里管。"李小强拿出一叠复印件,"但产权还是宋家的,只要我们能证明身份。"

不久,李家兄弟俩一起站在了三层洋房前面,眼睛透过铁栅栏,去看院子里荒废的喷泉。

李小波突然蹲在地上,捂着脸哭了起来:"我记得咱爸临走前,一直说对不起我们……原来是这样。"

李小强在旁边拨通了电话:"妹,你带咱妈来上海吧,这里医疗条件好,可能有办法治她的病。"

七天后,李小红推着轮椅上的宋汐月走进了愚园路786弄。

宋汐月浑浊的眼睛一亮,指着院子角落的葡萄架,此刻那里只剩下一截枯藤,开口说道:"你爸以前……种的。"

小波和小红听见了,情不自禁都流下了眼泪。李小波蹲在母亲面前:"妈,我们回家了。"



三人走进客厅,看见窗外梧桐树的影子斑驳地投在地板上,仿佛时光从未流逝。

这时,李小强回来了,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把一叠文件重重扔在桌上:"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要证明咱妈是姥爷的女儿,还得先证明姥爷是他自己?"

李小波走过来翻了翻这些从房管局拿回来的材料:"这是正常程序。1950年前的户籍资料不全,我们必须找到其他证据。"

李小强叹了口气:"张大爷说居委会王主任可能知道些情况吗?我下午再过去问问。"

下午三点,李家兄弟走进了居委会的办公室,见到了王主任。

王主任是个精瘦的中年女人,听完兄弟俩的来意后,立刻皱起了眉头。

"宋德昌?"她翻出一本发黄的登记册,"哦,我记得是个大资本家!文革时候被抄家了。"

她的手指不停在纸页上滑动:"对了,他好像有个女儿……叫什么?对!叫宋汐月,后来跟丈夫回甘肃了。"

李小强立即接话:"那就是我妈!这能当证明吗?"

王主任却摇头:"光我说是没用的。你们得去档案馆找当年的财产登记,或者……"她突然压低声音,"你们去找张阿姨,她以前是宋家佣人,现在还住在后面弄堂。"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