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
家,是温暖的港湾
也是精神的传承之源
一封封家书传递
温情与教诲
一篇篇家信凝结
家风与信仰
一件件传家宝承载
记忆与精神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切实发挥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生动讲好优良家风故事,大力营造家庭文明新风尚,市妇联积极开展“涵养好家风 共筑家国梦”写家书读家信传家宝征集活动,现择优在家风家教宣传月期间予以展播。就让我们从这些作品中感受家风的力量,汲取向上的养分,让优良家风浸润心田,让家国情怀永续传承。
今天展播的是额尔古纳市自治区最美家庭娜布琪家的家信、家书和家宝。
一封家书
我们家是一个由汉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组成的26口之家,12名党员如石榴籽般紧紧相拥,用红色基因与民族团结的信念,书写着属于我们的家国篇章。今天,我想通过家信里的温度、书页中的传承、家宝里的记忆,和大家分享我们一家守望相助、扎根北疆的故事。
家信里的温度:跨越山河的赤子情
翻开泛黄的家书,父亲武能图在1955年支援边疆时写给祖母的信中这样说:“草原深处虽苦,但这里需要有人把荒滩变成粮仓。”作为参与过“8.10起义”、经历过平津战役的内蒙古铁骑兵,父亲脱下军装后,带着母亲从内蒙古军区奔赴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开垦北大荒。母亲的医药箱里,总夹着一张写给我们姐弟的字条:“行医先做人,治病更要治心。”这些家信不仅是父母的牵挂,更成为我们家族传承的精神密码——它教会我们,无论身处何方,都要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紧紧相连。
书页中的传承:书香润心的成长路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八十年代,父母省吃俭用,把我们姐弟五人送进呼伦贝尔最好的学校。父亲常说:“读书才能看得更远,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家里的旧书柜里,珍藏着母亲手抄的《本草纲目》、父亲的战斗日记,还有一本翻得卷边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是这些书籍,让我们姐弟中走出了3名大学生、4名共产党员。如今,我的孩子们依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博士儿子的书房里,始终摆放着祖辈留下的《共产党宣言》,书页间密密麻麻的批注,见证着红色基因与知识传承的交织。
家宝里的记忆:勋章映照的团结魂
父亲留下的军功章、母亲用过的听诊器、全家人的民族服饰,都是我们最珍贵的“家宝”。每一枚勋章背后,都是一段浴血奋战的历史;每一件民族服饰,都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记忆。记得孩子们第一次看到父亲的勋章时,好奇地问:“爷爷的勋章为什么比别人多?”我告诉他们:“因为爷爷用一生守护着国家和人民,就像我们这个大家庭,每个成员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彼此。”如今,这些家宝不仅是陈列品,更成为我们家庭聚会时讲述红色故事、传递民族团结的“传家宝”。
从父母支援边疆、治病救人,到我坚守妇产科四十载、退休后开办诊所服务妇女姐妹;从丈夫默默支持我的事业,到孩子们在各自岗位上发光发热,我们这个多民族家庭始终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各民族要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我们将继续守护这份红色血脉与民族团结的信念,让优良家风在北疆大地生根发芽,让石榴花开得更加绚烂,为建设美丽家园凝聚更多“家”力量!
寄语:亲爱的孩子们!
铭记祖辈荣光,传承书香家风,凝聚团结力量,勇担时代使命!
来 源:呼伦贝尔市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
编 辑:钱雨佳
总编审:娜布琴花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和音视频均来源于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在文章下方留言联系我们删除或支付稿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