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白酒行业近年来全面推行“五码合一”技术,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解决窜货、价格倒挂、费用截留等顽疾。然而,随着技术落地,五码合一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暴露了行业转型中的深层痛点。本文基于市场反馈与行业观察,梳理六个评论区经常提到,大家都在关心的问题:从终端抵触复杂的扫码政策,到宴席场景的激励失灵;从开盖酒泛滥暴露技术漏洞,到异地扫码引发的渠道误伤。每个问题背后,都是传统渠道生态与数字化新规则碰撞激起的浪花。
本文基于对行业了解与自身经验,结合头部酒企数字化实践,试图回答行业最迫切的疑问:当五码合一从技术概念转化为落地工具时,究竟哪些环节正在“卡壳”?厂家如何在数据管控与渠道活力间找到平衡?这场数字化长征又需要怎样的新商业思维?答案或许就藏在这些看似琐碎的“扫码烦恼”之中。
一、活动设计复杂,政策多变,终端难以消化?
白酒行业现在多半采用五码合一做扫码营销活动,针对消费者、终端门店、渠道有着不同的激励政策。但是也有一部分终端店主反馈活动太复杂了,他们要在短时间内理解消费者扫码兑奖、门店进货扫码返利、渠道补货扫码奖励等不同场景的规则差异。而且政策变化得也很快,还没熟悉呢就变了。导致部分店主甚至觉得不如拿外地“裸价”更方便、更划算。
一方面,扫码营销活动的流程和规则以及政策等需要反复衡量,政策要合理,能够有效促进动销,避免成为品牌的“自嗨”。对于扫码营销活动的流程和规则,针对终端门店的政策要尽量清晰明了,避免过多复杂的层级和条件。同时,在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市场的稳定性和终端的接受度,避免频繁变动。在确需调整政策时,给予一定的缓冲期,让他们有时间适应新政策。确保终端店主和业务人员都能准确理解政策内容,减少因政策复杂和多变带来的操作困难。
活动信息和政策,通过小程序一键推送到已进行过在线化连接终端的手机上,让门店了解最真实的活动信息。以陈列活动为例,品牌商在“万能零售助手”小程序中发起陈列活动后,可通过数字化工具进行标准化管理。在活动页面中,品牌商可以预先设置陈列标准图示、物料摆放要求以及具体的活动细则,终端门店只需按照指引,完成规定的现场陈列,并通过小程序上传实景照片即可完成参与。系统在审核通过上传的照片后,符合品牌商规定的门店便可以即时获得陈列奖励。
另一方面,利用五码合一的技术优势,建立窜货追踪机制,及时发现和查处窜货行为。外地窜货产品以“裸价”形式冲击市场,其价格优势源于规避了厂家的扫码返利政策——窜货商为避免扫码暴露流向,直接以低于正规渠道的裸价出货,终端虽无法享受扫码返利,但短期采购成本降低。这种现象导致终端产生“正规进货价虚高,返利实为价格补偿”的认知偏差。其核心原因在于正规渠道的价格构成中包含营销激励成本,而窜货产品剥离了这部分合规成本,形成不公平竞争。外地来的窜货扰乱了价格体系,影响了终端门店对于市场价格体系的正常判断。
“五码合一”利用一物一码技术实现“盖内码、盖外码、盒码、箱码、垛码”的采集关联,打通企业的生产、仓库、流通、销售等链路上的各个环节,并精准采集各个环节的产品实时流通数据,连点成线,实现“货物流向”的数字化。品牌商能够实时监控货物流向,掌控整个渠道链路,追踪每件产品在渠道内的物流状态,查看是否存在窜货现象,同时也能知道下级经销商、终端的进货情况、动销数据、库存数据,为窜货提供数据支撑,建立起一套数字化的防窜机制。
二、费用套用难题:精准滴灌如何实现?
传统渠道费用分配存在两大顽疾:一是多层经销商截留促销资源,二是终端难以验证费用落地的真实性。某品牌调研显示,厂商投入的终端促销费用中,约60%被中间环节稀释,最终仅有不到一半真正用于刺激消费。
之所以出现套取费用的方式,是因为费用发放方式有人为的操作空间,如果基于“五码合一”理顺“货物流向”和“渠道关系”,将销售费用直接发放到b端门店老板自己的微信账号内,套取费用的机会就不存在了。
关键在于如何将既定营销场景的销售费用“端到端”地发放到受益对象的银行账户(通常为“微信支付账号”)内,而中途不在任何节点做停留。销售费用能否贯彻“端到端”发放的原则,关系到销售费用的整体使用效率和使用质量。
五码合一系统构建的“厂商-终端-消费者”直连通道,每一笔开箱补贴、扫码返利都通过系统实时结算,跳过中间环节,让每一笔费用都精准滴灌到执行末梢,让终端实实在在拿到利润。关键就在于两个打通:
第一步:打通货物流向,让每瓶酒的行踪可追溯
简单来说,就是给每一瓶酒装上“数字身份证”。通过五码合一系统(箱码、盒码、瓶码等关联),厂家能清楚看到产品从出厂到经销商入库、再到终端门店签收的全流程。
●经销商收到货时扫描箱码,系统自动记录“哪批货、什么时间、发到哪个区域”;
●终端门店收货时扫描盒码,同步记录“哪家店、什么时间、收了多少货”。
这样一来,厂家在后台就能实时查看“某区域某经销商的货,具体流向了哪些门店”,彻底告别“货去哪儿了”的糊涂账。清晰的流向数据为精准发放费用打下基础——只有确认产品真实到达终端,才能避免费用被中间环节截留。
第二步:打通渠道关系,用营销活动串联各方利益
有了流向数据做支撑,还需要设计一场“通用型”的bC关联促销活动,将品牌方(B)、经销商(b)、终端门店(b)与消费者(C)的利益链条串联起来。“N元换购”就是一个巧妙的工具:
品牌针对区域开展营销活动,消费者购买产品后通过扫码领取换购券,并通过会员小程序查看附近可核销门店到店核销,支付N元即可换购同款或关联产品。门店每核销一张换购券,可获得两重收益:一是消费者支付的N元直接计入营收,二是厂商额外发放的核销奖励。经销商则通过下游门店的积极参与,实现货物的快速流转,进而获得渠道返利。
N元换购中每个环节的行为都与自身利益挂钩,让费用投入转化为看得见的动销:消费者为优惠而来,门店为奖励而核销,经销商为返利而控流,三方行为在“N元换购”的场景中形成闭环。厂商通过后台实时监控各环节数据(如门店核销率、经销商返利达标率),可动态调整活动力度,确保资源精准滴灌至动销薄弱环节,避免费用浪费。
以前,厂家花费用像“撒网”,效果全凭运气;现在,通过五码合一打通货物流向和渠道关系,费用投入就变成了“精确制导”,厂家每一分钱都花在动销上,投入产出比清晰可算。
三、终端店老板本末倒置:紧盯费用,忽视卖货?
终端店作为产品销售的前沿阵地,其核心职责应是通过销售产品实现盈利。但不少评论指出,部分店老板过度关注品牌商提供的各种费用,如扫码红包、返利等,反而忽视了卖货这一根本。
这种本末倒置的行为,本质上是短期利益驱动下的选择——相较于辛苦卖货,“薅厂家费用羊毛”看似更轻松,甚至成为与其他品牌谈判的筹码。而终端在经营过程中过于依赖厂家支持,缺乏主动推销产品的动力,从长远来看,让品牌陷入“不投费用不动销”的恶性循环,也不利于产品在终端市场的长期稳定销售。
1、关联返利:让费用与销售业绩深度绑定
究其根本,还是因为部分品牌以往按进货量直接返点的粗放方式,因未与实际动销挂钩,容易导致费用投放缺乏精准性。
bC关联返利是指品牌商通过一物一码系统将费用补贴与终端店的实际销售业绩深度挂钩。消费者(C端)的扫码行为与终端门店(b端)的利益形成捆绑关系,当消费者扫码领取奖励时,反向出发b端门店的动销返利。消费者扫码率越高、销量越高能拿到的返利就越多,b端门店基于动销返利的激励,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推进产品动销。
在bC关联返利的机制下,品牌商与门店老板的利益被紧密捆绑在一起,形成一种共生共赢的合作关系。终端门店想要获得返利,就需要先推动产品的动销,并引导消费者扫码,在消费者扫码时,系统才会触发返利机制,将对应返利打到产品绑定的门店账户上。
2、终端经营:根据动销数据对终端进行分层分等
通过数据智能BI系统对收集到的门店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分析,基于RFM模型对终端门店进行科学分层。以F(进货频率)为“活跃度”(季/年)指标,M(进货金额)为“贡献度”(季/年)指标,对终端进行分层,通过R(进货间隔时间)来制定差异化赋能策略。并根据门店分层类别(分为ABCD类终端门店),进行差异化资源投入,例如为A类高活跃高贡献门店提供更多营销支持,为C类低活跃但有潜力的门店设计专属激活方案。
通过分层运营模式,持续不断地对不同门店进行深度管理,不仅能针对性地提升单店产出,还能优化资源投放效率。此外,建立市场反馈机制,对销售业绩突出、积极推广产品的终端店给予额外奖励和荣誉表彰,进一步激发门店的主观能动性。
四、瓶盖扫码领红包导致市场上开盖酒泛滥?
瓶盖扫码领红包等活动,本意是通过消费者激励提升产品销量,但却催生了市场上开盖酒泛滥的问题。一些人为了获取红包,将白酒开盖扫码后,再将未饮用的酒流入市场。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产品的完整性,可能对消费者的购买体验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市场对产品质量和渠道管理的信任危机。如何在激励消费者的同时,有效防止开盖酒无序流通,是厂家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问题根源在于多数酒企在实施反向红包政策时,由于一物一码系统存在局限,无法达成“模糊返利”,即返利金额无法随机化。当设置为100%中奖,且每瓶红包额度固定时,终端店就可能会模拟消费者提前扫码,同步获取反向红包,一次性得到两个红包奖励,开盖酒肯定会满天飞。要是能实现模糊返利,返利金额随机且难以预测,终端店便无法精准计算利润,也就不会冒着风险去套利,可现实是很多酒厂的软件根本不具备这种设置策略。
1、技术层面:实现“模糊返利”,打破利润可预测性
酒企选择具备动态奖励配置功能的系统服务商,从技术底层杜绝规则漏洞。支持扫码奖励金额随机化设置,例如设定10-50元区间的浮动红包,或搭配“现金红包+非现金奖励”的组合(如随机积分、限量礼品)。终端店无法精准计算单瓶利润,自然减少“无损开盖扫码”的套利动力。
2、差异化奖励:分层设计奖励,匹配不同角色需求
除了在扫码奖项设置要合理,在扫码奖项类型上也要符合渠道角色的真实诉求。
比如消费者,作为扫码领奖的最末端角色,消费者在意的就是扫码奖品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而这个吸引力并不是说只靠红包金额的大小就能打动,站在消费者心理角度来说,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因此,设置多样化的奖励,如红包、积分、周边产品等,避免单一的现金刺激。品牌商若能在奖品的丰富度、惊喜度以及特殊性上下功夫,更容易打动消费者,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
对于终端而言,就必须要抓住终端想要赚钱的心理想法,那么为终端创造利润、加速动销就是重中之重,在利润的分配上,品牌商不仅可以直接用现金红包作为激励手段,也能通过返货券、抵货券、积分、陈列奖励等方式,让终端在进货、开箱、上架、动销这几个关键环节都能看到利润,直接预判到可见利润,由此打动终端,撬动终端的积极性。
而对于经销商而言,最好的奖品类型除了现金红包的直接返利,在压货、进货、报销等方面都能设置相应的奖项,将好处落到经销商的痛处,实实在在给经销商创造良性的环境,让经销商不想窜货、不愿窜货,真正改善厂商关系。
3.长效机制:强化防伪溯源,构建消费端监督力
最重要的还是通过强化防伪溯源这一拉力,以及构建共享式分润的利益共同体这一推力,双管齐下。
消费者作为市场的最终端,是抵制非法酒的关键力量。消费者在购买高价值白酒时,可通过扫描一物一码进行防伪溯源,了解酒的生产到终端门店的完整流向,确保所购酒的真实性。
若发现瓶盖已被扫码或流向信息异常,可拒绝购买并反馈品牌方。当消费者积极主动参与到扫码验真的流程里来,才能倒逼渠道方严格执行扫码流程,进而强化对销售渠道的管控力度。货物流向在扫码数据的监控下清晰透明,非法酒绕过一物一码的操作空间被大幅压缩,从而显著减少非法酒流入市场的机会。
五、宴席场景失灵:宴席主反而拿不到奖励?
在白酒宴席场景中,一个典型的矛盾正在凸显:主家作为酒水的购买决策者,却无法享受品牌促销活动的实惠,反而是席间开瓶的宾客扫码拿走了奖励。
为什么宴席主拿不到奖励?主要还是酒企使用的一物一码系统没有将宴席主考虑进活动的激励链条之中。宴席主虽然也是消费者,但又和普通的消费者不同,宴席场景中有个显著特点:“购买者”和“使用者”分离,宴席主并不是实际开瓶的人。但是系统却未将宴席主和普通自购自扫的消费者作区分。
许多酒厂的五码合一系统,本质上就是“消费者扫码工具”的升级,并未对宴席场景做深度适配。一个合格的宴席有礼活动肯定要将宴席主的激励考虑在内,毕竟宴席主才是确定宴席用什么酒的决定人。
正常来说酒厂扫码的产品应该有针对消费者的、也有针对主家的,只要在软件系统内设置到位,谁的码谁扫;主家买酒到一定箱数,还可以给予额外的赠送优惠,按开瓶数量“后返”就可以了。
以米多宴席有礼活动为例,将宴席有礼全活动以数字化形式拉通,实现费用在线化。并针对宴席主有专门的激励部分。宴席主报名参与宴席有礼活动,对扫码率达标或扫码数量达到N个的宴席主发放专属奖励。而瓶盖上的扫码奖励作为开瓶者的奖励辅助提升宴席用酒的开瓶扫码率。通过系统监测扫码情况,当扫码数量达到要求时,系统自动将对应奖励发放,宴席主在宴席活动结单后向终端门店领取,由终端门店核销发放奖励,实现促销费用精准滴灌至宴席主。
所以企业在选系统时就要考虑清楚自己的需求,根据需求选择可以支撑的系统。不同的场景需要不同的系统功能支撑,如果企业有宴席方面的需求,就需要选择能够男足宴席场景特殊要求的系统,实现促销活动的精准落地。
要是事前没有做好充分的考察,即使投入较高成本购买系统,若其主打功能与企业需求不相符,也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实中,不少企业面临着“钱也花了,活动也做了,但就是差点意思,消费者还不满意”的困境,根源就在于系统选择的失误。因此,企业在选择系统时,要充分考虑宴席场景的特殊性,与供应商进行深入沟通,确保系统能够适配宴席场景的激励需求,实现促销活动的精准落地。
六、异地扫码误判窜货,终端蒙冤?
当热销产品随消费者旅游、送礼等场景跨区域流动而导致开瓶扫码记录被系统自动标记为“异常”,导致明明是合规经营的经销商却被误伤。
异地开瓶不一定就是窜货,若是品牌商过度依赖单一的地理定位数据判定窜货,却忽略了线下消费场景的复杂性——消费者的流动性本就是市场活力的自然体现,仅凭异地扫码便“一刀切”地问责经销商,显然有失公允。
1、经过长期测试设定合理异地扫码率阈值
在实际消费场景中,异地扫码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不能完全杜绝。但正常情况下,其发生频率和比例处于一个合理区间。品牌商需要通过长期的市场观察和反复测试,结合自身产品的销售特点、目标消费群体的行为习惯以及不同地区的市场特性,设定一个合理的异地扫码率阈值。当经销商的异地扫码率超出这个阈值时,那么有较大概率出现窜货问题,系统立即发出警示,引起品牌商的关注。
2、双重校验机制:借助五码合一将终端纳入防窜货体系
品牌商在基于异地开瓶判断窜货时出现“误伤”经销商的情况,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防窜物流管理中,没有将终端门店纳入完整的判断体系。仅仅依靠异地开瓶这一单一维度的信息,并不能准确判断窜货行为是否成立,品牌商必须结合终端扫码情况来进行综合判断。
借助五码合一技术,品牌商能够实现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实时追踪,从生产批次到物流轨迹,再到终端上架和消费者开瓶,每一个环节都清晰可见。
在实际操作中,经销商出入库、终端门店签收绑定货物流向,将货权与渠道个角色进行绑定。箱外码的扫码记录经销商入库信息,箱内码的扫码行为捕捉终端收货动态,瓶盖内码的扫码触发系统追踪消费者位置校验,这样一来,窜货判断就具备了双重校验机制:终端扫码时校验一次,消费者扫码时再校验一次。
通过双重校验,系统既能识别产品的正常流动,又能精准定位“未通过正规渠道流转、直接跨区抛售”的真窜货,让合规经销商不再为消费者的正常流动背锅。
关于米多
米多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国内领先的营销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在营销领域致力于以企业业务能力(EBC)为核心,构建基于“立体连接、数据共通、流量共享、全景共鸣、全域赋能、全链共赢”的产业互联网营销服务平台,赋能企业通过“网络协同”和“数据智能”双螺旋引擎,用数字化驱动业务增长。累计服务酒类行业、快消行业、日化家清行业、化工建材行业、茶叶行业等品牌类企业逾3000家,包括茅台、可口可乐、宝洁、高露洁、维达、立白、雪花啤酒、劲牌、绿箭、嘉士伯、美涂士、华新集团等。
如想获取“营销数字化解决方案”,请私聊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