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3年时间7次抛售公司股份,全家人累计套现20亿。
尤丽娟甚至在套现7个亿后跑到美国参加特朗普第一次就职仪式,背后的星条旗格外刺眼。
更加讽刺的是,当年尤家大姐在创业的时候还信誓旦旦的跪在父亲面前,保证将来报效祖国和社会。
为什么还会发生全家跑路的情况?尤氏家族又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鸿博股份
鸿博股份的创始人,那是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在那个炮火连天的年代里摸爬滚打过来的人,骨子里那份对国家、对土地的情感,是何等的深重。
他退伍回到地方,正赶上改革开放的大潮。他没选择安逸,而是凭着军人的那股不服输的韧劲,一头扎进了波涛汹涌的商海。
最初,他做的只是些不起眼的小商品、纺织品生意。硬是在东南沿海这片热土上,一步一个脚印地闯出了名头,打下了坚实的底子。等他年纪大了,准备把这份家业交出去时,做了一个在当时不少人看来不太寻常的决定:交给女儿。
那时候,像他这样的老一辈,更习惯把担子传给儿子。但他信赖自己的女儿尤玉仙,也把内心最看重的东西,原原本本交给了她。
那份沉甸甸的嘱托,化作了“实业报国”四个字,他说,这比啥都重要。据说当时女儿情真意切地应下,甚至跪地立誓,接过了这份承诺,这份情谊,也就成了公司最初的那层情感底色。
女儿接过接力棒后,没有抱残守缺,而是瞄准了当时看来技术含量更高的领域——高端票据印刷。这行当听起来没那么炫目,但真要做出名堂,可不是砸钱就行。
刚开始的时候,困难超乎想象,租厂房、买设备,几百万的投资像石沉大海,好几个月见不到回头钱。设备每天的维护费就让账户持续流血。
最煎熬的时候,一天的流水还不够开支,公司在盈亏边缘苦苦挣扎,眼看就要撑不下去。机会却在绝望中降临了——全国人口普查的大订单。他们凭借在印制表格上做到那近乎偏执的零点零一毫米的精准度,硬生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这一仗打出了名气,也打响了口碑。税务、金融这些对印制质量要求极高的金贵订单,像找到了缺口一样滚滚而来。公司发展快得不可思议,没几年就顺利登陆A股市场,成了鸿博股份。
那时候,尤家七口人牢牢掌控着公司,拥有绝对的话语权。上市的锣鼓声,仿佛也敲响了他们家族荣耀的最强音。
然而,时代前进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留。上市初期看着风光无限的日子没过多久,数字化大潮便挟裹而来,狠狠地冲击着纸质票据市场。原本滋润的生意变得不再好做,公司的设备优势很快就被同行追平,甚至被超越。主营业务肉眼可见地走下坡路,利润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薄。
眼瞅着守着老本行坐吃山空不行,公司也开始病急乱投医式地谋求转型。先是传出消息,要斥资数亿元跨界收购一家游戏公司,想搭上文娱产业的快车。
结果呢?这桩交易因对方要价太高,加上自身财务状况不佳而告吹,股价跟着预期一起下跌。游戏没搞成,又把目光投向了通信行业,计划收购搞基站设备的企业。
第二次收购计划规模小了一半,价格也缩水大半,但市场普遍不看好被收购方的盈利能力,觉得这怎么算都是赔钱的买卖,依旧不买账。股价又经历了一轮波动,最终这次收购也如前次一样,悄无声息地取消了。
两次声势浩大的跨界尝试,两次无疾而终,让公司元气大伤,财务报表更是难看,营收下滑,利润暴跌,甚至出现了亏损。
精心策划的资本撤离
面对困境,企业里的人反应各异,但对于家族掌权者而言,他们的“行动”变得清晰起来。这行动并非是带领公司咬牙闯关,而是想办法,怎么把手里的股份,变成能够揣进口袋的真金白银。
从最早有人小额套现几万元开始,这家人的股份减持就几乎没断过。他们采取的不是那种一次性清仓、惊天动地的操作,而更像是在水里抽丝,不急不躁,一点一点地把股份卖掉。
家族里的几位重要成员轮番上阵,有时通过二级市场直接交易,有时找好了接盘方协议转让。这前前后后持续多年的操作加起来,根据公开披露的信息统计,这个家族累计套现的总金额,赫然超过了二十个亿人民币。
在这场资本“抽丝”大戏里,表现得尤为突出的,是二姐尤丽娟。她似乎是这次家族资本腾挪的“主力队员”,通过各种方式,自己一个人就从股市里拿走了超过七个亿。而且,跟有些人悄悄离场不同,她撤离得相对高调。在她身上,这次家族资本操作的力度和目的,显得更为集中和显眼。
当家族大部分股份和控制权都相继转手,尤家人也渐渐从公司董事会淡出、直至彻底退出后没多久,那位被认为是套现“主力”的尤丽娟,便动身去了美国。
再然后,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个画面,她出现在美国的某个场合,背景里星条旗猎猎作响,她本人笑容满面。
这幅画面,与她父亲当年“实业报国”的谆谆嘱托,与她姐姐当年据说跪地承诺的场景,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那面迎风飘扬的星条旗,仿佛在无声地宣告着这个家族故事的最终章节:资本已经安全地装进了口袋,人也远渡重洋,留下的只是一个在市场中跌跌撞撞、艰难求生的上市公司,以及背后十几万、被套牢、亏损累累的普通投资者。
十多年时间里,一个家族从持有公司大头,到几乎清空股权。这背后是一系列环环相扣、精心操作的资本动作。
从法律条文看,他们的股份交易大多通过正常的市场买卖或协议转让完成,程序上似乎难以挑剔。这让那些遭受损失的股民感觉无力,想维权却找不到有力的抓手。人家似乎是遵守了游戏规则,最终成为了这场资本游戏的赢家,成功下场。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鸿博股份这家公司本身就此终结。尤家人走了,新的管理团队接手了,公司还在努力寻找新的发展方向。
只是对于那些一路追随、最终血本无归的普通股民而言,曾经的期待已化作幻影,真金白银打了水漂。他们成了这个家族资本运作链条末端、默默承受损失的那群人——俗称的“韭菜”。
回过头看,一位抗美援朝老兵简单朴素的家国情怀,一个以“实业报国”为初心起家的企业,最终却以创始人家族成员巨额套现、移居海外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这其中固然有企业自身在时代转型中战略失误、跟不上脚步的原因,有传统行业被数字洪流淘汰的无奈。
但家族在企业遭遇困难、需要共渡难关的时刻,不是选择坚守和带领,而是通过持续多年的资本运作,成功地全身而退,最终留下一地鸡毛,这或许才是最让人感到唏嘘,甚至愤慨的地方。
结语
实业维艰,资本易逝,在这场转变中,当年那位老兵心中那份沉甸甸的东西,又在哪里呢?那面飘扬的星条旗,像是一个无言的隐喻,不仅标记着某种价值观的胜利与转移,也映照着无数小股民失落和困惑的眼神。
作者声明:内容由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