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史上最冷清520”前后,另外一组数字也在朋友圈流行。
截至去年,我国宠物猫 数量从2017年3756万只,到2024年已达到7153万只,7年时间翻倍了。与之对应的,这7年正好是我国新生婴儿数量腰斩的7年,从1786万减少到902万。
也就是说,每少出生1个婴儿,就新增4只宠物猫。
结论很令人唏嘘,但数据和逐利的市场不带感情。这一下子把宠物经济推上风口:截至去年9·24行情以来,相关板块几乎已经翻倍。
尽管这个市场的绝对规模和很多其他人用产品还没法比,但无论是电商平台的增速还是身边人的选择,都在提示着这样一个新兴赛道的潜力。
而吃尽了因人口结构变化带来巨大控费压力的制药公司,在面对这样一个不受医保控费、且用户规模在持续增长的赛道,不免也会心动。
尤其是对于海正药业这样一个因“公司转型”而错过了国内创新药红利的老牌药企,要重回以前的龙头地位,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跳过目前的内卷,在一个增量市场里去做提前布局。
于是,便有了海正动保这家子公司。
目前,海正的宠物药及保健品业务已经占据到海正集团超过7%的营收&利润比例,和动辄十年才能结果的创新药比,海正动保业务已经开始为公司贡献现金流。
而无论是从其宠物业务覆盖的广度,还是其这两年的增速来看,大有一股当“中国版硕腾”的态势。
硕腾是谁?
硕腾( Zoetis)由原辉瑞的动物保健部门分拆而来,凭借其丰富的产品线、强大的研发实力和广泛的市场影响力,稳坐全球行业的头把交椅。
国内这7000多万“铲屎官”们可能对硕腾这家公司不熟,但一定知道一个产品,就是猫用三联疫苗,妙三多。
因其在犬猫以及畜牧业务领域的绝对统治力,2024年,硕腾的营业收入达到93亿美元。这个数字拿到制药领域,是一个中型MNC的体量。也几乎是整个中国动保行业的市场规模。
不过,由于其高定价策略和低渗透率,中国区业务收入只占其3%,其高调进军中国时,大力做市场培育的时候,也给一批国内制药公司创造了机会。
所以,海正能去打的一张很好的牌就是国产替代。
动物用药的监管和质量标准要比人低得多,而海正药业曾经作为辉瑞的核心普药产品的属地化承接方,在工艺和质量这块没得说,所以海正同样去走“高端化”路线。
海正药业在上世纪90年代就涉足兽用抗生素和原料药领域。如今动保业务和硕腾类似,主要覆盖经济动物(猪牛羊)和宠物,目前已成为国产宠物药品第一品牌。
大多数“铲屎官”都用过海正动保旗下的驱虫药:海乐妙是国产宠物药唯一销售过亿单品,上市10周年累计销量超4500万片,名副其实的大单品;莫爱佳是公司历史上销售最快破千万的单品;还有这两年的新品赛乐滴,作为国产首款赛拉菌素,直接正面对标硕腾旗下的大宠爱。目前,已经实现6种进口宠物驱虫药的国产替代。
不止于此,海正动保今年推出了品牌首款猫三联疫苗产品海妙哆,进军宠物疫苗市场。海乐旺也在今年于越南获批,显然不想错过国外市场的机会。
去年8月的亚宠展上,海正药业总裁亲自为动保业务站台,传统制药公司一把手去这种to C属性很强的场合还是相当少见的。
目前,海正的宠物药团队近100人,拥有2个生产基地、25条多剂型生产线,布局宠物业务、猪健康等四大领域。
而当公司制剂、人用药以及原料药业务日渐趋于稳定之后寻找新的增量时,海正没去参与各种热门候选分子的临床内卷,也算是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老牌制药公司的刮骨疗毒
2018年前后,中国创新药繁荣前不久,海正药业本身也在积极拥抱这些历史的新趋势,公司的biosimilar以及创新业务均有起色,然而却迎来两大外部市场环境的打击。
一方面是其核心的原料药出口业务受到国际市场环保政策等影响;另一方面,公司与辉瑞的合资公司海正辉瑞(后更名为瀚晖制药)部分核心产品销售下滑带来的资产重组,牵涉的极大管理精力。
转型变革、各种投产扩建时,最怕遇到大的变动,新业务还没开始进入回报期,既有业务的巨幅动荡,带来的就是财务上的急剧波动:2018年海正的净利润亏损高达4.92亿人民币,负债率也是高居不下。
这之后,公司在2019年初至2020年初的一年多时间内,海正药业通过 “瘦身优化+管理改革” ,通过剥离非核心及亏损业务,集中资源发展医药主业。
这期间,通过出售资产回笼资金约37.71亿元人民币。其中包括剥离位于北京、上海、杭州、椒江等地的部分闲置房产,以及作价38.28亿元人民币转让其生物药子公司海正博锐的部分股权,此外还出售了导明医药的股权。
一系列刀劈斧剁之后,让公司逐渐得以轻装上阵,渐渐不用为盘根错节的各类低效业务疲于奔命。
直到2024年,海正的利润逐渐回正,其经营性现金流也再次迎来大幅增长 40.72%,达到21.15亿元。 同时,财务结构持续优化,资产负债率已从历史高位大幅下降至2024年末的46.29%,显著低于早年超过60%的水平。
作为一家国有企业,海正能去借用的一些外部资源不多,但在其市场化改革中能 清除历史积弊、聚焦核心竞争力,或多或少也体现了在中国这批国有企业的发展韧性。
不过,代价就是,公司错过了国内创新药这波黄金发展期。
因为创新药资产,从立项到有关键临床数据出炉的周期大概需要四五年时间,最近一波老牌药企的创新资产迎接BD的丰收,基本都是2020年前后的布局。
海正错过了这一窗口期,而如果到23、24年再在同一赛道去追,要花费的成本会更多。因此,海正只能去寻找新的出路。
新时期的故事
原料药发家的公司,因其大规模的固定资产在那边,闲置&折旧成本很高,因此能去做的创新改革要相对有限一些。
纵观国内这几年,原料药公司要么像华海那般,转型高端制剂,然后借助集采和制剂出海,从而切进制药公司行列。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去找新的增量。
再要不就是科伦、华东那般,借助其大规模的偏大分子产能,去切向创新的大分子,比如多肽、以及这两年热门的合成生物学领域。
海正的原料药,在小分子和偏大分子的抗生素和胰岛素领域都有布局。
2012年,和辉瑞成立合资公司之后,海正承接了其产品属地化(改“进口”为本地生产)的工作,引进了彼时最先进的制剂生产设备及管理理念。
虽然是上个版本的“装备套装”,但毕竟是彼时外企的“顶配”,拿到当前的版本,也是相当能打。
所以,海正目前在制剂和大小分子的CDMO上,也能去做不少“高端化”的文章。
当然,海正也有合成生物学这块的业务。
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老牌国有控股企业,海正药业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一些体制机制上的束缚和历史遗留问题所带来的特殊困难 。
而海正在动保业务这块的重点押注和转型,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并不是“国有企业”,就一定和“传统”、“守旧”划等号。
在传统医药行业面临集采降价、创新竞争加剧等挑战的背景下,高速增长的宠物经济无疑为海正药业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潜力巨大的蓝海市场。
投资丨产业分析丨故事丨观察
欢迎留言、分享,点一个在看,祝您2025年暴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