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总是说:这世界上,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一说,人生道路更是千人千面,走着走着拐个弯换条道,早就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程序员转行当厨子、医生改行当歌手、甚至还有律师半路去演戏的……咱也算是什么都见过了。可如果我告诉你,有人曾经是脱衣舞男,后来却去庙里修行当和尚——你是不是也得愣个三秒钟?
1
从脱衣舞男到寺庙修行
要说职业跨度大,脱衣舞男出家当和尚已经够震撼了,但更令人惊讶的是,这背后还藏着一整段令人唏嘘的人生旅程。
阿什利·埃德尔曼来自澳大利亚,年少时就参军了。17岁开始穿军装、打靶、训练,那时候的他还不是个“性感代名词”,只是个没什么自信的小伙子。他回忆说,那段时间自己总是社交恐惧,但靠喝酒来麻醉和掩盖,“喝醉了,胆子也大了,就没那么怕了。”
后来退伍之后,埃德尔曼偶然在英国看了一次脱衣舞巡回赛,最开始他只是觉得能赚钱,还挺好玩——“以前在军队里也光着膀子胡闹过,现在有人花钱让我跳,那当然干啊!”
但没想到,这一试着跳,就跳成了职业的。风光有了代价也来了,夜夜笙歌,酒精+毒品全都离不开。
“这是那个圈子的生活方式,”他说,“但也是个深渊。”表面看着光鲜,私底下却是彻底透支身心。他承认,自己彻底崩溃是在2018年,身体和精神都撑不住了,那一年他跌进了人生最低谷。
于是,他决定退出脱衣舞圈。原以为这就是终点,但命运又开了个不太好笑的玩笑。几年后,他的婚姻破裂,痛苦之下,他短暂回到了行业中。
“那时候就有种强烈的违和感,我感觉自己像在出卖灵魂,”埃德尔曼直言,“说不后悔是不可能的,但我也不会全盘否定。那个阶段完成了它该完成的使命——让我真正看清自己。”他坦言,越到后来越为了钱在突破底线,自己也开始厌恶那样的生活。
“真正的转变,从那之后才开始。”他说。
他开始接触冥想、呼吸疗法、精神成长课程——从外在的华丽,转向内心的平静。他甚至报名参加了泰国清迈的一座寺院修行计划,名字叫“iMONASTERY”。这是个对普通人开放的项目,体验一个月僧侣生活——不带手机,不听音乐,没有世俗干扰,每天早上4点起床念经、打扫、听佛法课程,跟出家人一样清净度日。
在那一个月里,埃德尔曼经历了许多难以言喻的精神体验,他称之为“下载”——某种内在的觉知或启示。他说,这些体验告诉他:是时候搬去迪拜,去做真正能帮助别人的事。命运也仿佛立刻给出回应——他离开寺庙两天后,房东通知他必须搬家,刚好给了他踏上新旅程的契机。
如今,埃德尔曼常驻中东,每天过着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生活。他指导冥想课程、教授呼吸法,帮助客户释放压力、调节神经系统,“清理那些限制我们的信念”。说得通俗点,他成了一位“灵性教练”。
“我的生活现在毫无阻力,”他说,“我内心平静,脚踏实地,比任何时候都更了解自己。”
为了保持这种状态,他甚至有半年没碰过社交媒体。直到2024年4月才重返网络,但他给自己定下规矩:“只有真正符合现在的我,才会发出去。”如今他在社交媒体上有超过14.7万名粉丝,大家都在关注他的精神旅程。
“很多人以为自己孤立无援,其实不是的。”他在帖文中写道,“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着痛苦,只是方式不同。转变是可能的。”
埃德尔曼也坦承,每年他都会想回泰国寺庙再修行一次,“但我知道,那并不是我要长期待的地方。”他说,自己的使命不再是为自己寻求解脱,而是为他人指引方向。
“我经历的一切——每场演出、每一次迷失、每一次觉醒——都不是白费的,它们引导我来到了今天。”
2
从软件工程师到科幻小说家
当然,从脱衣舞男到和尚这个转变还是有点大,但是作为咱们普通人来说——你有没有想过,人生能不能来个职业大换轨?小时候的梦想是当宇航员、画家、作家,可长大后呢,不是进了银行,就是进了企业。那些童年的热血幻想,好像都被房租和KPI埋了。
安迪·威尔(Andy Weir),就是这么一位“不走寻常路”的梦想追逐者。他一开始并不是作家,而是一名普普通通的软件工程师。每天对着屏幕调BUG,写程序,喝咖啡,看上去和千千万万IT民工没什么两样。但他从小就有一个“不切实际”的爱好:科幻。
从小呢,他就对宇宙、科技、外太空兴趣浓厚。他写起故事来,不光敢想,还特别讲究科学逻辑——他是那种写“火星上种土豆”也要认真查阅农业资料的那类理工怪才。
不过,写小说这事说起来浪漫,干起来就很现实。他早期投稿屡战屡败,没人愿意出版他那些“太科学”的科幻小说。于是他干脆自己建了个网站,把写好的小说免费发布,靠“野路子”积累起了一小波忠实粉丝。
转折点来了——他开始连载一部小说,讲的是一个宇航员被困在火星,靠种土豆、修设备、计算氧气存活下来的故事。听着像个“火星版贝爷”,但他写得又硬核又接地气,还夹杂着点黑色幽默,让读者一边紧张一边哈哈笑。这部小说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火星救援》。
网友们看得上瘾,有人留言说:“你赶紧出电子书吧,我掏钱买。”于是威尔把小说整理好上传到亚马逊,自定价99美分,本来想着图个乐子,没想到销量蹭蹭蹭地涨。
不久后,出版商和影视公司都找上门来。于是这本“自费出道”的小说,不仅成了畅销书,还被改编成由马特·达蒙主演的同名电影,《火星救援》一炮而红,票房口碑双赢,威尔也顺利“转正”,成了全职作家。
后来他又写了《阿尔忒弥斯》《海莲计划》等作品,继续在硬核科幻的赛道上狂飙。
3
只要你想,啥都不晚
听完上面这两个故事,也许你会想,哇,他们的人生翻盘太戏剧化了,但仔细想想,背后的关键词其实只有一个——寻找自我。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快节奏的生活里,早晨匆忙出门,白天被会议、任务、项目追着跑,晚上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家。生活像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偶尔让人喘不过气来。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曾经的梦想、爱好、兴趣,渐渐被“现实”和“责任”掩埋,变得模糊不清。
找寻自我,往往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件,而是那些细微的时刻。比如,下班后给自己十分钟,写几行日记,画几笔涂鸦,或者静静地想想——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喜欢做什么?我是谁?这种问答,帮你拨开杂乱的思绪,重新连接那个真实的自己。
忙碌生活中,能给自己找到一块喘息之地,就是找回自我最好的开始。它可能是一场独处的散步,一本喜欢的书,甚至是一段没有目的的胡思乱想。不要小看这些看似简单的举动,它们是自我觉醒的火花,是梦想萌芽的土壤。
梦想和自我,像是我们心里的两盏灯。有时候光线会暗淡,甚至熄灭,但只要你不放弃,总能重新点亮。别害怕转变,不管是脱衣舞男变和尚,还是程序员变作家,那些看似戏剧化的变化,其实是内心的渴望找到了出口。
所以,别等到某一天才发现自己被生活绑架。每天给自己一点时间,和心灵对话,寻找那个真正的自己。因为有梦想,有自我,人生才不会迷失方向,才会在忙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宁静和自由。
当然了,也不能完全排除一种可能性:这位脱衣舞男晒出自己出家后的照片,说不定就是为了蹭流量、涨粉丝,比他跳舞那会儿还火,好发展之后的业务,是他精心策划的“转型大戏”。
但不管人家是不是炒作,对咱们来说也算是一种提醒——生活没必要一路直行,兜个大圈也能活得精彩。有时候你以为的“人生剧终”,其实是“下一集更精彩”的预告片。
别老觉得现在改变太晚了,什么时候想清楚了、想通了、想折腾了,那就是最好的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