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微米到万里测量人的时空对话
在工程建设的坐标系里,测量是精度与广度的交响——实验室里的计量校准以微米为尺,勾勒材料性能的精准画像;工程现场的测绘踏勘以万里为卷,绘制城市发展的宏伟蓝图。5月20日“世界测量日”之际,让我们走进中化二建旗下山西科视检测与中化学华晋工程公司,解码我们以“计量精准”和“测绘创新”双轮驱动的品质密码,感受中化二建人在测量领域的责任与担当。
一、计量守护:实验室里的“质量防线”
(一)仪器设备:精准数据的“孵化器”
山西科视检测的130余台套仪器设备,是工程质量的“前沿哨兵”。从材料拉伸试验机到桩基承载力检测仪,每台设备都配备专属计量档案,涵盖履历表、检定证书、确认表等全生命周期记录。正如《检验检测机构监督管理办法》强调:未经检定的仪器严禁上岗,科视人用“仪器不校准,数据不出炉”的铁律,确保每一份检测报告真实可靠。
(二)管理体系:刻进制度的“精准基因”
以《质量手册》为核心,科视构建了“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的立体化管理体系。每年年初制定的检定校准计划、量值溯源图,如同精密齿轮,推动计量工作有序运转;内审外审的全流程监督,则像质量“扫描仪”,实时排查隐患。从混凝土配比检测到钢结构焊缝探伤,科视用标准化流程,将“精准”二字注入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细胞。
(三)人才矩阵:丈量精度的“活标尺”
3名专业计量管理员带领100余名操作人员,组成科视的“质量尖兵”。他们白天在工地与仪器为伴,用超声波探伤仪捕捉焊缝的细微缺陷;夜晚在实验室钻研新国标,让检测标准入脑入心。在国家认可委的严苛检查中,科视团队以零差错通过验收,用专业能力诠释“计量人笔下无误差”的职业信仰。
二、测绘远征:大地上的“经纬传奇”
(一)从9人小队到行业旗舰:半部测绘进化史
中化学华晋工程(中化二建全资子公司)的前身——上世纪50年代的太原化工区测量组,从9人徒步勘测起步,历经70年蜕变,成长为拥有270名员工、十余项甲级资质的行业标杆。从太原化工区的第一条管线测量,到新疆—北京煤制油管线穿越2万公里荒漠戈壁;从三晋第一高楼勘察,到西藏甲玛矿在“世界屋脊”竖起旗帜,华晋人用脚步丈量山河,将“中化二建”的足迹印刻在祖国大地。
(二)技术突围:领跑行业的“硬核实力”
在潞城山西化肥厂,华晋首创的625T-M高能量强夯技术震惊业界,斩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成为高能级强夯领域的“中国标准”;在昆明阳宗海湿地修复项目中,他们以“山水林田湖草”理念为笔,用测绘数据绘制生态画卷。8项发明专利、58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工法成果,见证着从“传统测绘”到“智慧勘察”的跨越。
(三)转型之路:从单一测量到综合服务商
从最初的施工配合测量,到如今涵盖工程勘察、市政基建、环境治理的全产业链布局,华晋的每一次转型都踩准时代脉搏。2023年更名中化学华晋工程有限公司后,他们将业务版图从测绘勘察拓展至桩基工程、环保工程,在霍尔果斯装备制造产业园、内蒙古大全桩基等项目中,以“测量先行”的理念,为重大工程筑牢根基。
三、双擎驱动:计量与测绘的“中化二建效应”
当科视的“实验室精度”携手华晋的“现场创造力”,中化二建的品质版图正焕发新的生机:
技术融合:华晋的无人机航测数据接入科视的智能校准系统,让传统工程测量升级为“空天地一体化”的数字化作业;
精神同频:科视人“斤斤计较”的计量精神与华晋人“丈量万里”的开拓精神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中国化学“严谨、创新、担当”的基因图谱。结语:以测量之名,赴未来之约
从实验室的滴定管到外业的GPS定位仪,从材料分子结构的微观检测到城市空间布局的宏观测绘,测量始终是解码工程质量的“金钥匙”。值此世界测量日,向中化二建所有计量员、测绘员致敬——你们用千分尺的刻度丈量责任,用无人机的航迹勾勒梦想,用日复一日的坚守,让“中化二建”的品质印记深深镌刻在每一寸土地上。(张惠星 康敏 谢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