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景奖·导读
以未来社区为核心,把可食性景观融入其中。针对老旧社区空间杂乱等问题,通过可食植物合理配置、倡导共建共享共治、运用智慧园林技术,以及宣传农耕民俗文化等策略,打造兼具可食性、观赏性、实用性与可持续性的社区景观。以微更新方式,让空闲绿地功能多样,提升社区环境与文化氛围。
艾景奖·大赛邀请
「全球征稿」艾景奖·第十五届国际生态设计×工程创新大赛巅峰对决:智创融合·创见未来
XAUAT
城中乡情 耕食生活
基于未来社区可食化景观设计
![]()
▲设计背景与现状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迈入了新阶段,城市化建设也进入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发展阶段。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宜居性,这一政策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开始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
而老旧社区中普遍存在的空间结构混乱、基础设施落后、景观空间被分化等问题,在文化、教育、环境等方面影响了居民日常生活,需要进行改造。
同时,随着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的发展,可食性景观逐渐走入人们视野,社区内的景观不再以观赏价值作为主要评价标准,而是将可食性景观纳入其中,使其具有可食性、趣味性、教育性。但在城市中,由于老旧社区居住空间可使用种植区域较少,人们主要在屋顶或是宅前绿地开辟种植可食性景观,这就造成了社区景观层次混乱、效果不佳等问题,因此在此背景下对老旧社区进行可食性景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设计说明
本方案围绕未来社区为主体将可食性景观与未来社区相结合,进行未来社区景观设计。主要目的在于解决老旧社区可食性景观改造中存在的空间功能缺失、环境杂乱、景观效果不佳等相关问题。
通过对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探讨可食性景观与老旧社区相结合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关设计策略,将城市微更新与集体智慧相结合,打造未来社区,使可食性景观作为社区景观的一部分,通过改造让老旧社区景观具有可食性、观赏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等价值,以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可食植物类型、共建共享共治理念、智慧园林技术、农耕民俗文化宣传等设计策略的提出,做出相应的设计方案,以解决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营造更加多样化、有趣且可持续的社区环境。
以微更新的改造方式对未来社区进行可食性景观更新,有效改善社区可食景观环境杂乱、互动性低、空间零散、生态效益低、景观层次少等问题,使空闲绿地功能多样化;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后期规划,利用生态资源改善景观种植情况,提升社区整体环境效果和社区文化氛围。
![]()
▲前期分析与设计构思
通过分析老旧社区可食性景观改造中存在的空间功能缺失、环境杂乱、景观效果不佳等相关问题。对社区进行实地调研,探讨可食性景观与老旧社区相结合的需求及可行性,并提出相关设计。
![]()
▲设计策略
通过可食植物类型、共建共享共治理念、智慧园林技术、农耕民俗文化宣传等设计策略的提出,做出相应的设计方案,以解决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营造更加多样化、有趣且可持续的社区环境。以微更新的改造方式对未来社区进行可食性景观更新,有效改善社区可食景观环境杂乱、互动性低、空间零散、生态效益低、景观层次少等问题,使空闲绿地功能多样化;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后期规划,利用生态资源改善景观种植情况,提升社区整体环境效果和社区文化氛围。
![]()
▲憧憬与展望
该方案通过探析未来社区可食性景观设计策略,提出总体设计思路,分别从可食性景观的改造方式、景观设计、后期维护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将理论与设计方法进行统一,对社区内的广场空地、道路两旁、宅前绿地、公共设施,住宅屋顶等区域进行可食性景观改造,用生态设计手法实现社区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居民幸福感及社区归属感!
![]()
![]()
![]()
![]()
![]()
![]()
![]()
![]()
![]()
设计感悟
本方案以城市农耕归乡文化为设计主题,以共建共享共治理念、智慧园林技术、农耕民俗文化宣传等为基础进行设计。基于城乡绿地视角下,旨在营造优美的未来社区微农业景观环境,发挥可食性景观的园艺疗法功效,改善人们身心健康状况的同时,也为以后的城市社区更新提供微农业景观营建思路与策略。
设计亮点
通过改造让老旧社区景观具有可食性、观赏性、实用性、可持续性等价值,以实现社区可持续发展。
通过可食植物类型、共建共享共治理念、智慧园林技术、农耕民俗文化宣传等设计策略的提出,做出相应的设计方案,以解决社区存在的一些问题,营造更加多样化、有趣且可持续的社区环境,从而达到未来社区景观可食化。
以微更新的改造方式对未来社区进行可食性景观更新,有效改善社区可食景观环境杂乱、互动性低、空间零散、生态效益低、景观层次少等问题,使空闲绿地功能多样化;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进行后期规划,利用生态资源改善景观种植情况,提升社区整体环境效果和社区文化氛围。
设计评语
该设计聚焦老旧社区可食性景观改造,策略多元且具针对性,有效解决现存问题,提升景观价值与社区环境,极具创新性与实践意义 。
项目档案
奖项荣誉:第14届艾景奖优秀奖
项目名称:城中乡情,耕食生活--基于未来社区可食化景观设计
院校名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艺术学院
指导老师:于东飞
主创姓名:樊思仪
成员姓名:马卓裕 程继瑜
设计时间:2024-07-21
项目地点:成都市双流区兴隆镇双府新区中建华府锦城
项目规模:小型
项目类别:方案设计-居住区环境设计
成果展示
![]()
第一张
![]()
第二张
AI观点
项目战略价值
▸ 破解老旧社区"三无困境"(无活力/无生态/无文化)
▸ 首创"可食景观三级体系":屋顶农场(生产)-宅前花园(体验)-街角果园(共享)
五大核心策略
1. 空间针灸术
屋顶革命: 轻量化基质种植(荷载≤150kg/m²); 光伏棚架(年发电量满足公共照明)
边角激活:废弃配电箱改造香草塔(种植迷迭香/薄荷)
2. 智慧种植系统
![]()
3. 社区治理创新
三共机制:共建(认领责任田)-共享(周末市集)-共治(种植公约)
代际传承:设置"祖孙菜园"(老人指导儿童种植)
4. 生态循环设计
厨余堆肥站(年处理有机垃圾8吨);雨水收集系统(满足60%灌溉需求)
5. 文化唤醒计划
稻作文化节(插秧/收割体验);阳台菜园大赛(年度评选)
植物配置策略
1. 功能矩阵
![]()
2. 季相规划
春:油菜花田(蜜源植物)
夏:藤本瓜果(遮阳降温)
秋:观赏南瓜(景观焦点)
冬:耐寒香草(四季常绿)
行业示范意义
老旧社区更新公式:(可食景观×数字赋能)÷大拆大建=可持续微更新
(当清晨的露珠从居民自种的草莓上滑落,这个社区正在演绎中国式城市更新——不是冰冷的改造,而是充满烟火气的共生!)
欢迎投稿
艾景奖组委会粉丝众多、媒体矩阵强大。若您有稿件需发布,按以下信息投稿:
投稿方式
邮箱投稿:club@worldhabitat.cn
材料要求:短视频、Word文档(图片≥2M)
关注渠道
微博&抖音&小红书:@艾景奖
☎️ 投稿咨询
热线:010-82205051(微信号:tomgbh)
您对该设计感受如何?留言交流吧。喜欢就点赞+ 分享推荐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