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考地理中,“冷凉经济”通常指依托冷凉气候资源(如高海拔、高纬度、低温等自然条件)发展的特色经济模式。
一、冷凉经济的内涵
1.定义:在年均温较低、无霜期短、昼夜温差大的地区,利用气候特点发展农业、旅游、能源等产业的经济模式。
2.核心:将气候“劣势”转化为资源“优势”,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冷凉经济的主要类型
1. 冷凉农业
(1)作物种植
①耐寒作物:马铃薯、青稞、燕麦、荞麦、藜麦等。
②冷凉蔬菜:西兰花、甘蓝、胡萝卜(如河北坝上高原的“错季蔬菜”)。
③高附加值作物:中药材(如当归、党参)、花卉(如云南高山杜鹃)。
(2)优势:病虫害少、品质高(昼夜温差大,利于糖分积累)、错季上市(填补市场空缺)。
(3)典型案例
①青海、西藏发展高原有机农业;
②荷兰通过温室技术克服冷凉气候,发展高效农业。
2. 冰雪旅游与冰雪产业
(1)冰雪旅游:滑雪场(如黑龙江亚布力)、冰雕节(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极光观赏(北欧、加拿大)。
(2)冰雪运动:冬奥会带动冰雪装备制造、赛事经济(如河北崇礼)。
(3)文化体验:北方冬季民俗(如东北“冬捕”)。
3. 清洁能源开发
(1)风能:高纬度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如内蒙古高原风电基地)。
(2)水能:高山冰雪融水提供水力发电(如青藏高原)。
(3)地热能:冰岛、日本北海道利用地热供暖、发电。
4. 特殊工业
(1)数据中心:低温环境利于散热,降低能耗(如挪威、瑞典的数据中心)。
(2)生物医药:低温环境适合储存疫苗、生物制剂。
三、冷凉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1. 自然条件
(1)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2)生态环境洁净(污染少,适合有机农业);
(3)冰雪资源、风能等自然资源丰富。
2. 社会经济条件
(1)市场需求(如反季节蔬菜、冰雪旅游消费);
(2)交通改善(冷链物流、高速公路);
(3)政策支持(如“北冰南展”计划推广冰雪运动)。
四、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1:云南丽江冷凉蔬菜基地
(1)条件:高原气候(夏季凉爽)、日照充足、水质纯净。
(2)模式:种植西兰花、松茸等高价值作物,通过冷链物流销往东部沿海。
(3)意义: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
案例2:北欧冰雪经济
(1)特点:冬季旅游(极光、滑雪)、冰雪运动产业(装备制造)、可再生能源(风电、地热)。
(2)经验:产业多元化,注重环保与科技结合。
五、挑战与对策
1. 挑战
(1)气候风险(低温冻害、雪灾);
(2 )生态脆弱(过度开发易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3)基础设施不足(偏远地区交通、电力薄弱)。
2. 对策
(1)科技支撑(温室大棚、抗寒品种培育);
(2)生态保护(限制过度放牧、发展生态旅游);
(3)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品牌建设)。
六、高考答题方向
1. 分析某地冷凉经济的区位条件(自然+社会经济)。
2. 评价冷凉经济的生态与经济意义(如减少贫困、保护环境)。
3. 设计冷凉地区可持续发展措施(科技、政策、产业融合)。
4. 比较不同区域冷凉经济模式的差异(如青藏高原vs东北地区)。 (1)答题示例:“分析青藏高原发展冷凉农业的有利条件”
(2)答题要点:
① 气候:高原气候冷凉,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物质积累;
② 环境:污染少,水质洁净,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
③ 政策:政府扶持高原特色农业,完善冷链物流;
④ 市场:东部城市对高原蔬菜、中药材需求量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