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跪着求不来,站着才能拿到!”
2001年,王小谟一手打造的空警2000横空出世,让全球各大媒体惊呼,中国的雷达预警机或许已经领先了美国整整一代!
可就在这架预警机即将试飞的时候,王小谟却遇到了极其严重的车祸,当场昏迷,一条腿严重骨折。
好不容易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他又发现自己得了癌症。
然而这些都没有夺走他的生命,因为他曾发过誓,要为自己的祖国,装上“眼睛和耳朵”。
王小谟从小就是个“好奇宝宝”,初中时他省下早餐钱买零件,鼓捣矿石收音机,愣是自己装出了能听广播的小玩意儿。
到了高中,他在科技展上第一次见到雷达,那庞然大物让他着了迷,于是在考进北京工业学院(现在的北京理工大学)后,他就报名学了雷达专业。
1961年,他凭着八木天线的毕业设计拿了一等奖,意气风发地走向了雷达研发的战场。
那一年,王小谟被分到南京的国防部十四所,开始搞雷达研发。
彼时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几乎是“白纸一张”,苏联专家撤走,只留下一堆看不懂的俄文资料。
年轻的王小谟接了个大活儿——参与研发中国第一部三坐标雷达。
这玩意儿能测目标的距离、方位和高度,比普通雷达高了好几个档次,可技术难度却堪称“地狱级”。
1969年,他被调到贵州大山深处的38所。
这里条件苦得让人想哭:没厂房,科研人员自己搭棚子;没自来水,得从山下挑水上来。
王小谟带着团队硬着头皮干,边学边造,愣是在“无专家、无资料、无支援”的“三无”条件下,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13年后,383三坐标雷达问世,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探测距离和抗干扰能力还超过了美国的同类产品。
这一下,中国的高空防御有了底气,国土防空网终于站起来了!
1985年,38所要从贵州搬到合肥,可2800万的搬迁费让大家傻了眼。
那年头,军工单位穷得叮当响,哪来的钱?
王小谟一咬牙,决定“自己挣”。
他带着一张JY-9低空雷达的草图,跑到埃及防务展“摆摊”。
说实话,当时这雷达连样机都没有,就是个“PPT产品”。
可王小谟胆子大,硬是靠着广告忽悠住了埃及买家。
然而买家下了单,留给他们的时间却紧张得要命。
因为他们不止要做完手边的这单生意,更有在半年后的美国联合军演上,把我们的雷达提到跟美国差不多的水平才行。
于是38所全员上阵,夜以继日地干,硬生生在半年内造出样机。
结果这台“临时赶工”的雷达在军演中大放异彩,综合性能排第三,电子对抗能力直接拿第一!
这下埃及高兴得不得了,给了2900万美元的订单。
而这笔钱不仅解决了搬迁费,还让38所的员工住上了带暖气和热水的宿舍。
1990年代,海湾战争让全世界见识了预警机的威力。
美军的预警机像“空中大脑”,指挥战斗机把伊拉克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中国空军却连一台像样的预警机都没有,短板大得吓人。
这下王小谟坐不住了,他和十几个老专家联名上书,主动请缨搞国产预警机。
可那时候国内很多人都认为“造不如买,买不如租”,觉得进口现成的多省事。
可王小谟却拍桌子反驳,说预警机是空军的命根子,买外国的,关键时候人家卡我们脖子怎么办?还要造最好的!
于是他力排众议,提出预警机要对标世界顶尖水平。
2000年,中国跟以色列合作的“费尔康”预警机项目被美国搅黄了,订单直接毁约。
这一下研究所里人心惶惶,王小谟却在这时候站出来说:“外国不让咱们有,咱们就自己干出个‘争气机’!”
之后他就带着22人的小团队,硬着头皮搞自主研发。
他们设计了“大圆盘、背负式、三面阵”的相控阵雷达方案,这在世界上是首创。
2001年,空警-2000样机试飞成功,性能直接对标美国的E-3预警机。
几年后,空警-500更进一步,用数字阵列雷达和AI辅助系统,把反隐身能力拉到新高度。
美军的E-3雷达还是老式的机械扫描,对隐身战机像歼-20几乎“瞎”了,而中国的预警机却能看得清清楚楚。
不过造预警机可不是光坐办公室画图纸就行的,试飞阶段的苦谁干谁知道。
戈壁滩上,机舱夏天热得像蒸笼,40多度,冬天冷得滴水成冰,零下30度。
而每次试飞,除了飞行员,还得有个工程师上机盯着数据。
这活儿危险又累,可王小谟偏要自己上。
那时候他都快70岁了,每次飞4个多小时,下来人已经累得站不稳。
有一次,他直接在机舱里晕倒了,吓得同事赶紧把他送医院。
2006年,预警机研发到了最关键的时候,王小谟却出了车祸。
车翻了,他满身玻璃碴子,一条腿骨折严重,差点没命,更要命的是,刚从鬼门关回来,他又查出了淋巴癌。
这双重打击搁谁身上都得崩溃,可王小谟硬是没退。
他在医院输着液,还跟设计师讨论方案;腿刚能动,他就拖着病体回了试验现场。
2009年,空警-2000终于飞上天安门广场,成了国庆60周年阅兵的领航机型。
王小谟站在看台上,眼泪哗哗地流。
到了2020年,中国的预警机已经不是追赶者,而是领跑者。
空警-500不仅能覆盖陆海空,还能跟卫星、无人机协同作战,建起了全球最复杂的空天预警网络,美军还在为六代机技术发愁,中国已经开始六代机验证了。
2023年,这位为了国家奋斗一生的专家与世长辞。
而他留下的不单单只有预警机,还有一股子“自力更生”的精神。
他用一生给中国空军装上了“眼睛和耳朵”,也用他的精神提醒着我们,别满足,继续往前冲!
这,就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