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喂,请问是张守远老师吗?"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陌生男子略带紧张的声音。
"是我,你是?"张守远揉了揉额头,警惕地问道。
"我叫林昊,来自加拿大……我母亲是林美华,她告诉我,您是我的父亲。"
张守远手中的茶杯"啪"地一声掉在地上,碎成了几片。
他只觉得整个世界安静了下来,只剩下那个声音在耳边回荡。
01
南通市郊的老宅陪伴张守远四十多年。
六十八岁的他还保持着教师的习惯,每天早起,打扫院子,浇花。
![]()
这天,阳光很好,他拿着喷壶忙活,没注意到命运要翻开新的一页。
"老张!老张!"邻居马大妈跑进来,气喘吁吁地说。
"你家电话响了好久,听着像国际长途,快去接吧!"
张守远皱眉:"国际长途?谁会给我打国际长途?"
他放下喷壶,拍掉手上的泥土,慢慢走回屋。
电话铃声还在响,好像在提示有重要的事。
"喂,您好,是张守远先生吗?"
电话那头是个中年男人的声音,说着不太流利的普通话。
"是我,你是谁?"张守远用教师的语气回答。
"张先生,您好。我叫林昊。"对方停了停,像在想该怎么说,"这可能会让您吃惊,我妈妈是林美华,她……她去世前告诉我,您可能是我亲生爸爸。"
张守远愣住了,脑子里想了很多事。
林美华,这个几十年没出现在他生活中的名字,现在像雷声一样在他耳边炸开。
"你说什么?不可能!这肯定是骗局!"张守远的声音因为震惊变得尖锐。
"林美华?我们已经四十多年没联系。她……她还好吗?"
虽然他很生气和困惑,还是忍不住问起了她的情况。
"我很抱歉,我妈妈去年春天因为癌症去世了。"
林昊的声音很难过,"临终前,她给了我一个玉坠和一些信,告诉我关于您的事。我出生在1983年3月,按时间算……"
张守远的心痛了一下,玉坠,1983年,这些信息像钥匙一样打开了他尘封的记忆。
理智告诉他,这太荒谬了。
"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知道你想要什么,请不要再打扰我。"
他硬邦邦地说完,挂断了电话。
![]()
电话挂断后,张守远瘫坐在沙发上,额头上有汗珠。
窗外,院子里的花在风中摇动,他的心里却掀起了大浪。
林美华,这个他以为永远不会再听到的名字,现在这样闯进了他平静的晚年生活。
晚上,张守远睡不着。
他起身,从床底拖出一个积满灰的木箱,颤抖着打开。
箱子里整齐地放着几本发黄的笔记本,一些老照片,还有一封没拆过的信。
这些是他和林美华那段青春爱情的见证,也是他四十多年不敢碰的伤痛。
一周后,张守远又接到了林昊的电话。
这次,他没有立刻挂断。
"张先生,我理解您的怀疑。我已经把妈妈留给我的东西寄给您了,包括那个玉坠。
请您收到后再决定信不信我。"林昊的语气很诚恳。
张守远沉默了一会儿,低声说:"好,我会等的。"
02
夜深人静,张守远坐在书房,翻开那本尘封的日记。
纸已经泛黄,墨迹也有点模糊,但那些字依然能唤起他心里最深的记忆。
1977年冬,文化大革命刚结束不久,全国宣布恢复高考。
二十二岁的张守远和林美华都是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是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大学生。
他们在图书馆认识,因为都喜欢徐志摩的诗而聊得很开心。
那是个充满希望的春天,校园里的梧桐树刚长出新芽,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洒下斑驳的光。
张守远还记得林美华站在那光中的样子,穿着白色连衣裙,长发披在肩上,笑起来有两个小酒窝。
"你喜欢徐志摩哪首诗?"年轻的张守远问。
"《再别康桥》,"林美华的声音很柔。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种淡淡的忧伤很美。"
"我更喜欢《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那种自由和超脱。"
他们从诗词聊到人生,从理想聊到未来。
在那个刚开始复苏的年代,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和可能。
大学四年,他们总是在一起,一起上课,一起在图书馆学习,一起在校园的小路上散步,一起想象毕业后的生活。
张守远翻到日记中的一页,上面贴着一张泛黄的合影:
年轻的他和林美华站在南京玄武湖边,背景是开着的樱花。
照片背面写着:"1981年春,与美华同游玄武湖。"
他摸着照片,想起那个特别的日子。
那天,他鼓起勇气,把爷爷留给他的玉坠送给了林美华。
那是一块白玉,上面刻着"守远赠美华"四个小字。
"这是我家传了三代的玉,现在送给你,希望它能见证我们的爱情,一直到永远。"年轻的张守远脸红红地说。
林美华接过玉坠,眼里有泪水,把它戴在胸前:
"我会永远珍藏它,就像珍藏我们的爱一样。"
记忆像潮水一样涌来,张守远闭上眼睛,好像又回到了那个阳光明媚的日子。
![]()
他们曾经有多美好的约定啊,可是最后,一切都成了泡影。
1982年,大学快毕业时,林美华突然告诉他,她的父母已经在香港定居,通过各种关系,她获准去香港与父母团聚。
"守远,等我安顿好,我会想办法接你过去的。"
她紧紧抓住他的手,眼中满是坚定,"你愿意等我吗?"
"不管多久,我都会等你。"张守远毫不犹豫地答应。
分别那天,南京火车站人很多。
林美华上了去广州的火车,张守远站在站台上,看着火车慢慢离开,直到完全看不见。
那是他最后一次见到林美华。
后来,张守远收到过几封林美华从香港寄来的信,信里写了很多关于新生活的事和对未来的期望。
但慢慢地,信越来越少,最后完全断了联系。
张守远写了无数封信,全都没有回音。
他等了一年,两年,三年……最后,他不得不接受现实:
林美华已经忘记了他,忘记了他们的约定,开始了新的生活。
痛苦和绝望吞噬了他,他把所有与林美华有关的东西锁进箱子,发誓再也不碰那段记忆。
从此,张守远专心于教书育人的工作,把全部的感情都给了他的学生。
几十年来,不少女性对这位温文尔雅的语文教师有好感,但他始终保持距离,最终成为了一名终身未娶的"老教师"。
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一个自称是林美华儿子的人突然出现,说他可能是那孩子的父亲。
这一切,是命运的开的玩笑吗?
张守远合上日记,望向窗外的夜空。
满天的星星中,他好像又看到了那个站在梧桐树下的年轻女孩,微笑着向他招手。
03
接下来的日子,张守远度日如年,每天都急切地等待那个神秘包裹的到来。
终于,在一个下雨的下午,邮递员送来了一个来自加拿大的包裹。
张守远的手抖抖地拆开包装。
里面是一个精致的木盒,还有一叠用牛皮纸包着的信。
他小心地打开木盒,一眼就认出了那块熟悉的玉坠——正是他当年送给林美华的那一块,上面清楚地刻着"守远赠美华"四个小字。
时间好像在这一刻停止了,张守远呆呆地看着玉坠,眼泪模糊了视线。
他轻轻摸着玉坠的表面,感受着那熟悉的触感,恍惚间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的那个春天。
回过神来,他擦干眼泪,开始读那些信。
第一封是林昊的亲笔信:
尊敬的张先生:
打扰您的生活,我很抱歉。我是林昊,林美华的儿子,出生于1983年3月15日。
妈妈生前一直没有告诉我爸爸是谁,只说我的爸爸是一位优秀的中国教师。
直到去年冬天,妈妈因病快去世时,才把这些信和玉坠给我,告诉我关于您的事。
她说,您曾是她一生唯一深爱的人,但命运让您们失之交臂。
她一直珍藏着这块玉坠,作为您们爱情的见证。妈妈希望我能找到您,让您知道她从未忘记过您,也从未停止过爱您。
我出生的时间是1983年3月,按照时间算,您与妈妈分别后不久,她就怀上了我。
妈妈说,她曾给您写过信,告知这件事,但从未收到回复。
后来,她听说您已订婚,就决定不再打扰您的生活。
现在,我带着复杂的心情联系您,既是完成妈妈的遗愿,也是想了解自己的根源。
如果您愿意,我希望能与您见面,或者至少通过电话或信件交流。
当然,我也完全理解如果您选择拒绝。
随信附上我的联系方式和妈妈留下的一些物品。
不管您做什么决定,我都衷心祝福您健康幸福。
您的, 林昊 2023年12月5日
读完信,张守远像被雷击中。
![]()
他从未收到过林美华告知怀孕的信,也从未订过婚。
这中间一定有什么误会,一个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巨大误会。
他抖着手打开其他信件,发现那是林美华多年来写给他但从未寄出的信。
最早的一封写于1983年初:
亲爱的守远:
希望这封信能顺利到达你手中。
离开中国后,我经历了太多变故,好不容易才在香港安顿下来。
父母已经为我安排了去加拿大的道路,我却发现自己已经怀孕三个月了。
医生说,这是我们爱情的结晶,是一个健康的小生命。
我很高兴,第一时间就想告诉你这个消息。
守远,我们要有孩子了!
我知道这对你来说是个巨大的惊喜,也可能带来麻烦。
但我相信,我们可以一起面对。
我已经在努力申请合适的身份,希望能尽快接你来香港,我们一家三口团聚。
期待你的回信。
永远爱你的, 美华 1983年1月12日
张守远泪流满面。
原来林美华从未抛弃他,她一直在等他的回应,而他,却从未收到这封关键的信。
他急切地翻阅其他信件,发现了更多令人心碎的真相。
在得知他"已订婚"的消息后,林美华决定独自抚养孩子,不再打扰他的生活。
多年来,她一直通过各种方式打听他的消息,得知他始终未婚,但却不敢再主动联系,怕打破他平静的生活。
看完所有信件,张守远瘫坐在椅子上,心里很痛。
四十多年的孤独与痛苦,原来全是一场误会。
如果当初他收到了那封信,如果林美华知道他从未订婚,他们的人生会完全不同。
![]()
他抖着手拿起电话,拨通了林昊留下的号码。
"林昊,"他的声音哽咽,"我相信你说的一切。我从未收到你妈妈告知怀孕的信,也从未订过婚。这中间一定有什么误会……"
电话那头,林昊也沉默了很久,好像被这突如其来的真相震惊。
"张先生……我应该叫您爸爸吗?"林昊的声音有点抖。
"妈妈临终前一直念叨着您的名字,她说她这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和您在一起。"
张守远擦去眼角的泪水,心中已经下定决心:
"我需要弄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什么林美华的信没有送到我手中,为什么会有我订婚的假消息。
我想,这其中一定还有我们不知道的真相。"
04
第二天一早,张守远就乘车去南京,找当年的同学好友周文彬。
四十多年过去了,周文彬已经从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的岗位上退休,现在和妻子住在玄武湖附近的一处小院里。
"老张!真的是你啊!"
周文彬高兴地迎接老友,两人紧紧拥抱。虽然两鬓斑白,但那份同学之情依然像当年一样深厚。
周文彬的妻子李芳端来茶水,笑着说:"张老师真是稀客啊,这么多年了,终于想起来老同学了。"
寒暄过后,张守远直接说明来意:
"老周,我来是想问你关于林美华的事。你还记得她吗?"
周文彬的表情突然变得严肃:
"美华?当然记得。她是你大学时的恋人,后来去了香港,你们不是断了联系吗?"
张守远叹了口气,把最近发生的一切告诉了周文彬,包括林昊的电话,那些信件,以及他可能有个儿子的事实。
周文彬听完,想了想,说:
"其实,早在十几年前,我就听说过林美华去了加拿大的消息。
当时我在加拿大多伦多参加一个学术会议,遇到了一位香港来的学者,他提到认识一位来自南京的林女士,在多伦多开一家中文书店。
我当时就猜想可能是她,但没有十足的把握,也就没有告诉你,怕勾起你的伤心事。"
"你有她当时在多伦多的联系方式吗?"张守远急切地问。
周文彬摇摇头:"没有,当时只是一面之缘。不过,"
他突然想起什么,"我记得赵教授可能知道更多。他当年是我们的学生主任,和林美华的导师关系密切。"
"赵教授还活着?"
"是啊,已经八十多岁了,退休后住在梅园新村的教工宿舍。我们可以一起去看他。"
当天下午,张守远和周文彬一同前往梅园新村。
赵教授虽然已经很老了,但精神还很好,记忆力仍然惊人。
![]()
见到两位昔日学生,他很高兴。
寒暄过后,张守远直接问道:
"赵教授,我想请教您关于林美华的事。当年她去香港后,是否曾给我写过信,特别是1983年初的那段时间?"
赵教授的表情突然变得复杂,他沉默了很久,终于长叹一声:
"老张啊,这事我一直觉得对不起你。当年林美华确实写过信给你,而且不止一封。但是……"
"但是什么?"张守远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赵教授艰难地说:"当时是特殊年代,林美华去了香港,已经被视为'走资派'的亲属。
学校领导担心你与她保持联系会影响你的前途,指示我扣下了她的信件。我……我当时也是为了你好啊。"
张守远像被雷击中,难以置信地看着赵教授:
"您扣下了她的信?包括她告诉我她怀孕的那封?"
赵教授低下头,愧疚地点了点头:
"是的,我拦截了所有她寄给你的信。当时学校刚刚分配你到南通中学当老师,前途一片光明,我们都不希望你因为这段感情而影响未来。"
"那关于我订婚的消息呢?"张守远的声音开始发抖。
"那是我们…我们编造的。"赵教授声音低沉,"为了让林美华死心,我们给她回信说你已经和单位安排的对象订婚了。"
张守远觉得头晕目眩,几十年来的痛苦和孤独,竟然都源于这样一个蓄意的谎言。
他强忍着怒火,努力保持冷静:"赵教授,您还留着那些信吗?"
赵教授点点头,艰难地站起身,走向书房,从一个上锁的抽屉里取出一个旧信封。
"这些年来,我一直没有勇气销毁这些信,也没有勇气告诉你真相。现在,是时候还给你了。"
张守远接过信封,手微微发抖。
里面是十几封来自林美华的信,每一封都完好无损,只是信封已经泛黄。
"对不起,老张。"赵教授老泪纵横。
"当年我们以为是在为你好,现在看来,却毁了两个人的一生。"
周文彬也叹了口气:"那个年代,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啊。"
张守远没有责怪赵教授,他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
他只是默默地把那些信件收好,准备回到宾馆后仔细阅读。
离开赵教授家时,已是傍晚。
夕阳西下,玄武湖畔的梧桐树依然如故,只是再也看不到那个穿白裙的女孩了。
05
回到宾馆,张守远迫不及待地拆开那些尘封已久的信件。
它们按照时间顺序整齐地摆放着,最早的一封写于1982年12月,最晚的一封是1985年9月。
![]()
他小心地拆开第一封信,泛黄的纸张上,林美华熟悉的字迹依然清晰可见:
亲爱的守远:
平安到达香港已有两月,一直忙于安顿,今天才有时间写信。
香港与我们想象中的不太一样,繁华喧嚣下,也有许多辛酸与不易。
父母在这里开一家小杂货店,生活并不宽裕。
我已经找到一份在小学教中文的工作,薪水还可以。
我每天都在想你,想我们在校园里散步的日子,想你朗诵诗歌时的样子。
我多么希望你也在这里,我们可以一起看海,一起在这陌生的城市开创属于我们的未来。
父母已经在为我申请去加拿大的手续,说那里机会更多。
我答应了,但条件是将来一定要接你过去。
守远,再给我一些时间,我一定会兑现诺言,接你来与我团聚。
永远爱你的, 美华 1982年12月10日
张守远的眼泪流下来。
原来林美华一直惦记着他,一直在为他们的未来努力。
而他却因为没有收到回信,以为自己被抛弃,独自承受了几十年的痛苦。
他接着拆开1983年1月的那封信,正是林美华告知怀孕的那一封。
信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她详细描述了医生的诊断,她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她对这个小生命的无限期待。
她写道:"这是我们爱情的结晶,不管将来面临什么困难,我都会勇敢面对。守远,我们很快就会团聚,成为一家三口。"
接下来的几封信中,林美华描述了她的孕期经历、对未来的期待,以及她如何急切地等待张守远的回信。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信中的语气逐渐从期待变为疑惑,再到失落。
1983年5月的信中,林美华写道:
"守远,已经四个月没收到你的回信了,发生了什么事吗?
我多次尝试给你打电话,但始终无法接通。我担心你生病或遇到麻烦。请告诉我你还好吗?"
而在1983年7月的信中,林美华的语气变得悲伤:
"今天我收到南师大一位老师的来信,说你已经和单位介绍的对象订婚了。
起初我不相信,但后来仔细想想,也许这对你是最好的选择。我不怪你,守远。我只希望你幸福。"
这封信让张守远痛不欲生。
他从未订婚,从未爱过其他女人,而林美华却因为这个谎言独自承受了生育的痛苦,放弃了与他团聚的梦想。
最后一封信写于1985年9月,那时林昊已经两岁多了:
亲爱的守远: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了。昊儿已经会跑会跳,性格活泼开朗,很像年轻时的你。每次看到他的笑容,我都仿佛看到了你。
我们已经在多伦多定居,父母的生意做得很好,我也在一所中文学校教书。生活安稳,只是内心始终有一处空缺,那里本来属于你。
有时我会想,如果当初坚持等你,结果会不会不同?
但命运已经做出了选择,我们都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我只希望你与新家庭幸福美满,一如我当年对你的祝福。
我会好好抚养昊儿长大,但永远不会告诉他关于你的事情。
这对大家都好。也许有一天,当我们都老了,回首往事时,能够坦然面对这段无疾而终的爱情。
珍重,守远。愿你此生平安喜乐。
曾经爱你的, 美华 1985年9月20日
看完最后一封信,张守远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放声大哭。
四十年的误会,四十年的孤独,四十年无法弥补的时光,都因为那个年代的一个谎言而永远失去了。
他拿起电话,拨通了林昊的号码。
当听到那边传来"喂"的声音时,他鼓足勇气说道:
"林昊,我找到了你妈妈当年写给我的信。我从未收到过这些信,也从未订过婚。
这一切都是一场巨大的误会。我…我想和你见面,我想了解关于你妈妈的一切。"
电话那头,林昊沉默了一会儿,最后平静地说:
"好的,张先生。我也希望能了解更多关于您和我妈妈的故事。如果方便,我可以安排时间去中国见您。"
"不,"张守远斩钉截铁地说,"我去加拿大找你。我想看看她…她的墓。"
06
在等待办理护照和签证的日子里,张守远与林昊频繁通话,了解林美华离开中国后的一生。
林昊告诉他,林美华到加拿大后不久就生下了他。
初期生活很艰难,她一边照顾婴儿,一边在中文学校教书。
后来,她认识了华人商人张光明,一个善良的鳏夫,两人结婚了。
张光明待林昊如己出,但尊重林美华的意愿,让林昊继续跟母姓。
"妈妈和张叔叔的婚姻很平静,但我从来没看到妈妈真正开心过。她时常一个人看着窗外发呆,有时会拿出那个玉坠,静静地看很久。"
林昊在电话里说,"她把你们的照片和信件都保存在一个小木盒里,我小时候曾偷看过,但妈妈发现后很生气,说那是她的秘密。"
"她有提起过我吗?"张守远忍不住问。
"很少,但每次提起你,她都说你是她见过的最好的人。
直到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才告诉我真相,说怕影响我和张叔叔的感情,也怕打扰你的生活。"
张守远闭上眼睛,想象林美华一个人承受这一切的样子,心痛难忍。
林昊还寄来了一些林美华的照片和日记复印件。
照片中,年轻的林美华抱着婴儿时期的林昊,笑容温柔;
中年的林美华站在多伦多的街头,眼神里有一丝淡淡的忧伤;
晚年的林美华坐在花园里,鬓角已经斑白,但依然保持着那份优雅。
张守远一张张仔细看着,这些都是他错过的时光,错过的幸福。
日记里,林美华记录了林昊成长的点滴:
第一次叫妈妈,第一次上学,获得奖学金,考入大学……每个重要的时刻,她都会写上一句:
"希望你的父亲也能看到你今天的样子。"
一天,张守远在整理老宅时,在地板下发现了一封尘封已久的信。
信是当年林美华从香港寄给他的,但信封已经被拆开,里面的内容被人看过。
信上的日期是1982年10月,正是林美华刚到香港不久。
这封信是怎么到了地板下的?
张守远找了老邻居,才知道当年掌管学校宿舍的徐老师曾亲自来他家,说是送他一封信,但没找到人。
也许就是那时,这封信被塞进了地板缝隙。
"徐老师…"张守远咬牙,"他一定也参与了扣押信件的事。"
他马上给林昊打电话,告诉他最新发现。
林昊也很激动:"这么说,不光是赵教授一个人做的,而是整个系统在阻碍你们通信。"
"是啊,那个年代…"张守远叹了口气,"很多人的爱情都被扼杀在了那个特殊的时期。"
张守远决定寻找更多真相。
他去拜访了当年在邮电部门工作的同学王建国,想了解当时对出国人员的通信管控。
王建国告诉他:
"那时候,去了香港的人通信都要严格检查,很多信件会被扣下来。特别是像林美华这样去探亲后没回来的,更会被特别对待。"
张守远回到家,坐在院子里,看着那些花草,想着过去的四十年,如果没有那些阻碍,如果他收到了林美华的信,如果他知道有这个孩子,他的人生会怎样?
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
现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珍惜剩下的时光,去弥补那些失去的岁月。
07
"张先生,我觉得我们应该做个亲子鉴定。"
在一次长谈后,林昊提出了这个建议,"不仅是为了确认关系,也是为了完成这个故事。"
张守远同意了。
他找到了退休医生朋友李志明帮忙,收集了自己的样本。
林昊在加拿大也完成了相应的工作。
样本寄出后,两人都紧张地等待结果。
这段时间,张守远不断回忆与林美华的点点滴滴,也通过视频与林昊交流,了解这个可能是自己儿子的中年人。
林昊今年四十一岁,是多伦多一家工程公司的总工程师,已婚,有一个十二岁的儿子,名叫林晓阳。
"晓阳很聪明,学习成绩很好,特别喜欢文学,这点很像您。"
林昊骄傲地说,"他知道您的存在,很期待见到您。"
张守远看着视频里林昊发来的林晓阳的照片,好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双明亮的眼睛,那坚毅的下巴,都显示着血缘的联系。
三周后,鉴定结果出来了。
张守远坐在家里,紧张地等待林昊的电话。
当电话铃响起时,他的手有点抖。
![]()
"喂,林昊?"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钟,张守远的心跳得很快。
林昊很激动,说了一些他听不懂的话,当他听到最后一句话时,他感觉心脏好像停止跳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