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女子不如男?”在中国火箭军的历史上,有一位被称为“剑网之母”的奇女子,她不仅是火箭军成立以来唯一的女将军,更是一人能顶7个旅的“科研强将”。
她曾放弃国外的高薪工作,毅然决然的回国报效祖国,她是谁?她是如何从一个普通女孩成长为战略导弹部队的顶尖专家的?她又有哪些传奇事迹?
“学霸女神”的逆袭之路
1965年,在黑龙江牡丹江的一个朝鲜族家庭,一个女孩呱呱坠地,父母给其取名李贤玉,谁都没想到,这个小女孩在多年后竟会成为一位女将军。
李贤玉的父母是新中国第一代大学生,父亲是高级工程师,而母亲则是一名高级会计师,可能受父母高智商的影响,李贤玉虽然就读于普通工厂的子弟学校,但是却从小展现了惊人的学习天赋。
在高二时,李贤玉就提前完成了高中的所有课程,仅17岁就参加了当时的高考,并且还一举摘得了当年黑龙江省的理科状元,成为了当地的红人。
李贤玉大学就读于北京大学无线电物理专业,别人的大学生活都是吃吃喝喝,悠闲自在,但是李贤玉却不一样,她每天勤奋刻苦的学习,犹如一个拼命三郎。
不过付出就会有回报,李贤玉以本科期间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全班唯一一位保送硕士研究生的学生,研究方向则是无线通信与信息系统。
硕士期间,李贤玉初露锋芒,不仅参加研发了我国首套无线短波通信系统,甚至还涉足手机程序的开发。
而一次与战略导弹部队相关的课题研究,更是直接改变了李贤玉的人生轨迹,这次的研究经历,从她的心中埋下了一粒毕生服务于国防信息化建设的种子。
1990年,李贤玉依旧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硕士学位证书,当时在李贤玉的面前有三条路,一是出国深造,二是中关村的高薪职位,三是留校任教,可这三条路,李贤玉一个也没选。
李贤玉选择了一条当时鲜有人走的路:参军入伍。在师生的哗然中,李贤玉坚定的表示,“导弹部队需要信息化人才,这里能让我做真正有意义的事”。
入伍后的李贤玉被分配到了第二炮兵,也就是现在火箭军的前身,初入军营的李贤玉被分配到了基层的通信连。
但满腔抱负的李贤玉,却因为每天和人工转接电话、口令传令的“古董”设备打交道,这让她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
直到1991年海湾战争的爆发,美军信息化作战的碾压性优势让她深受震撼,李贤玉意识到,中国军队亟需摆脱“通信靠吼、指挥靠手”的落后模式。
而这与她的专业研究方向恰巧不谋而合,当时第二炮兵启动首套作战指挥自动化系统研发,26岁的李贤玉成为了团队中最年轻的成员,开启了“学霸”向“战狼”的蜕变。
放弃百万年薪,只为祖国召唤
研究初期,面对编程短板和经验的困境,李贤玉白天泡图书馆查资料,晚上就拜师学代码,仅用2年的时间就啃下了数万条程序,因模拟弹道轨迹还曾被质疑是弄虚作假。
为了统一不同型号导弹的“方言”,李贤玉在西北戈壁顶着蚊虫叮咬收集数据,连续半个月无法洗澡。1995年,李贤玉主导的指挥自动化系统首次应用于导弹发射的演习。
当6枚导弹一起划入天际的时候,指挥所内的战场动态尽收眼底,此时李贤玉付出的一切都值得了。
军委首长连赞李贤玉三个“不简单”,这套系统不仅荣获全军科技进步二等奖,更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信息化建设的里程碑。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再次暴露我军指挥系统的“烟囱林立”的弊端,李贤玉临危受命,率队研制多型号导弹联合作战系统。
李贤玉在3年时间内走遍导弹旅和发射阵地,在零下30度的雪山调试设备,在酷暑戈壁验证数据,终于把分散的“方言”统一成“普通话”。
2006年,在某次演习中,指挥员轻点鼠标即令多支导弹旅协同出击,实现“百箭齐射”,火箭军首长惊叹:“这弱女子能顶7个导弹旅长”。
之后李贤玉提出的“自主创新”理念,更是推动国产指挥软件打破技术封锁,筑牢了我国的信息安全防线。
面对外界“女性难担大任”的偏见,李贤玉以行动回应“女人当自强”。在一次攻克野战信息采播车研制任务中,李贤玉带领团队吃住在会议室,8天完成方案审定,38天就交付了成品。
2010年,李贤玉主导研发的全军一体化指挥信息系统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该系统就像一张“中国剑网”实现了三军信息互联。
从科研尖兵到女将军
2015年7月,李贤玉晋升为专业技术少将军衔,成为火箭军的唯一一位女将军,2019年,李贤玉更是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跻身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最高殿堂。
但是这些荣耀的背后是家庭无私的托举和付出,李贤玉父亲身患癌症,离世前为了不让她分心,选择隐瞒病情回乡医治。
母亲突发脑血栓瘫痪,李贤玉在家里搭建护理室,边工作边照料,儿子中考,李贤玉因为任务缺席,只能遗憾听孩子说“我能行”。
丈夫为了支持李贤玉的工作,放弃经商回到北大任教,主动承担起了家庭和育儿重任,而面对“院士”、“将军”的头衔,李贤玉只淡然道:“我只是搭上了国家发展的快车”。
从雪乡少女到剑网之母,李贤玉用30年的时间诠释了什么是“巾帼不让须眉”,她织就的不仅是导弹部队的信息天网,更是一个时代女性突破桎梏、报效国家的精神之网。
李贤玉以柔肩扛起大国重器,用代码替代子弹,在无声的战场书写了当代花木兰的传奇,这位“顶七个旅”的女将军,仍在为下一场“科技战场”厉兵秣马而奋斗。
参考资料:
中国青年报:2013-01-12:女导弹专家织网天地间
中国青年报:2013-05-03:“年轻人得从小活儿干起,才能干大活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