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名家名笔 | 孟庆枢:我与俄罗斯文学的情缘

0
分享至

我很小的时候就自学俄语,在东北长春求学期间,有机会接受俄罗斯文化的熏陶,也有幸得到精通俄罗斯文学师长的教导,从此与俄罗斯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20世纪70年代末,我阅读的第一部外国文学作品,是戈宝权先生主编、由时代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文集》。回想童年时光,普希金的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令我尤为着迷,其中许多段落我至今仍能成段背诵。

20世纪80年代初,我更是有幸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韩志洁的赏识与关怀,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历时7年系统研读了《普希金全集》。其间,她对我寄予厚望,期望将我培养成普希金研究的中国专家。

尽管我最终未能出版普希金研究专著,但围绕普希金展开的学术探索始终未停。我曾在北京大学学术会议上宣讲相关研究成果,并受邀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与普希金》撰写《我愿此缘伴终生》一文。这段与普希金及俄罗斯文学结下的深厚渊源,成为我毕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滋养,亦是我始终坚守学术初心的映照。

20世纪90年代,我得到莫斯科大学语文系的邀请参加高端学术会议。莫斯科大学语文系主任沃尔科夫教授对我十分关怀、抬爱,推荐我做高访学者,于是我有了一段特殊的学习经历。

那时,我的导师韩教授也正旅居圣彼得堡。圣彼得堡郊外的皇村中学——普希金少年时代求学与文学启蒙的圣地,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1991年10月,我开始了圣彼得堡之行。拜访完韩教授,便直奔皇村中学,探寻普希金的成长足迹。当踏入那片浸润着普希金诗魂的土地,我仿佛能触摸到他少年时代的文学脉搏。接待我的是一位名叫瓦莲娜的俄罗斯姑娘,她眼眸明亮,待人热情,一眼便看出我这个东方面孔,用温润的俄语问道:“您是从中国来的客人吗?”我出示了莫斯科大学签证的护照,她非常高兴,欣喜地向我介绍皇村中学与普希金的渊源。

交谈间,她得知我曾用7年时间通读《普希金全集》,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试探问道:“能否请您朗诵一首普希金的诗?”我欣然应允,以俄文吟诵了普希金的经典诗篇。她听后难掩激动,主动伸出手来,以俄罗斯古典礼仪与我相握,并执意将馆藏的普希金研究资料送给我。我因行程仓促,仅备了从莫斯科带来的小礼物略表心意,她却视若珍宝,连声道谢。当我提出支付讲解费用时,她连连摆手婉拒:“文化与友谊,不能用金钱来衡量。”

瓦莲娜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谊、对俄罗斯文学的赤诚热爱,尤其是对普希金的虔诚追随,是发自肺腑的。尽管我未曾探问她的出身、年龄,但她谈及普希金时眼中闪烁的光芒、嘴角扬起的笑意,已足以让我感受到这份跨越国界的文化共鸣。

20世纪末,我翻译了车尔尼雪夫斯基代表作《怎么办? 》。 那时,蒋路先生翻译的《怎么办? 》是国内最早译本之一,因市面难以买到,有出版社希望能够再译。

一次学术研讨会上,我有幸与蒋路先生当面请教。面对前辈的学术权威,我坦言:先生译本珠玉在前,我不敢班门弄斧。蒋先生听后,告诉我“你一定要译”。他说,此书的出版也历经周折,因印刷版次较多,不免有很多舛误。他收集了很多版本,对照译文,依据底本,进行了仔细校对。

1999年,在我校阅译稿时,蒋先生将1978年校勘本查出的100多处勘误的复印件寄赠给我,并鼓励我一定完成这项任务。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我完成了《怎么办?》的新译本。我想,这既是对车尔尼雪夫斯基原著精神的诠释,也反映了中国的俄罗斯文学研究界学人接力传承的学术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曾忆及2013年3月访俄期间的文化交流场景。他说:“在同俄罗斯汉学家座谈时就说到,我读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如年轻时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怎么办?》后,在我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动。”总书记以个人阅读体验为引,揭示出俄罗斯文学中理想主义精神与青年成长命题的跨时空共鸣。

近年来,民主与建设出版社在获得《怎么办?》中文版权后,让我重新校定并出版了《怎么办——关于新人的故事》的新版。在为新版写的序言中,我这样写道,“我们正在进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世纪壮举,要的是新长征的披荆斩棘的精神,要的是一代代新人的承前启后。从《怎么办——关于新人的故事》里可以汲取正能量。我们当今应该‘怎么办’?我们的答案很清晰、明确,它就在我们心里:大家齐心合力,为了伟大的目标,撸起袖子加油干。”

半个世纪以来,我翻译介绍了多部俄国著名作家、理论家的著作,出版并发表有200多万字译著、文章。比如发表在《光明日报》的《列宁与科学幻想》和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的《苏联当代文学述评》,以及收入重要论文集的《苏联科幻小说浅论》等,都是对给我滋养的俄国文化的一点感恩回报。

文学,使我们与伟大的思想者相遇,跨越时空阻隔、语言藩篱,如同一座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不同民族心灵深处的共鸣。在这永恒的对话中,我们得以传承智慧、启迪心灵,让思想的火种在文明交流互鉴中生生不息,书写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动人篇章。

(作者系吉林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著名翻译家、比较文学专家)

作者:孟庆枢

文字编辑:郭海瑾

新媒体编辑: 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人民政协网 incentive-icons
人民政协网
人民政协网
19242文章数 1079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