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80后、90后的童年回忆,都没有什么电子产品,打电话甚至都要用座机。
下午放学之后,就和同学在村子里玩游戏,或者是捉迷藏,或者是跳皮筋。
这一代人,很少有人放学之后还闷在家里的,都是在村子里的大街小巷疯玩,家长叫都叫不回去。
就算学习可能没学好,但每天都疯玩,起码有了一个好身体。
而现在的00后、10后的孩子,从小就在电子产品的环境中长大。
放学放假别说出门了,甚至连被窝都不愿意离开。
整天抱着一个手机,从早刷到晚还晚不够,还要熬夜刷。
手机里面的游戏、短视频,就是现在校园里的“奶头乐”。
这些“奶头乐”正在透支着孩子的身体和未来,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校园“奶头乐”两件套:短视频+游戏
“奶头乐”一词,最早由美国思想学家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提出;
指的是当生产力提升到一定程度时,世界上80%的人都会边缘化,而财富、资源和权力则被20%的人掌握在手里。
为了安抚这些80%的人们,避免引发社会冲突,于是就制造出了大量的“奶头乐”来吸引人们的注意。
这些“奶头乐”包括短视频、电子游戏,以及大量的垃圾食品。
“无脑”和“洗脑”,是“奶头乐”的两大基本特征。
随意打开一个短视频,都会用夸张的语气说出“家人们谁懂啊”,然后紧接着就是一阵大笑。
屏幕前的人,看到如此滑稽的表演,也跟着嘿嘿傻乐起来。
“奶头乐”的某些无意义的洗脑神曲,还会迅速在校园里传播。
比如,大家非常熟悉的“恐龙抗狼”,真的是在孩子们之间广为流传。
长期沉浸在奶头乐之中,真的会废掉一个人。
刷完一天短视频,打完一天游戏,我们会发现什么也没记住。
更可怕的是,当沉浸在这些“奶头乐”之中时,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无法集中注意力。
也就是说,“奶头乐”会让我们慢慢失去学习能力。
斯金纳箱:成瘾背后的关键
相比起短视频这种简单粗暴的洗脑方式,电子游戏显然更加高明。
现在的许多游戏,都会有“抽盲卡”这一环节。
这个抽卡环节设计的非常巧妙,每次抽卡时,都会有奖励。
区别在于,有些卡的奖励更高,有些卡的奖励更低一些。
毋庸置疑的说,这真的是一种比赌博还让人上瘾的歹毒方式。
为了抽个好卡,孩子们可谓是恨不得每天24小时都钻进手机里。
家长们可能非常不理解,为什么孩子对这个“抽卡”到了痴迷的地步?
其实,心理学家斯金纳的一项实验,早就给出了答案。
斯金纳找了一个隔音箱,将老鼠和鸽子放进去。
当老鼠和鸽子碰到一个摇杆或者按键时,作为奖励的食物就会出现。
一段时间之后,老鼠竟然学会了摇摇杆,鸽子学会了按键。
这其实和游戏抽卡的原理非常相似,无论孩子抽到什么卡,都会获得奖励。
获得奖励时,大脑就会分泌出多巴胺,从而让孩子欲罢不能。
如何避免孩子染上“奶头乐”?
现在的短视频和电子游戏,真的是所有家长们的天敌。
孩子一旦染上了这些“奶头乐”,就会让家里闹得鸡犬不宁。
所有家长都关心的一个问题是,怎样避免孩子染上“奶头乐”呢?
一方面,言传不如身教。
有些家长整天在孩子旁边教育说,刷短视频不好,电子游戏不好。
结果刚教育完一转身,家长就自己斜躺在沙发上刷着短视频。
孩子一看,爸爸妈妈都刷短视频,凭什么我不能刷。
于是,便偷偷躲在房间里,上面是书,下面是手机,刷得不亦乐乎。
如果想要孩子不要染上“奶头乐”,家长应该以身作则,自己先拒绝“奶头乐”。
另一方面,多陪孩子出门玩。
想让孩子戒掉手机,就多陪陪孩子去户外,做些更好玩的事。
比如,看到孩子在游戏里转悠散步,家长不妨直接带孩子出门去散散步、爬爬山。
手机再好玩,毕竟是一个虚拟的体验。
当孩子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比手机更好玩时,也就不会再沉浸在手机世界里了。
总而言之,“奶头乐”确实是踩中了人们的心理,让成年人都欲罢不能,更何况是孩子呢?
想要让孩子避免染上“奶头乐”,家长需要以身作则,多陪孩子探索现实世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