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咱不谈国事,也不讲八卦,来点专业分析。
短视频推送过来,
如上面图,背后体现出的不是名词问题,而是保险人在培训和学习上的一种特性:特容易被忽悠。
封闭期,这个说法的起源来自哪里?
是投资类产品,包含“银行理财”。
这个词的背后,体现的是,白话解释:过了这个期,你就可以取了,或者,甚至保证本金地取走。
它实质是什么?是一种基于产品结构来带的feature,即特点。
但保险适合这么讲吗?
第一,保险分为保障类和规划类这两类产品,硬套封闭期都极为牵强。保障类保险,高杠杆性质,例如重大疾病保险,这里咱们还说储蓄型,不说纯长期消费型,你说说封闭期按什么算吧?可以取吗?今年交,明年就可以取,但是要扣掉你至少80%左右首期保费(以20年缴费为例),如果是港险,基本第二年就是0。这你妈封闭期,你讲不讲? 如果是规划类保险,例如年金,你又怎么讲?和上面一样,第二年就可以取现金价值,可如果你想按照返本取,时间长了去了,你怎么讲?
是不是开始感到,这是“硬”用名词了?
第二,2004年,也就是至少21年前,我刚入行业接受保险培训时,还没听过这么个词,是2006年第一次接触基金,才开始看到这个词,等2007我到银行工作之后,更广泛听到这个概念。
所以,“封闭期”这个词不是新鲜事,很早并不是不存在,而是在不同领域,一直没有被胡用。
问题来了:那怎么现在突然这么泛滥了,甚至就是胡用?
我们找一下这个现象的老母!
保险突然用上“封闭期”这个词,
主要是因为 增额终身寿 这个产品。
这个产品通常第六年现金价值达到本金。
所以,如果届时你取走,貌似没损失了。大聪明们(很多培训工作者,主要是来自券商或银行工作经历者)立刻联想到之前熟悉的基金和银行部分理财产品,就开始进行名词“嫁接”。这么一讲,很新鲜,底下代理人们没听过,而银行渠道的人又容易懂,为什么不呢?哦耶!
这就是,这个词泛而滥,背后它妈的故事。
可是,后果是什么?
这么一嫁接,背后却是一种潜意识的导引--“过了5年,你到时候退保取走!”
在很多银行,特别是两邮和农商行,基于这种潜意识导引的销售逻辑比比皆是,都是类比为一个“银行理财”来卖。先送电动车礼品或者返点钱,到期客户退保一取走,我几年后还可以继续再卖新单!
但这对吗?
这不对!因为这是一类规划类保险,它从出身上就不是短期或者中期理财,即使它可以被取出来,也是为了折中部分客户特殊情况时必要的流动性需求,注意是“必要的”即迫不得已时,所以这个实质是退保的功能,不可被放大甚至鼓吹。
保险这种产品,本质代表着耐心基本,可是这么一鼓吹和培训,经常就反而成了“闹心资本”。
“封闭期”的鼓吹行为以及表述内容上,从最开始对客户的产品与理念引导,就是错了。
所以,当我讲到这里,您有两个选择:第一,觉得我有毛病,鸡蛋里挑骨头;第二,你再看到有机构或者个人自媒体,甚至讲师吐沫飞溅地大讲保险的“封闭期”时,该形成另一种反向解读:
1.这又是个保险领域的蠢货,实际上他/她对保险缺少深刻认知,无知而兴奋。
2.蠢货形成的原因,是保险人盲目追求新鲜名词,却未能有效消化,可爱可怜可憎。
保险人,隶属于财富管理,但是由于客观上只是处在寿险这个细分领域,并因销售压力巨大,常为了凝聚力量应对销售挫折而接受“相信相信的力量”这类洗脑教育,所以非常容易被忽悠,被擅长于创造名词或者强化名词的培训人员所忽悠。
封闭期,是一个错用,其他常见的类似或者更为低劣的名词还有很多,诸如:
前置收益和后置收益:纯胡编乱造
利润平滑机制:专业名词不说人话,制造“不明觉厉”的效果
挪储:为营销编造的噱头
听到一个保险人脱口而出这些词时,你要立刻懂他们,并准备将其从被污染中解救出来。
因为,保险人都很辛苦,同时也朴实地可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