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政坛掀起两股截然相反的浪潮: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公开强调“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而日本政府则向中国提出“再租借大熊猫”的请求。一冷一热之间,中日关系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暴露无遗。
鸠山由纪夫再发声:日本应正视历史与台湾问题
作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近期在接受中国媒体专访时直言:“日本必须将台湾问题作为中国内政妥善处理,恪守中日政治文件共识。”这一表态不仅延续了他一贯的友华立场,更直接打脸了当前日本政坛的右翼势力。
回顾鸠山的政治生涯,“直面历史”始终是其标签。2013年访华时,他成为极少数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并道歉的日本前首相;2015年,他甚至在韩国独立运动纪念碑前下跪谢罪,称日本殖民统治“不可原谅”。此次涉台言论,再次体现了其“以史为鉴”的清醒认知。鸠山指出,日本若一味追随美国炒作台海议题,不仅会激化矛盾,甚至可能引发“灭顶之灾”。
然而,鸠山的理性声音在日本国内显得格格不入。现任首相石破茂一面在台海问题上附和美国“以台制华”策略,一面又因福岛核污水排放、篡改历史教科书等行径透支中日互信。鸠山此次发声,恰恰暴露了日本政坛“说一套做一套”的双标本质。
大熊猫租借请求背后:日本的矛盾与中方的清醒
几乎与鸠山表态同步,日本通过“日中友好议员联盟”向中国提出再租借大熊猫的请求。对此,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4月29日回应称,中日正就相关合作“保持密切沟通”,但特别强调“共同保护旗舰物种”的前提。
看似温情的大熊猫外交,实则暗流涌动。历史上,大熊猫多次成为中日关系的晴雨表:
-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大熊猫“康康”“兰兰”赴日引发全民热潮,象征两国破冰;
- 2011年,日本“3·11”地震后,中国同意向仙台市租借大熊猫抚慰灾民,却因次年日本“钓鱼岛国有化”闹剧被迫中止;
- 2018年,中日试图再续“熊猫外交”,但安倍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让协议悬而未决。
此次日方重提请求,表面是“人文交流”,实则试探中方态度。中方回应既未直接拒绝,也未轻易承诺,而是以“密切沟通”四字留足余地,暗示日方若想推动合作,需先以实际行动修复关系。
中日关系的出路:诚意比口号更重要
鸠山由纪夫的清醒与日本政府的投机,构成鲜明对比。中方在两者间的回应,亦传递出明确信号:
1. 历史与领土问题是底线
无论是大熊猫租借还是高层对话,中方始终将“日本正视历史、停止挑衅”作为前提。2012年,日方因钓鱼岛问题导致熊猫计划搁浅;2024年,岸田政府若继续在台海、核污水等问题上挑衅,任何合作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2. 民间友好需官方诚意托底
大熊猫作为“外交使者”,其命运与政治气候紧密相连。日方若真想延续民间友好,就需停止“当面示好、背后捅刀”的策略。正如外交部所言,中日合作成果需双方“共同保护”,而非一方单方面索取。
3. 日本需摆脱美国的战略绑架
鸠山多次呼吁日本“充当中美桥梁”,而非盲目追随美国对抗中国。当前美国对华“嫉妒式打压”已让亚太陷入安全困境,日本若继续充当“反华急先锋”,终将引火烧身。
结语:中方的“软硬两手”与日本的战略抉择
中方对日政策始终清晰: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鸠山由纪夫的理性言论值得尊重,但日本若想真正改善对华关系,必须停止在核心利益上玩火。大熊猫能否再赴日本,不取决于中方的“是否同意”,而取决于日方的“如何行动”。
历史的教训早已证明:靠政治投机换不来真诚友谊,唯有尊重与诚意,才是中日关系真正的破冰之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