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的言论越疯狂,“董粉”越爱。
媒体下场“炮轰”董明珠,
要求道歉!
2025年4月22日,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现场,董明珠掷地有声的一句“绝不用海归派,因为里面有间谍”,瞬间在舆论场炸开了锅。
▲ 图源:微博
次日,新京报发表评论文章《“海归间谍论”是对人才的偏见与伤害》,犀利指出这种论断以偏概全,无视海归群体对国家建设的巨大贡献;
人民日报也发文强调,在鼓励人才回流的大背景下,如此言论与国家政策导向背道而驰。
资深媒体人胡锡进在社交平台上直言:“公众人物对特定群体的定性需慎之又慎,这种断言已构成对海归群体的系统性偏见。”,并要求董明珠向海归群体道歉。
一时间,各大媒体纷纷下场,对董明珠的言论展开批评,这场舆论风波迅速升级。
那么董明珠的言论真的有道理吗?
董明珠“防间谍”的逻辑乍一听似乎有些道理,但深入剖析便会发现其中存在致命缺陷。
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2023年国家安全机关破获的涉密案件中,境外背景人员占比不足12%,远低于国内人员泄密比例。
从人才价值层面,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国家重点项目学科带头人、40%的国家科技奖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都是留学回国人员。
像钱学森,当年冲破重重阻碍回国,为我国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施一公,在海外科研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回国,推动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发展。
董明珠这种极端的标签化思维,不仅可能让企业错失顶尖人才,更会将企业推向“自我封闭”的深渊,阻碍企业的长远发展。
不过,即便有不少媒体出来指出董明珠言论的错误,但能想到她肯定不会低头道歉。
▲ 图源:微博
当企业家从找安全感异化为歧视,
所有普通人都要遭殃!
令人意外的是,在社交媒体上,“支持董明珠”的声音不在少数。
在微博相关话题下,一条点赞量过万的评论写道:“现在商业间谍太多,小企业没能力审查,一刀切最省心。”
某制造业从业者在行业论坛中也表示:“董总说得没错,防人之心不可无,宁愿错杀也不能让间谍混进企业。”
▲ 图源:北京商报
这些支持言论的背后,折射出当下企业对“风险控制”的病态追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许多企业将“安全”置于首位,甚至不惜以牺牲人才多样性为代价,陷入了“宁可不发展,也要零风险”的极端思维。
“海归更可能是间谍”,与职场中常见的“35岁以上的人更低效”“女性程序员能力更弱”等歧视性观点如出一辙。
这些逻辑的共同病灶在于,以单一标签替代对个体价值的全面评估,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剥夺劳动者平等就业的权利。
现实中,这种歧视逻辑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
据智联招聘调研显示,在互联网、金融、房地产等行业,明确标注“35岁以下”的岗位占比很高。35岁以上求职者平均求职时间更长,且可能面临“降薪求职”的情况。
还有资料显示,女性技术岗平均晋升周期比男性长2年,且35岁以上女性工程师占比不足10%。
如果“海归间谍论”所代表的歧视逻辑被广泛效仿,可能会催生“地域歧视”“学历歧视”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形成系统性的就业市场毒瘤,严重破坏公平的就业环境,损害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所以,难以相信互联网上竟然有那么多网友,明明身份是普通劳动者,却举双手支持董明珠的决定。
“董粉”群体爱董明珠的极端,
越疯狂越下单?
董明珠的一系列争议言论,本质上是“企业家IP”与“企业利益”过度捆绑的结果。
自2013年与雷军立下“十亿赌约”尝到流量甜头后,她似乎沉迷于“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传播策略。
2019年,她公开斥责美的为“小偷集团”;2023年,建议立法惩罚跳槽员工;到如今借小米汽车事故攻击竞争对手,每一次争议言论都能引发舆论关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格力的品牌形象。
▲ 图源:微博
事实证明,当企业家将精力从产品创新转向舆论操控,最终损害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个问题是,企业到底有没有权力边界?
董明珠的争议言论,本质上是“家长式管理”与现代企业治理之间的冲突。
在格力,董明珠拥有“说一不二”的权威,但《劳动法》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实施就业歧视。”
当企业以“自主管理权”为由,对特定群体实施系统性排斥时,实则是对法律底线的试探。
相关部门应当明确,防间谍不能成为就业歧视的“挡箭牌”,企业筛查人才应依靠规范的背景审查制度,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贴标签”行为。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企业必然有权力边界,在公司内部,企业家也不能做“皇帝”,更不能在公开场合发表一些有可能违反《劳动法》的言论。
不过,董明珠似乎不在乎这些,因为“董粉”们爱董明珠的极端疯狂言论,“董粉”和董明珠的价值观是一致的。
“董粉”将董明珠视为“敢说敢做”的企业家代表,甚至将她的争议言论视为“真性情”的体现。某格力经销商在采访中透露:“我们线下活动经常播放董总的演讲视频,很多大爷大妈就是喜欢她这种‘不怕得罪人’的劲儿。”
这种情感联结在2023年格力直播间表现得淋漓尽致:2023年董明珠试水直播带货新模式,个人带货GMV突破50亿,弹幕中“支持董姐”“格力就是硬气”的评论在刷屏。
在封闭的认知中,董明珠将消费者分为两类:一类是“认同我价值观的忠实用户”,另一类是“不理解企业战略的短期主义者”。
格力似乎不需要讨好所有消费者,要做的的是筛选真正认可中国制造的人。
这种非黑即白的用户观,正在将企业推向“价值观孤岛”。
当其他家电品牌纷纷推出“无龄感”“全球化”的营销主张时,格力仍停留在“董明珠个人秀”的初级阶段。
总 结
董明珠“海归间谍论”引发的这场争议,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深层焦虑:既渴望吸纳高端人才,又恐惧潜在风险;既想坚守本土价值,又陷入封闭保守。
但历史早已证明,“一刀切”的保护主义只会导致落后——钱学森、邓稼先等老一辈海归用毕生心血奠定中国科技基石,华为、字节跳动等企业靠全球人才布局赢得竞争优势。
真正的安全,源于制度性的审查机制而非群体歧视;真正的强大,始于开放性的胸怀而非自我设限。
当格力在股东大会上为“不用海归”鼓掌时,或许更该思考:一个拒绝与世界对话的企业,究竟能走多远?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企业需要的不是“董明珠式”的犀利言论,而是敬畏商业规律、爱人,尊重多元人才。
唯有如此,才能在开放与安全之间找到平衡,在包容与创新之中成就百年基业。
参考消息:
上观新闻:《董明珠犯了“以偏概全”的常识错误》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添加备注:进群】
全文完,欢迎文末评论、点赞、分享。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