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4 月,《中华神经科杂志》刊发了由同济医院神经内科王伟教授主导,国内多位神经内科领域资深专家共同参与制定的《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治疗难治性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专家共识(2025 年版)》。
CAR-T 疗法,作为近年来生物医药领域的璀璨新星,最初在血癌治疗领域大放异彩,而后,它将探索的触角延伸至实体瘤。
2024年 12月10日,国际顶级学刊《Nature》发布了2024年度十大科学人物,海军军医大学徐沪济教授因使用CAR-T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而登榜,至此,CAR-T终于将触角延伸至了自身免疫性疾病这片充满挑战的 “医学荒原”上,难治性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则是这片“荒原”上最为险恶的地方之一。
1
CAR-T 精准医疗的“开山之作”
CAR-T 细胞,即嵌合抗原受体 T 细胞,堪称人体免疫系统的 “定制化武器”。它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特定的靶细胞抗原受体 CAR 嵌入 T 细胞表面。这就如同为 T 细胞安装了一个精准的 “导航系统”,使其能够像导弹追踪目标一样,精准识别并攻击特定抗原。CAR 由细胞外抗原结合区、跨膜区和细胞内信号传导区构成,细胞外抗原结合区负责锁定目标,跨膜区起到桥梁作用,细胞内信号传导区则负责激活 T 细胞,让其发挥强大的杀伤能力。
2017 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首次批准 CAR-T 细胞疗法用于复发 / 难治急性 B 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治疗,这一里程碑事件开启了 CAR-T 细胞治疗的新纪元。此后,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发现它不仅能在肿瘤治疗中大展拳脚,还能在非肿瘤领域,尤其是 NADs 治疗中发挥潜力。
2
CAR-T 细胞治疗 NADs 的应用策略
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简单说就是免疫系统“发疯”,对着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还有肌肉组织一顿乱打,那么自然,神经功能就会出现损伤。诸如自身免疫性脑炎、多发性硬化、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等则均很常见。
传统的免疫抑制 / 调节药物治疗并非对所有患者有效,部分难治性患者仍面临疾病困扰,且长期用药还会带来感染等不良反应风险。在这样的大背景下,CAR-T 细胞治疗无疑是一次新的希望。
目前,靶向 CD19 或 B 细胞成熟抗原(BCMA)的 CAR-T 细胞在 NADs 临床试验中应用最为广泛,《共识》指出,选择由 B 细胞或浆细胞参与或驱动的 NADs 疾病类型,是这类 CAR-T 细胞发挥疗效的关键前提。
一方面,CD19 表达于除长寿命浆细胞以外的整个 B 细胞分化谱,那么,如果靶向 CD19 , CAR-T 细胞则可以像 “清道夫” 一样,清除幼稚、记忆 B 细胞和浆母细胞以及骨髓中的祖 B 细胞和前 B 细胞,从而对由 B 细胞参与或驱动的疾病产生疗效;另一方面,BCMA 主要表达于终末分化的 B 细胞,介导浆细胞存活,靶向 BCMA 的 CAR-T 细胞则能精准打击产生自身抗体的浆细胞。
在具体的适应证方面,根据专家共识,CAR-T 细胞疗法主要适用于由 B 细胞或浆细胞介导的难治性 NADs,包括:
· 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水通道蛋白 4(AQP4)抗体阳性患者,对至少一种生物制剂治疗无效。
· 重症肌无力(MG):全身型患者经两种常规免疫治疗无效,或出现危象后无法脱机。
· 多发性硬化(MS):复发缓解型或进展型患者,在高效治疗后仍有疾病活动。
· 僵人综合征、炎性肌病:对传统免疫调节治疗抵抗的患者。
这些经特定治疗后症状控制不佳或不耐受的NADs患者都有可能从 CAR-T 细胞治疗中获益。
另外,接受 CAR-T 细胞治疗的患者也需要满足一定的前提条件。
器官功能良好是重要前提,如左心室射血分数≥50%,肝肾功能、血氧饱和度等指标需符合要求。同时,存在多种禁忌证的患者不适合该治疗,包括原发性免疫缺陷、严重心脏功能受损、脑血管意外病史、近期恶性肿瘤病史等。此外,肾功能异常患者在根据肾功能调整预处理药物剂量后,也有可能接受治疗。
3
CAR-T 细胞治疗 NADs 临床实证
截至 2025 年,全球已有超过百余例 NADs 患者接受 CAR-T 治疗,初步数据令人振奋:
在 NMOSD 患者中,抗 BCMA CAR-T 治疗展现出显著的短期疗效,80% 的患者在 3 个月内实现临床缓解,AQP4 抗体水平下降幅度超 90%;对于 MG 患者,部分患者经治疗后 2 年无需使用免疫抑制剂,日常生活能力评分(MG-ADL)从 12 分大幅降至 2 分以下,长期缓解效果可观。安全性方面,该治疗的不良反应多为 1-2 级,如轻度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和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通过托珠单抗或激素治疗即可完全恢复 。
但,即使 CAR - T 在血液肿瘤中的应用已相对成熟,这项疗法仍具有风险:
一是感染风险。B 细胞耗竭可能导致低免疫球蛋白血症,需长期监测并补充丙种球蛋白;二则是脱靶毒性,CD19 CAR-T 可能攻击血管壁细胞,引发神经系统症状;BCMA CAR-T 可能损伤尾状核神经元,导致帕金森样表现;三即存在复发可能,尽管多数患者在治疗后 1-2 年内病情稳定,但仍有 10%-15% 的患者在 3 年后出现复发,需再次治疗或联合其他免疫疗法。
因而在使用 CAR-T 细胞治疗神经系统自身免疫病的过程中,对不同阶段的监测至关重要。
回输前 1 周清淋期,一般会使用药物清除部分淋巴细胞为 CAR-T 细胞 “开路”,此过程可能有感染等副作用,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喝水排尿量,每 1 - 2 天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关注异常。
回输后 2 周是关键期,一方面用特殊技术在 7、10、14 天检测血液中 CAR-T 细胞数量及 B 细胞比例;另一方面警惕不良反应,出现症状及时检测,确定是细胞因子风暴等及时处理,留意神经毒性表现,每天观察症状,防止感染与器官损伤,动态监测血常规。
回输后 1 - 3 个月进行初步疗效判断,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判断病情是否缓解,分析免疫细胞比例查看免疫系统重建情况,持续监测风险,每月检查相关指标。
此外,乙肝患者定期监测 HBV-DNA,儿童和年轻患者注意长期安全性,需长期跟踪 。
4
革新与挑战 从自体到异体,从单靶到多靶
为克服现有挑战,CAR-T 技术正经历三大革新:
1. 异体通用型 CAR-T:传统自体 CAR-T 需个性化制备,成本高昂且周期长。国内学者在 2024 年成功使用异体通用型 CAR-T 治疗 2 例硬皮病和 1 例炎性肌病患者,疗效显著且无严重不良反应。这种 "现货式" 疗法将成本降低至自体疗法的 1/5,有望惠及更多患者。
2. 双靶点与多靶点设计:针对抗原逃逸问题,BCMA/CD19 双靶点 CAR-T 已在 NADs 中开展临床试验(NCT06419166),可同时清除 B 细胞和浆细胞,提高治疗彻底性。
3. 非病毒载体编辑:基于 mRNA 的 CAR-T 无需病毒载体,降低了插入突变风险,且制备周期缩短至 3 天,特别适用于病情危重的患者。
尽管 CAR-T 细胞疗法在 NADs 治疗领域潜力巨大,但从实验室走向临床广泛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
当前 NADs 患者随访时间大多不足 3 年,远期疗效与安全性缺乏充足数据支撑;单次百万元的高昂治疗费用,加之需多学科协作的复杂要求,严重限制了其在基层医院的推广;对于无明确抗体介导的 NADs,如部分 MS 亚型,CAR-T 疗法因缺乏明确靶点而疗效不明。
不过随着技术革新与临床研究推进,CAR-T 细胞疗法未来有望实现三大突破:
针对高复发风险的 NADs 患者,早期介入 CAR-T 治疗或可有效预防残疾进展,使其从 “难治性” 治疗方案升级为 “一线治疗”;通过与小分子药物、干细胞疗法等联合使用,突破单药治疗局限,进一步提升整体疗效;研发标准化的异体 CAR-T 产品,替代高成本的自体定制方案,显著降低治疗成本,让更多患者获得救治机会 。
写在文末
随着专家共识的落地与技术的迭代,CAR-T 细胞疗法终将从 "星星之火" 发展为 "燎原之势",为 NADs 患者带来真正的治愈曙光。
*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建议
since 2015.
来源/ 部分信息整理自网络编辑/ RainForest出品/ 云上细胞团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