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人机对话丨关于“十五五”绿色发展,我们问了AI这些问题

0
分享至



本期以“十五五”前瞻为主题的《智荟周刊》,我们在内容生产上探索创新,尝试使用了人机协作的方式。具体做法是:借助DeepSeek、Kimi等人工智能(AI)大模型工具,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这6个方面,分别梳理出“十五五”期间该领域的5个关键词;围绕每个关键词展开人机对话,即由本报记者提出3个问题,请AI大模型作答,再由编辑进行整理加工并审核校准,最终形成“6×5×3”的知识谱系,供读者参考。

人机对话·“十五五”绿色发展关键词


碳中和深化

在“十五五”期间,如何进一步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以完成碳中和目标?

“十五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优化需以“清洁替代、效率优先、市场主导、全球联动”为原则,通过政策、技术、市场“三螺旋”协同,实现能源系统从“保供”向“保供+减碳”双目标升级,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奠定决定性基础。

针对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传统高耗能行业,“十五五”规划中会有哪些具体举措来深化碳中和进程?

“十五五”期间,高耗能行业碳中和将呈现“技术颠覆性替代+政策刚性约束+市场利益再平衡”的特征,通过行业定制化路径设计,实现从“末端治理”到“全链条重塑”的转型。到2030年,预计钢铁、水泥行业碳排放量较峰值下降15%—20%,为全局碳中和目标贡献关键增量。

在“十五五”期间,如何根据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的差异,制定差异化且协同性强的碳中和推进方案?

“十五五”期间,区域碳中和方案需以“功能互补、利益共享、责任共担”为原则,通过差异化的目标设定、市场化的协同工具和动态化的调整机制,构建差异化与协同性并重的碳中和推进方案,破解“公平与效率”难题,最终实现全国碳中和进程的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

绿色技术创新

“十五五”规划在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方面,会重点聚焦哪些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

在“十五五”期间,绿色技术创新将以“能源清洁化、工业零碳化、负碳规模化”为主线,聚焦可再生能源、氢能、储能、CCUS(碳捕获、利用与封存技术)、生物技术五大核心领域,通过技术突破与产业协同,力争到2030年实现绿色技术对碳中和目标的贡献率超60%,并催生万亿级新产业生态。

在绿色技术创新成果转化方面,“十五五”期间将建立怎样的机制来加速这一过程?

在“十五五”期间,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和制度创新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更高效的转化机制。通过以上机制,中国有望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打通绿色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同时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实际政策设计需结合技术成熟度、区域差异和全球竞争格局动态调整。

长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已形成绿色技术集群,“十五五”如何推动中西部与东部地区的技术协作,避免绿色创新资源分布失衡?

在“十五五”期间,需通过制度设计、市场机制和区域协同创新网络,推动东部与中西部在绿色技术领域的深度协作,可逐步形成“东部引领—中部支撑—西部特色”的多层次绿色技术创新网络,在缩小区域差距的同时,激活全国绿色转型的整体潜力。

绿色金融

在“十五五”期间,绿色金融将如何融入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金融支持?

随着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标准体系的加快建设以及市场机制的逐步健全,绿色金融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将形成“金融支持、技术驱动、市场导向”的绿色发展模式,为中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绿色金融发展如何应对可能面临的一些挑战?

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激励机制,提高环境风险评估的能力,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通过这些措施,可以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绿色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方面有哪些创新模式,“十五五”期间将如何推广?

绿色金融在支持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方面有许多创新模式,比如: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转型金融、绿色专项金融债券、创新增信工具、绿色资产证券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等,这些创新模式在“十五五”期间可能会被进一步推广和扩大。在“十五五”规划中,预计将继续强调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可能会有新的政策和措施出台,将有助于推动中小企业绿色转型,支持中国向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经济体转型。

循环经济体系

“十五五”期间,中国将如何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体系,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在“十五五”期间,中国将通过多维度政策创新、技术突破和产业协同,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体系,建立“双评价”(资源产出率、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考核体系、实施工业领域“无废工厂”建设工程、建设全国再生资源交易平台与碳足迹核算系统、探索“再生资源凭证交易”,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高效循环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与循环利用。

在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各自应承担哪些责任?

政府通过“制度约束+激励引导”搭建框架,企业以“技术创新+模式变革”落实执行,消费者用“需求牵引+行为实践”传导压力,三者形成“政策驱动—市场响应—社会参与”的闭环,最终形成责任共担、协同发力的治理格局。

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政策支持,加速循环经济模式的普及和应用?

技术创新解决循环经济“能不能做”的效率问题,政策支持解决“愿不愿意做”的动力问题。两者需围绕“减量化(源头)—再利用(过程)—资源化(末端)”全链条协同发力,最终形成“技术产业化—政策市场化—模式规模化”的正向循环,推动循环经济从“试点示范”迈向“主流经济形态”。

碳足迹

“十五五”期间,中国将采取哪些措施来减少重点行业的碳足迹,特别是高耗能行业的碳排放?

在“十五五”期间,中国对高耗能行业的碳足迹治理将通过技术创新、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深度协同,系统性推动高耗能行业碳减排,重点围绕能源结构优化、工业流程再造、循环经济深化三大主线展开。

如何通过碳足迹核算和信息披露,推动企业主动减少碳排放?

需构建“制度约束—市场驱动—技术支撑—社会监督”的多维体系,最终形成“披露倒逼管理优化—管理优化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加速减排”的良性循环,使碳足迹核算从“成本项”转化为企业的“竞争力要素”。

如何加强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国际合作?

加强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的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破解贸易壁垒、提升全球产业链低碳竞争力的关键路径。结合中国实际需求与全球治理趋势,碳足迹管理的国际合作本质是全球经济治理规则的重塑。中国需以“标准互认破壁垒、技术共享促减排、供应链协同强韧性”为核心策略,在对接国际规则的同时输出中国方案,推动形成“共商核算规则、共享技术成果、共治全球排放”的多边合作格局,最终实现从“规则接受者”向“规则共建者”的角色转变。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曹阳、陈姝含根据人机对话模式整理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蒋 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经济时报 incentive-icons
中国经济时报
国研中心主办的综合性经济日报
40597文章数 63750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