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奇心,那就是别人是怎么评价我们的。这又被称为“社会反馈机制”。
《中国的十个名字》这本书,由后浪出品,海峡书局出版,郑子宁所著。
这本书的切入点很有意思,作为留学归来的学子,带着从国外了解到历史上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是什么样子的。
书中结合了语言学和历史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为观察“中国”这个名字的延伸展开。
从这本书的文化历史研究可以看出,“中国”这个名字从很久以前就有了,而外国人对于我国的叫法有很多,并非只有我们如今所知的“China”。
如今的考古资料可知,中国这个名字最早被记录在西周的何尊青铜尊上,之后在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出现“中国”的字样。
那时“中国”被指政治文化上较为统一的各诸侯国所在的区域。
中国被认为是“国家为天下之中”,当然,这么理解的不只是我们,还有古代的印度,也长期视自身为天下之中。
天竺认为自己有“方中无影”的存在,也就是说,太阳在正午时没有影子,所以是“中国”。这对于当时大多处于北回归线以上的华夏文明来说“方中无影”可是稀奇事。
不过文化自信的我们,随着汉字文化圈的拓展,日本、朝鲜和越南等,都更愿意接受,我国才是“中国”。
在国外众多对中国的历史记录中,我国的东方美学流传的最多,中国人的美在波斯作品中可是赫赫有名,与罗马人的美貌齐名,甚至更高一筹。
他们认为,中国人有着纤细的眉毛,白皙的皮肤,住在美轮美奂的中国房子中。
在众多游记中,马克·波罗的《游记》广受欢迎,甚至数百年后,《游记》还是所有来华的西方人不可或缺的指南。
当然《游记》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是一个机缘巧合。
马可·波罗本人,作为威尼斯商人,他的家族看到战争危机提前去往东方避难经商,马可·波罗随后也来到了中国,这一来一回路上就是8年。他们在中国待了将近18年的时间,后来1291年忽必烈派马克波罗出使伊儿汗国并允许他返回欧洲,马可·波罗才回到自己的国家。
那时威尼斯正处与热那亚的战争中,马可·波罗参与到政治中,在战斗中被热那亚人俘虏。
恰巧比萨的作家鲁斯蒂谦,他因战乱与马可波罗成了狱友。
两人为了解闷,马可·波罗向他讲述了自己的历险记,用鲁斯蒂谦全都记了下来。出狱后,他便将马可·波罗的游记整理出书,深受大家喜爱。
对于中国的外国记忆还有很多,比如书中所提到的“景教碑”、“桃花石”、“翻译官”等,这本书值得我们去探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