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惠济区黄河岸边的写字楼里,一场关于“竖屏”的产业革命正悄然上演。平均6天拍完一部剧、头部公司年产量破百部、主角日薪超万元……这座被称为“微短剧之都”的城市,正以惊人的速度重塑影视行业的游戏规则。然而,狂飙突进的背后,一场因“用人荒”引发的薪资内卷大战,却暴露了新兴产业野蛮生长的阵痛。
一、日薪过万与400元“地板价”:短剧行业的薪资两极
“女一号、男一号日薪1万多元,普通演员日薪1000多元,剧组搬器材的小助理日薪也能达到至少400元。”河南省高校影视教育协会秘书长张永强透露的这组数据,直观展现了河南短剧市场的薪资生态。摄影师、灯光师日薪突破2000元,已成为行业常态,而即便是最基础的岗位,薪资水平也远超传统服务业。
这种“疯狂”的薪酬体系,源于郑州打造“微短剧之都”的野心。2024年,当地教育部门出台政策鼓励高校培养短剧人才,头部企业产量激增,但人才供给却严重滞后。某头部公司负责人坦言:“我们每天联系高校要人,但缺口仍达80%。”
二、从“野蛮生长”到“校企联姻”:教育如何回应产业呐喊?
面对行业“用人荒”,郑州工程技术学院率先破局。2024年,该校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下开设“微短剧方向”,成为河南首个聚焦短剧产业的高校。教研室主任张永强直言:“我的目标是学生大三时全都能进短剧公司。”课程设置中,AI视频生成、编剧运营等前沿技术被纳入,并与占据全省80%市场份额的头部企业联合制定培养方案。
更值得关注的是“未毕业即就业”的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直接进入剧组见习,从剧本创作到现场拍摄,全程参与工业化生产链条。这种“订单式培养”不仅缓解了企业压力,也让教育真正贴近产业需求。
三、6天一部剧的“郑州速度”:产业逻辑与隐忧并存
“平均6天拍完一部剧,一天拍26场戏”——郑州日新阅益公司的拍摄节奏,是行业缩影。低成本、快周转、高回报的商业模式,推动微短剧成为“流量印钞机”。例如,爆款剧《天下嵩山》上线两天话题破4亿,部分作品充值流水甚至超千万元。
然而,速度与暴利的另一面,是内容同质化、制作粗糙的争议。导演张元坦言:“早期用手机拍、演员自带妆发的时代已过去,现在服化道、灯光、后期缺一不可。”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品化”,倒逼企业争夺专业人才,进一步推高薪资。
四、政策加码与未来挑战:黄河涛声能否托起“竖屏江湖”?
惠济区政府的野心不止于产量。2024年,该区挂牌“河南省微短剧拍摄基地”,设立产业发展基金,并计划培育1-2个全产业链集聚园区。文旅局局长杜炎表示,将围绕黄河文化、非遗资源建立素材库,推动“微短剧+文旅”跨界融合。
但隐忧犹存。薪资内卷可能导致行业成本失控,而高校培养周期与产业爆发期的错位,仍是人才困局的核心。张永强透露,未来专业将升级为“AIGC影视创作”,试图用技术缓解人力短缺。
【结语】
当黄河岸边的剧组以“竖屏”重构影视语法,当日薪过万成为行业标签,这场由流量、资本与政策共同驱动的短剧狂潮,既是中国文化产业迭代的缩影,也是新兴赛道从草莽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然而,如何在速度与质量、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平衡,或将成为“微短剧之都”真正的考题。
#短剧# #短剧拍摄# #郑州短剧拍摄# #郑州# #短剧头部演员日薪过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