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我们如何适应与创造未来——孟宪忠教授谈未来趋势参照系的构建

0
分享至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著名诗人T.S 艾略特在《荒原》中说,“四月是残忍的季节”。

即便是春暖花开的四月,人们都深刻的感受到这是个沧桑巨变的时代,迎面而来的是充满纷繁复杂的不确定冲击。

时至今日,我们也更加认识到不论是经营企业、选择工作,还是孩子成长,都要想想未来是什么样子,我们将面对怎样的未来,我们如何适应与创造未来?

核心竞争力提出者加里·哈默尔说得好,企业最主要的不是与对手竞争,而是竞争大未来,竞争谁能最早发现与适应未来;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深刻指出,我们进入了企业的寿命短于人们工作寿命的时代,几乎没有人可以在一个企业或组织工作一辈子,因为企业的寿命很少能长于20年了。因而,德鲁克强烈建议:所有的人都要思考自己余生的新工作;

人工智能正在让传统教育优势荡然无存,比尔·盖茨与萨尔曼·可汗正在讨论如何变革教育,而CHatGPT与可汗学院、密涅瓦大学、奇点大学正在翻转着传统教育……

时代在变化,我们是否关注了变化,适应了变化,将变化转换为发展的机遇?

融入未来的发展潮流,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淘汰。正如Google的联合创始人拉里·佩奇所言,“太多的公司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淹没了。他们在根本上做错了一件事:错失未来。”

2013年北京现代在华燃油车销量突破100万辆,一度高达2016年的114万辆。面对产能瓶颈,2015年北京现代投资77亿在重庆新建年产30万的工厂。2017年开始,其销量却开始下滑,到2024年销售不到16万辆。2021年底重庆新建厂停产,几经流拍,最终以16.2亿元拍卖价血亏退场。

同样,另一家合资车企260万辆的国内产能,2024年却只生产了40多万辆。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超过50%、更以超60%的产量领跑全球市场的趋势下,那些没有把握未来的燃油车巨头正在一步步错失未来,那些没有关注变化、把握未来趋势,仅以现在的数据、现在的业绩决策未来的企业,岌岌可危……

那么,我们能否洞察未来,以未来为取向决策今天,从而适应未来、开创未来呢?应该说,可以做到。

1992年8月22日,钱学森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邹家华写信建议:我国汽车工业应跳过用汽油柴油阶段,直接进入减少环境污染的电动新能源阶段。

钱老所做的就是前瞻未来的趋势判断:1992年我国生产65万辆燃油车,按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结合科技发展因素,到21世纪20年代的时候,我国能够达到年产1000万辆汽车的水平,但生产1000万辆汽车,不但燃油供应困难,环境问题将成为首要问题。燃油汽车被电动汽车成功替代是一种趋势。同时,我们跨过燃油车阶段、尽早研究生产电动车也避免了跟在欧美燃油车后面亦步亦趋。钱老对新能源车的洞察比一般人的认识早了二三十年。

钱老的预见并非一个偶然之得。更早在1990年钱老就提出要关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想到将之应用于人机结合和人脑开发的层面上。

如果我们更系统地阅读钱老的著述、书信,我们可以看到钱老在许多领域都提出了未来趋势的远见卓识与前瞻见解。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们似应认识到:适应趋势比现在优势更重要。驭趋势者有未来,与时俱进者有未来,现在的优势终究可能会过时。

20世纪,企业管理实践中、企业管理学习中核心的词汇是竞争,竞争战略、竞争策略、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企业的一切实践、管理学的一切理论几乎都是围绕竞争对手展开:竞争策略就是现在的产品、服务比对手成本低、比对手功能强,博弈是战胜对手,收购兼并对手是为强大自己。所以20世纪管理理论多是以竞争为原点推演:对手分析、五力模型、标杆管理、市场矩阵、竞争策略……

今天企业发展则是新的逻辑:当前企业最大的竞争不是战胜现有对手的竞争,而是竞争大未来的竞争,因为即使企业战胜了现有对手也可能失去未来,而企业创新了未来,自然就战胜了现在对手。任何企业最大的竞争对手不是你现在看见的对手,而是明天或今晚创造了新技术、新模式的“大卫”和初创者。

我们要深入思考,为什么钱老能洞悉电动车的趋势、虚拟现实的趋势,马斯克能坚信电动车的趋势、可回收火箭的趋势,微软、Google能利用计算机发展的趋势、阿里巴巴、腾讯能开创互联网商务的趋势……

21世纪的今天,洞察趋势、分析趋势、把握趋势、适应趋势并开创未来、创新未来成为企业的主业。而趋势研究是当前管理学的重要内容。

文短意长。一篇短文不可能将趋势研究说透说全。我这里只提出一点:不论企业、成年人还是孩子都要以开放的眼光与长程视野为自己建立未来参照系和未来观测点。

这个参照系至少包括研读与考察……

研读:阅读分析世界上人类历史与未来的书籍、杂志、评论。钱老之所以能早于我们30年提出电动汽车、虚拟现实,是因为钱老一生与书结伴,畅游学海,一生参阅过的书籍达三万多本,包括许多英文资料,才能及时了解世界新技术、新科学的进展。

关于未来趋势的研究可谓汗牛充栋,我们可以关注一些值得关注的研究机构与研究学者。

研究机构如:

美国著名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硅谷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牛津大学未来人类研究所(Future of Humanity Institute, FHI),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的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 Programme),北欧智库哥本哈根未来研究所(Copenhagen Institute for Futures Studies),德国工业4··0核心研究机构弗劳恩霍夫协会系统创新研究所(Fraunhofer IAO),以增长的极限闻名于世的罗马俱乐部,定期发布技术成熟度曲线与新兴趋势分析的世界未来学会(World Future Society),隶属日本文部科学省主导第六代移动通信(6G)与碳中和路径的日本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NISTEP),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每年评出影响世界十大突破技术的《麻省科技评论》,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未来理事会(GFC),未来生命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人类兼容人工智能中心(CHAI),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

研究趋势的著名学者如:

研究技术与人类社会演进的纽约大学未来实验室创始人埃米·韦伯(Amy Webb)、谷歌工程总监、奇点大学联合创始人雷·库兹韦尔(Ray Kurzweil)、以色列历史学家、《未来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数字文明观察家《失控》、《必然》、《5000天后的世界》作者凯文 ·凯利,提出“延展型智能”(Extended Intelligence)替代传统AI话语体系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前主任伊藤穰一(Joi Ito)。

研究数字文明与伦理冲突的微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凯特·克劳福德(Kate Crawford),分布式社会实验者维塔利克·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研究经济与地缘格局重构的全球流动性研究权威、《第二世界》作帕拉格·康纳(Parag Khanna),伦敦大学学院经济学教授玛丽安娜·马祖卡托(Mariana Mazzucato)。

研究文明风险与系统韧性的康涅狄格大学复杂系统科学家彼得·图尔钦(Peter Turchin),不确定性研究先驱《黑天鹅》作者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

还有早年对未来研究做出开创性贡献的阿尔文 ·托夫勒、奈斯比特……至于坊间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研究大趋势、小趋势、技术趋势、行业趋势、消趋势文献更是汗牛充栋了……

列出以上研究机构与研究学者,乃是出于我的一点强烈感受:

这些年不论在企业咨询还是教学中,人们总是抱怨未来难测,无所适从。未来确实变换莫测,难于把握,适应未来,开创未来十分困难。但是我们真正的关注过未来、研究过未来吗?我们像钱老那样关注了世界上著名研究机构的研究,我们深入研读了哪些著名学者关于未来的见解吗。我们太多的时间浪费在重复过去心不在焉念的所谓学习,浪费在跟风网红碎片、泛滥打卡。

当然我决不是说,我所列的研究机构和学者对未来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见,都对企业的具体工作有直接指导和借鉴,我只是以此说明企业及各界需要开放而深入研究未来趋势,结合企业和各界实际建立未来趋势参照系,以趋势为导向引导我们前行。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前,绝知此事要躬行。

洞察未来趋势不只看别人的著述、听别人的见解,更要自己去捕捉、去触摸、去观察……

优衣库的创始人柳井正早年继承父亲经营的男装店“小郡商事”(Ogori Shoji)。1982年赴美国调研,受Gap牛仔裤、T恤、衬衣等基础款为核心产品启发,认识到不能只生产洋服男装,可以生产多样性的基础服装满足人们多样性的需求,同时学习Gap连锁自助式平价销售模式。难能可贵的是柳井正也形成了“服装的本质是让生活更舒适,而非追逐潮流”的品牌理念。可以说,柳井正在Gap的经营实践中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成立于1971年的星巴克一开始只是咖啡豆零售商,专注向小众用户销售精品烘焙豆,无现制饮品服务。店铺设计简陋,客户需自带容器购买咖啡豆,单店日均客流不足50人,年营收约200万美元左右。1983年春,时任星巴克营销主管的舒尔茨,受意式咖啡机商比乐蒂(Bialetti)邀请前往米兰参加展会。在米兰期间舒茨看到米兰市中心每200米即有一家咖啡馆,日均服务超50万人次(占城市人口70%)。人们在咖啡店不仅仅是饮用咖啡,而且在优美的背景音乐下愉快交流,咖啡师与许多人都像老朋友一样熟悉,咖啡师能熟记诸多常客的饮用偏好。

舒尔茨说:就在那一天,我发现了意大利咖啡吧的仪式感和浪漫风情。它们是如此普及,如此美好生动,你周围都是动人的音乐,意大利歌剧正在上演。你可以听到人们见面时的彼此问候。这些咖啡吧是给大家提供的一个舒适的、社区般的,从家庭延展出去的空间。……看到这一切,我心里产生了创新性的念头。我觉得,这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这是一种纽带关系,意大利人懂得人际关系可以用咖啡来连接,这是社会的一个方面。就像被一道闪电直击心灵,我全身为之震颤了。

从米兰回来,才有了“第三空间”的星巴克。

伊藤华洋堂领导人铃木敏文是在美国考察时看到南方公司的7-eleven受到启示,决心在日本经营便利店,于是1973年日本伊藤洋华堂以1.5亿日元收购美国南方公司(Southland Corporation),在日本开始了世界上最大最强的便利店创新历史。

大野耐一1956年在美国考察时看到Piggly Wiggly超市非仓储库存式的及时补货机制,即货架商品仅在被顾客取走后补充。这一过程的本质是将终端消费行为与生产过程逆向联结,这是根据消费需求拉动式补货而非传统预测式囤货,由此大野耐一想到了just -in-time生产范式。

在现实探索中窥见未来,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上个世纪90年代,马云在西雅图首次看到互联网应用,激起他用互联网开创商务服务的激情和使命,于是有了阿里巴巴;雷军惊叹于乔布斯将计算技术无限应用能力和Costco为回馈客户对企业利润的克制,于是有了小米智慧与硬件结合的融合体和生态合作共赢的生态链……

未来的苗头、未来的启示在企业实践中,还在世界无限多事物的苗头和启示中。

奥本海默说,60%美国科学家在童年时代都去过科学博物馆,受到科学的激动和激发,都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实验。乔布斯、比尔 ·盖茨都是少年计算机俱乐部的成员,贝佐斯则是少年火箭俱乐部的成员。

我们可以在各种科学技术博物馆、特别是未来科学馆感受未来,在各种有关未来的会议中、在实践实验中体验未来。

而将未来博物馆、未来实验室、未来情景集中在一起的则首推世界博览会。“一切始于世博会”可以说,人类近现代工业文明各个时代的重大创新发明、生活方式,往往离不开世博会的催生和起步,小到电灯、电视、电梯、热狗、冰激凌、拉链,大到度假村、俱乐部、主题公园等,都从世博会开始,之后走进无数人的家庭,改变了无数人的生活,也带来无数企业的创新发展。自1851年开创的世界博览会至今已举办了40届, 每次博览会多是展示新的技术、产品和未来技术、产品。进入21世纪几乎每一届博览会的主题更是畅想未来与创造未来。

2025年大阪世博会的主题是“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Designing Future Society for Our Lives),全世界 150个国家地区及25个国际组织参展。其中,占地155公顷,高12-20米、宽30米、周长2000米的圆环是博览会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木建筑。所有展馆都围绕着:1. 生命科学、2. 能源转型、3. 数据文明、4. 灾害应对、5. 健康福祉、6、未来城市、7. 资源共生、8. 多元文化主题扩展。参展者通过核心方向、技术亮点、活动体验、案例互动、项目说明等丰富内容来展现未来社会与生活。

我们想了解的那些未来,这里似乎都有涉及,我们没有想到的那些未来,这里或许也有线索……

特别难能可贵的是,这次世博会不只是展示未来的科学技术发展方向,更是让参观者在参观活动中就体验到未来。AI导航可以为每人定制参观活动计划,自动翻译程序让所有观赏者无语言障碍,虚拟现实使每人都可以像亲临现场一样观赏,虚拟会议是每个人都可以参加的热门会议、人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他人虚拟交流,人们可乘坐氢能源船、氢动力巴士、无人驾驶汽车、个人移动车、飞行汽车、与机器人共处,还可以参与绿色化能源实践碳中和活动,践行联合国SDGs……

所以,大阪世博会不只是未来展示会更是未来生活试验场,每个人可以进入未来、触摸未来、体验未来。人们说,大阪世博会是移动的世博、数字的世博、虚拟的世博、绿色的世博、包容的世博,还是科技的世博、艺术的世博。世博会通过现实塑造与虚拟技术创造的多姿多彩的展馆、公共艺术、水上表演、节庆活动,是丰美的艺术与文化盛会,而各个国家丰富美食同台竞技,更是让人们流连忘返……也难怪人们说,世博会还是人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都倍感美好的五感世博会……

简言之,大阪世博会是我们观察未来的绝佳参照系,在这里,你可以零距离的触摸未来、洞悉未来……

未来已来,智者在风中听见涛声。我们不能封闭自己、不能保守自己。我们要在世界上观察未来的苗头,要关注全球企业的探索实践、创新实践、要跟踪科学技术研究前沿,也要参加各种关涉未来的会议,甚至参与交流未来的合作与冲突……

如果我们很少接触世界的各种新事物、很少关注探索未来、创造未来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生产实践,我们又怎能适应未来、开创未来呢?

这也许是我的多虑,但也是真实感受。2009年雷·库兹韦尔和戴曼迪斯创建了以推动“指数技术(Exponential Technologies)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全球领袖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为使命的奇点大学。SU的使命是通过教育培训、创新加速和跨领域合作,推动颠覆性技术的应用,应对气候变化、能源短缺、医疗资源不足等全球性问题。

奇点大学聚焦于——人工智能与深度学习:自动化决策、数据科学。生物技术与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长寿研究、精准医疗;纳米材料与制造:原子级材料设计、3D/4D打印技术;机器人学与物联网:协作机器人、智能传感器网络;量子计算:密码学突破、复杂系统模拟;新能源与气候变化:核聚变、碳捕捉、分布式电网;太空探索与资源利用:小行星采矿、太空制造技术。这些都是非常有前瞻性创造性的企业学习探索。

奇点大学还运用“射月思维”框架创新教学模式,开展“指数型思维训练”、“全球问题场景模拟”、“跨学科团队协作”、“原型设计快速迭代”。

在2010-2015年间,我曾向几所大学提议,EMBA游学可以参访奇点大学,都被拒绝了。理由是新创立的学校哪有斯坦福、哈佛的百年积淀。我们忘记了,新生儿没有积淀却可能最有未来。

想起上世纪90年代,我曾向一些企业界朋友推荐未来研究院莫里斯的《第二曲线》,也遭到了回绝,他们说现在的业务赚钱都赚不过来,哪用考虑什么第二曲线。所以,莫里斯的《第二曲线》在国内销售不过3000册。20多年后,美国学者钱金和莫伯涅、英国学者查尔斯·汉迪出版了同样谈开辟新的业务、新市场的《蓝海战略》、《第二曲线》(与莫里斯的书名都一样)却都大卖。为什么大卖?现在太多企业的现有业务遇到瓶颈都想开辟第二曲线了。问题也正在这里,当所有企业都认识到开辟第二曲线、开辟蓝海时,机会怎么可能属于你呢?前瞻才有未来,远见才有未来。

为企业的发展、为自己的人生、为孩子们的成长,我们需要建立未来趋势参照系—— “纵横交错、知行合一”。纵横交错,我们需要更开放的参照与学习,不能局限于理论研究和业内研究,更要跨行业的研究未来趋势。彼得·德鲁克说得好:最新的发展多是得益于其他行业的技术突破。知行合一,我们要阅读未来,将未来的“知”融于探索未来、开创未来的实践。

当未来的跫音渐近,当未来在敲门,我们需要的不是叶公好龙,不是口头说关注、行动上忽视,而是勇敢的去触摸未来、洞悉未来,才可能真正的适应未来与创造未来。

课程咨询

公开课:孙老师 021-52301088

政府、企业定制:李老师 021-52301043

深圳项目:钟老师 13128948946

阅读更多

  1. 全新发布——➠

关注“交大安泰高管教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交大安泰高管教育
交大安泰高管教育
培养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企业领袖
1077文章数 18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