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中美关税大战再度升级。美国以“芬太尼问题”为由,对我国输美商品加征 10%关税,还宣布对所有贸易伙伴设立 10%的“最低基准关税”,对我国实施 34%的对等关税。
我国则精准反制,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经国务院批准,自 2025 年 4 月 10 日 12 时 01 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此次涉及的农产品种类繁多,像大豆、玉米、高粱、鸡肉、小麦、棉花、猪肉、牛肉等。
早在 3 月 10 日,我国就已对原产于美国的部分农产品加征关税,4 月 4 日又进一步升级,多类产品关税累计加征至 49%或 44%。中美作为全球主要的农产品进口国和出口国,这场关税大战让两国农产品贸易迎来新变量。
一、对中美农民的影响1.我国农民的好处
中美关税大战给我国农民带来了不少机遇。首先是本土农业迎来升级契机。由于对美国农产品加征关税,国内市场对本土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促使农民采用更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升农产品质量。
比如一些原本种植普通大豆的农民,开始尝试种植高蛋白大豆品种,以满足市场对高品质大豆的需求。
市场稳定性也有所增强。以往过度依赖美国进口农产品,市场容易受到国际形势影响。
如今,国内农产品市场份额扩大,减少了外部冲击,价格波动相对减小。像国内的玉米市场,在减少美国玉米进口后,价格逐渐稳定,农民的收入预期更明确。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为保障粮食安全,会出台更多利好农业的政策。例如加大对种业和粮食种植的补贴,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
这些政策为农民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让他们更有信心投入农业生产。
2.我国农民的坏处
关税大战也给我国农民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供应链调整带来阵痛。一些依赖美国进口饲料原料的养殖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供应渠道。
比如原本使用美国大豆作为饲料的养猪场,需要改用国产豆粕或其他替代品,这可能导致饲料成本上升,养殖利润减少。
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虽然国内市场需求有所提升,但国际市场的变化难以预测。如果其他国家也效仿美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我国农产品出口可能受阻。一些从事水果出口的农民,就面临着海外订单减少的问题。
农业转型压力增大。为了适应市场变化,农民需要进行产业升级,但这并非易事。例如一些传统种植户想要转型发展特色农业,缺乏相关技术和资金支持,难以迈出转型的第一步。
3.对美国农民的影响
关税大战对美国农民造成了巨大冲击。美国农业部发布的《2025 农业展望报告》预计,2025 年美国对我国的农产品出口为 220 亿美元,较之前大幅下降。
我国是美国农产品第一大出口市场,2024 年对华出口大豆 2213 万吨、玉米 207 万吨,分别占美出口总量 50%和 15%。如今,随着我国加征关税,美国农产品在我国市场的竞争力下降,出口量锐减,尤其是大豆,截至目前为止暴跌40%。
美国媒体曾算过一笔账,2018 年至 2019 年,美国采取的关税政策导致美国农产品出口损失近 260 亿美元,2019 年美国农民的收入比 2017 年下降约 8%。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首席执行官吉姆·萨特直言:“为贸易战付出代价的是农民。”众多美国农户面临农产品滞销、收入下降的困境,甚至有很多美国农场破产了!
二、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痛点1.市场价格波动
中美关税大战使得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加剧。一方面,美国对我国输美商品加征关税,我国反制对美农产品加征关税,这打破了原有的贸易平衡。
美国农产品在我国市场的份额减少,导致其国内农产品供大于求,价格暴跌,如美国大豆价格跌至十年最低点。
而我国市场为了填补美国农产品的空缺,从其他国家进口农产品,这又会影响国内农产品的供需关系,进而影响价格。
价格波动给农民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价格上涨时,农民可能会盲目扩大种植或养殖规模,导致后续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收入受损;价格下跌时,农民的直接收入减少,生产积极性受挫。
而且,农民很难准确预测价格走势,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只能被动承受价格波动带来的影响。
2.供应链调整难题
供应链调整是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对于依赖美国进口原料的企业和农户来说,需要迅速转换原料来源。
例如,国内纺织业原本大量采购美国棉花,如今采购量骤减至去年同期的 20%,企业不得不寻找新的棉花供应渠道。然而,新的供应商可能在质量、价格、运输等方面存在差异,企业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评估和适应。
同时,供应链调整还会导致成本增加。寻找新的原料来源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采购成本,运输距离的变化也会增加物流成本。对于中小型农户来说,他们可能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来应对这些变化,在供应链调整过程中容易掉队,面临生存困境。
3.农业转型压力
农业转型升级面临诸多挑战。技术推广难度大,像数字农业、精准灌溉等高端农业技术,需要农民具备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才能掌握。但目前大部分农民文化水平有限,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不足,导致技术推广进展缓慢。
资金短缺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农业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购买先进的农业设备、建设现代化的种植养殖设施等。小农户本身资金有限,难以承担这些费用,又很难获得足够的金融支持。
此外,竞争加剧也给农民带来了压力。随着农业转型升级,跨国资本和大型农企纷纷涌入农业领域,它们具有更强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可能会挤压传统农户的生存空间,使农民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
三、个人看法
中美关税大战是一场没有赢家的博弈。从经济角度看,双方农民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美国农民面临农产品滞销、收入锐减的困境,我国农民也在供应链调整、市场波动中承受着压力。
这充分说明,贸易保护主义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反而会破坏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稳定。
贸易合作才是共赢之道。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在农产品贸易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通过合作,双方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消费者享受到更丰富、更实惠的农产品。
对于我国农业发展,我充满期望。希望国家能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也应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提升自身素质和竞争力。相信在各方努力下,我国农业定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稳健前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我国农民的应对准备1.关注政策动态
关注国家农业政策对农民至关重要。政策往往反映了国家对农业发展的导向和支持方向,能为农民提供明确的指引。
国家可能会出台针对某些农产品的补贴政策、种植养殖的鼓励措施等。农民应及时了解这些政策信息,根据政策调整种植和养殖结构。
比如,如果政策鼓励种植大豆,农民可以适当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若对某种养殖有扶持,也可考虑涉足相关领域,这样能更好地享受政策红利,降低生产风险。
2.调整种植养殖结构
农民可尝试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来降低市场风险。
一方面,种植高附加值作物,像一些特色水果、有机蔬菜等,这些作物市场需求大、价格高,能带来更高的收益。
另一方面,发展特色养殖,例如养殖一些珍稀禽类、特色水产等。特色养殖产品在市场上往往具有独特的竞争力,能避免与传统农产品的过度竞争。
通过合理调整结构,农民能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提高收入稳定性。
3.加强合作与学习
农民可以通过加强合作与学习来提升自身能力。加入合作社是个不错的选择,合作社能整合资源,统一采购生产资料、销售农产品,降低成本、提高议价能力。
同时,农民要积极学习新技术,如先进的种植养殖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等。新技术能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农产品质量。通过学习和合作,农民能增强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4.拓展销售渠道
拓展销售渠道能帮助农民更好地销售农产品。利用电商平台是当下热门的方式,农民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将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减少中间环节,提高利润。
还可以对接大型收购商,与超市、食品加工企业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保障农产品的稳定销售。
此外,参加农产品展销会、与社区团购合作等也是有效的途径。多渠道销售能降低因市场波动带来的销售风险,确保农产品有稳定的销路。
对此,大家怎么看呢?欢迎留言交流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