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父亲都是数学大家,他们是清华园一起爬树的玩伴
杨振宁深情凝望鲁迅头像
杨振宁一边给翁帆介绍鲁迅头像,一边回忆起保持70年友谊的儿时玩伴熊秉明,这个独具风格的鲁迅头像正是熊秉明的杰作。
鲁迅身上有很多符号,“民族魂”“文学巨匠”“民主战士”“文化旗手”“斗士”“革命导师”“孺子牛”等等。鲁迅还有一个身份鲜为人知,“我国现代美术运动的先驱”“中国现代木刻之父”。
鲁迅喜爱版画,一生辛勤搜集几千个中外版画作品,在美术理论和其他艺术门类方面都有深刻的研究,雕塑艺术也不例外。
鲁迅在最后病重期间,还为这本书作序
鲁迅最后留给世人的照片是1936年10月8日,他带着瘦削的身体到上海八仙桥青年会参观第二回全国木刻流动展览会。11天后,一代文豪就去世了。
1936年10月8日,鲁迅和青年木刻家交谈
1936年10月8日,鲁迅大笑的照片很少,可见,他当时非常兴奋
1936年10月8日,鲁迅和青年木刻家交谈
和这些青年木刻家一样,杨振宁和熊秉明是受他影响的更年轻的一代人。那时的知识分子,不论文理生都对艺术有很高的追求。
其实,杨振宁和两任妻子的婚姻中,艺术也是他们交流的纽带。杨振宁、杜致礼和翁帆都喜欢艺术,艺术把他们的心连在一起,使他们跨越了年龄障碍和世俗的眼光,有了更多精神层面的交流。
熊秉明的父亲是留法数学家熊庆来(1893~1969),杨振宁的父亲是留美数学家杨武之(1896~1973)。
左起:熊庆来、熊庆来夫人姜菊缘、杨武之、杨武之夫人罗孟华,他们的妻子都是旧式妇女,典型的贤妻良母
1926年,清华大学成立,叶企孙请熊庆来担任新成立的数学系的教授和系主任。他和郑桐荪(后成为陈省身的岳父)两人承担高等数学的课程,以后又聘请孙光远和杨武之(杨振宁的父亲)两教授。
杨武之到清华大学任教授后,7岁的杨振宁认识了5岁的熊秉明,从此,他们开始了长达70年的交往。
1931年前后于清华园留影。左起:郑士京(后改名郑师拙)、杨振宁、吴人美(后改名吴人勉)、熊秉明
熊庆来和杨武之一生都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研究数学,二是教书育人,三是教育子女。
作为数学家,熊庆来主要从事函数论方面的研究,定义了“无穷级函数”,国际上称为“熊氏定理”。杨武之主要的学术贡献是数论研究,被称为中国代数学和数论的先驱。
他们培养了不少诸如华罗庚、陈省身这样的数学家,是中国现代数学的领头人。
华罗庚在清华期间
作为父亲,他们培养的儿子同样是华人的骄傲。
据杨振宁回忆:清华园的每一棵树,他们都爬过。他们还合作做过一部“电影”。杨振宁在家里用一个饼干盒,里面放一个灯泡,再加上一个透镜做成个幻灯机。熊秉明很会画画,他负责画连续的图,拉动这些连续的图画,好像放电影一样。杨振宁还给他们的电影取了一个名字叫做《身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剧情是讲日本飞机轰炸,家破人亡的故事。
2002年7月,摄于巴黎郊外梵高墓地。左起:熊秉明、杨振宁、熊秉明妻子陆丙安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
1938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南迁昆明,成立西南联大。杨振宁和熊秉明又成为西南联大的同学,杨振宁考进物理系,熊秉明考进哲学系。
1947年,熊秉明赴法国公费留学,他留居法国50多年,主攻美学,后弃哲从艺,学习雕塑,成为中国现代集雕塑、诗歌、书法、绘画于一身的著名艺术家,也是独具个性的艺术思想家和美学家。
1944年,杨振宁考上了庚款留美,1945年8月赴美留学,他留居美国50多年,1957年获得诺贝尔奖。他们在异国他乡熠熠发光,但始终没有断绝联系。
2002年7月,杨振宁和熊秉明在巴黎郊外熊秉明家中
他们的父辈、儿时的伙伴和回忆、对国际国内问题的看法,永远是他们谈不够的话题。
杨振宁在一次演讲时,提到母亲,忍不住掩面而泣,熊秉明就坐在现场
熊秉明的雕塑作品《跪牛》
熊秉明有一个著名的雕塑作品《跪牛》,经杨振宁介绍,被雕塑家吴为山放大后,安放在南京大学,作为南京大学百年华诞的献礼。因为熊秉明出生于此,父亲熊庆来创建数学系于此。
杨振宁看到这个《跪牛》时,牛在最艰难状态下欲奋起的那一刹那,让人为之一动。杨振宁说:这就是鲁迅笔下的“俯首甘为孺子牛”中的“孺子牛”。
熊秉明自题:这是中华民族的牛!
他们的父亲和鲁迅一样,生活在旧中国最混乱黑暗的时代,而他们又生活在中西方巨变时期,心中有很多话要说,作品就成了他们沟通的桥梁。
经吴为山放大后的《跪牛》
熊秉明还有两幅匠心作品,是他的父亲和母亲。
熊庆来(1893—1969)雕塑
熊秉明着手塑造父亲的雕塑是1953年4月,当时,父亲尚在巴黎。完成时是1992年4月,先后用了39年。
因为1957年,父亲熊庆来从法国回到北京,他们父子此生再也没有相见。1969年,父亲在北京病世。
35年来,熊秉明只能凭对父亲的记忆和了解,断断续续地去打磨。
熊秉明《母亲》雕像
熊秉明的母亲姜菊缘和杨振宁的母亲罗孟华一样,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两位数学家始终“糟糠之妻不下堂”,对夫人亲敬有加。
姜菊缘和罗孟华一生都奉献给了丈夫和孩子,姜菊缘有四子一女,罗孟华也有四子一女,儿女都有各自成功的事业。她们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她们是家庭的精神支柱,丈夫和孩子的成功,她们是最大的功臣。
人们常说:父亲决定孩子飞多高,母亲决定孩子走多远!姜菊缘和罗孟华,这两位平凡而伟大的母亲把这句话具象化了。
熊秉明的《母亲》像花了16年,杨振宁说:这是全天下的母亲!
他们在国外居住50多年,和母亲见面的时间很少,对母亲总会有愧疚之情。
1987年新年,杨振宁和母亲摄于香港,就是这张照片让他掩面而泣
1992年6月9日,南开大学为庆祝杨振宁70岁生日,举办了一个学术讨论会。在会上,杨振宁做了一个演讲,用了他推着母亲这张照片做幻灯片。
当他介绍到这张幻灯片时,说道:“这是母亲和我最后一次过春节……”忽然悲从中来,哽咽着说不出话,泣不成声。
杨振宁掩面而泣
熊秉明当时在场,触景生情,眼睛也湿润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熊秉明为此动情地写了一篇文章《杨振宁和他的母亲》,描写了当时的情景,非常感人。
可惜,2002年,熊秉明溘然长逝。此时此刻,杨老凝望着鲁迅头像,70年的回忆涌上心头。
鲁迅的深沉、倔强和呐喊都被他锤打出来了,他们70年的友谊也留在了这里,将成为永恒的珍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