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升级的关税对抗在表象上制造出两国贸易往来即将“硬着陆”的危机态势。
然而就在今天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却突然表示希望与中国重启谈判。
究竟是美国的让步还是另有玄机?
关税战背后的货币战
在美国宣布对中国商品征收125%关税的同时,特朗普也宣布对其他近70个贸易伙伴暂停关税90天。
这一“区别对待”策略,想要孤立中国,迫使中国妥协,然而事实不能如他所愿。
这场精准到分钟的“关税对轰”背后,体现的是中国的战略沉着。当美国市场因高关税消息而震荡时,中国A股市场却表现平稳,上证指数当日收涨0.12%,深证成指上涨0.32%,仿佛风平浪静,这种稳定源于中国央行的一系列应对措施。
欧洲方面对美国的关税政策同样表示强烈不满,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塞费奇维奇明确表示:“美国关税是有害的,没有正当理由的”,并强调欧盟“致力于有意义的谈判,但也准备好保护自己的利益”。
实际上中国早在之前已经积累了经验,并且随时能做出应对措施,就如比在制裁美国某些公司时,其中国供应链伙伴早已启动换供应商,这种未雨绸缪的产业布局,折射出中方在经济博弈中既精准打击又留有后手的深谋远虑。
中国正以惊人的速度重构全球贸易版图,在开拓新兴市场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实施“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多元化战略,中国企业成功在东盟、非洲、拉美等地区培育出多个新的增长极,使对外贸易格局呈现出“百花齐放”
同时当特朗普政府仍在以关税相威胁时,中国企业家们已经开始用人民币与新兴市场国家开展结算。
这么做节省的汇兑成本足以支撑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强化了全球供应链中的竞争力。这种灵活的市场转向能力,成为中国在这场贸易战中的关键优势之一。
数字人民币
而在这场经济博弈中,中国最强有力的底牌之一,便是人民币国际化的稳步推进。中国央行数字货币实现重大突破,其跨境支付平台成功对接东盟及中东16国金融基础设施。
这或将重塑国际结算格局:全球近四成贸易额有望摆脱对SWIFT系统的依赖,标志着美元霸权体系首次面临实质性挑战,数字货币的“丝绸之路”正在改写全球金融版图。
2025年3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这一全球金融体系的关键性变革。区块链赋能的数字人民币正在颠覆传统跨境支付模式,实现近乎实时的资金流转。原本需要数日的国际结算流程如今仅需眨眼之间即可完成。
而且这项技术革命将相关金融交易费用从原来的高额支出锐减至近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水平,创造了支付效率与成本控制的完美结合。
区块链驱动的智能合约正在重塑国际贸易结算方式,以海运贸易为例,系统可基于物联网数据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支付:
船舶通过预设地理坐标(如马六甲海峡)时触发首笔款项划转,待货物清关检验达标后,剩余资金将自动完成清算。
这种“条件触发+自动执行”的新模式,彻底改变了传统贸易中人工审核、分批付款的低效流程。
作为中国国际支付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自2015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人民币国际化的关键基础设施。
截至2024年5月,CIPS已拥有超过1530个直接和间接参与者,包括遍布全球主要城市和地区的银行和金融机构。
这种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非一日之功,中国在2015年启动CIPS的第一阶段后,不断优化其运作机制,采用国际通用的ISO20022报文代码,最大限度减少延迟人民币支付的技术错误。
技术标准化为人民币跨境使用扫除了障碍,为全球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了更便捷的人民币使用环境,也让数字人民币的国际推广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在中国-印度尼西亚“两国两园”倡议中,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在8秒内完成清算——这一过程比传统银行方法效率高100倍,这些效率已经吸引了23个中央银行加入中国数字货币桥试验。
中国正在努力培育人民币的跨境使用,并建立可作为SWIFT和西方清算所替代品的人民币银行间支付系统。虽然目前这些替代方案仍有一定限制,但在西方制裁的刺激下,情况可能会加速变化。
金融战中的“降维打击”
当美国选择以关税大棒来恫吓全球时,中国却选择了一条建设性的路径:构建新型金融基础设施,推动货币国际化,为全球贸易提供替代性选择。
中国已经尝试过一次将人民币变成国际货币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现在中国再次尝试,而这一次情况可能真的不同,中国正依靠其技术实力重新挑战美元霸权。
中国正在押注必要金融基础设施的发展、世界领先的移动支付系统以及成功推出数字人民币版本,将使人民币在中国境外更容易使用和推广。
一方面,通过“一带一路”倡议,鼓励参与国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人民币离岸中心,为国际企业提供便捷的人民币融资和结算服务。
截至2023年11月,中国已在全球建立了广泛的人民币清算银行和CIPS直接参与者网络。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市场的不断开放。
中国货币国际化进程在2023年迎来历史性突破:一方面,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率首次跃居首位,超过了美元;
另一方面,中法之间完成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首单LNG人民币结算贸易,标志着人民币在国际能源贸易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
尽管人民币在贸易信贷中的份额仅为4.5%,但该数字自俄罗斯入侵开始以来已增长了一倍多。在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人民币作为金融避风港的价值正日益凸显。
区块链技术、互联网和数字货币轨道等数字系统和技术,正在颠覆现有的权力动态,迫使我们质疑长期根深蒂固的系统的持续效用和可行性。
总结
随着全球贸易格局的不断调整,中国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韧性,正在构建一个更加开放、高效的国际贸易和金融网络。
这场关税战可能成为历史的转折点,促使国际经济秩序加速向多元化方向演进,而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也将在这一背景下实现质的飞跃。
未来已来,变革正在发生。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和金融创新能力,将成为塑造未来全球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