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编者按今天,是我们讲述“国研故事”,与读者一起分享有智慧、有价值的智库声音的第三期。这一期我们关注的是当前非常热门的话题——人工智能,与之相关的是横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多个部门、前后有近二十位研究人员参与、历时近一年完成的课题,请您和我们一起走近课题背后的智库人、智库事。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一鸣
在2023年的初春,人工智能热潮涌动,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话题,研究机构纷纷发布报告,各种观点令人应接不暇,多数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上的进展已经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一个横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多个研究部门的课题“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趋势和影响”(下称“课题”)在那个春末启动了,由国研中心二十余位研究人员组成的课题组,希望通过系统梳理一系列问题,试图探寻人工智能背后的规律,从不确定性中寻找到确定性。
2024年的春天,历时约一年撰写的报告形成最终版,部分刊发在《中国发展报告2024》上。课题组广泛梳理资料,实地走访企业和机构,进行上百次各种反复讨论,奔着问题去,以“唯实求真”的精神描绘人工智能的未来——即将被科技改变的世界,以及中国扮演的角色。
为什么做:热潮涌动下的冷思考
2022年年末—2023年年初,ChatGPT的问世掀起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热潮,科技创新的“奇点”越来越近,当时舆论普遍认为,中国在人工智能的发展上落后了。
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还会继续扩大吗?这些问题需要答案。
2023年年初,横跨国研中心多个部门的课题启动了,它由创新发展研究部牵头,产业经济研究部、信息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参与。
这是一场不断刷新研究人员认知的攻坚战。
人工智能不仅是当前大国竞争的主战场,也事关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技术门槛非常高,需要研究人员有很强的专业能力,才有可能准确判断新技术对未来的影响。
国研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部长马名杰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研中心的研究人员要围绕事关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长期性(四性)问题展开研究,人工智能的研究与“四性”结合度非常高。
为了突破认知边界,课题组首先将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大量数据和信息汇集在一起,从定量和定性的不同角度整合资料,内容覆盖国内外的技术研究能力、人才竞争力、领军企业差距、初创企业生态等方面。
“我们从阅读数十本专著,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开始,再与业内专家反复沟通。”课题组成员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几周内,他们几乎每天都在一对一访谈业内权威专家,以求快速了解人工智能背后的逻辑。
观点蜂拥而至,课题组需要有热潮下的冷思考能力。
“几乎每天都是高强度的思想碰撞,需要不断突破研究能力的边界。”课题组的年轻人说,他们需要具备快速学习的能力,迅速找到横跨产业界、社会学界、科学界的主流权威观点,不断拓展研究深度。
完成第一轮访谈后,研究人员开始走访企业,他们从创新、技术和产业的角度,深度访谈一线实践者,努力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开会的时候大家经常因为不同的观点争论得面红耳赤。”课题组的年轻人说,对于一些研究人员自己能看懂的问题,在会议的讨论过程中能形成逻辑自洽,还有一些技术领域中存在较多矛盾点的部分,就要咨询相关领域里的技术专家,弄明白技术背后的逻辑。
马名杰认为,专题讨论会议可以突破研究人员个体的认知局限,在讨论中发现问题,探寻本质和规律,达成共识。“讨论的过程像盲人摸象,发挥研究人员的各自所长,就会接近于拼出一头完整的大象。”
历时近一年,人工智能课题组的年轻人逐渐跨过专业门槛,从门外汉向领域专家成长。
怎么做:奔着问题去做研究
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人工智能,课题组开始剥洋葱式的研究之路,逐个理清问题,寻找确定性。
“报告高度关注的人工智能垄断性问题,是贯穿在整个报告中的基础性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过多次深入的研讨。类似的基础性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如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如何综合技术与经济和社会的关系等,最终要让研究报告中的观点都是建立在对众多基础性问题的准确认知上。”马名杰说,只有准确判断前因后果,从本质上认清问题,才能提出可操作执行的建议。
“奔着问题去,不预设结论”,是人工智能课题的突出特点,“唯实求真”是课题组的根本遵循。
以中国要不要做大模型为例,为了能形成共识,短短一周内课题组几乎每天都在开会讨论,反复分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最终结论还是要发展大模型。
“创新的不确定性很大,一旦路径选择错误,就会面临系统性风险。”课题组成员告诉记者,课题组不仅要想方设法讲清楚技术逻辑,还要理清技术发展的重大趋势和重大影响,需要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寻找确定性。
类似的讨论贯穿于人工智能研究的全过程,研究人员不只访谈权威专家、业内知名企业家,也会走访一些初创型公司,尽量掌握最全面的情况。此外,大量采取专题讨论的方式,对每一个重大的问题召开专题研讨会。
两种调研方式结合,拓展了调研半径,提高了研究效率。
“为了能够掌握尽量多的信息,我们还大量使用线上交流方式。”马名杰说,人工智能的发展一日千里,线上交流能提高调研效率,特别是在有突发热点问题时能及时沟通,获取关键信息,立即把握住难点问题。
一次又一次地反复讨论修改,形成了最终版的研究报告,成稿和初稿相比,迭代不下十几次。
“创新发展研究部的研究涉及长期性的技术发展趋势,对深度要求很高,不能只解决眼前和表面上的问题,研究人员要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解决技术性和战略性问题的能力。”马名杰说,只有想方设法弄清楚人工智能的技术逻辑、历史逻辑、技术经济逻辑,才能准确判断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的政策建议才可操作。
区别于学术界的研究,智库的研究不是单纯的求新求异,而是要能解决实际问题,对课题组而言,这是一条漫长的探寻诸多问题背后原因的“为什么”之旅,更是一条寻找到可落地实施政策建议的务实之旅。
超越:透过现象看本质
乱花渐欲迷人眼,为了能给出可操作的建议,课题组将探寻本质规律放在重中之重。
马名杰坦言,准确判断技术发展趋势,可以线性预测,可以在掌握周期性的运行规律前提下,通过分析过去的轨迹,推测未来的发展方向。同时,还要思考未来的潜在需求,充分考虑需求将如何引领技术变化,突出前瞻性。
课题组除了涉猎大量的技术史、科技史、创新规律等内容外,还要梳理历史的规律和变化,再对比调研中发现的一些经济社会现象,寻找到适应性强的规律,将技术与经济和社会发展融合起来,让对策建议更具操作性。
马名杰说,做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要非常谨慎地对待报告中的每一个建议,结论要方向正确,建议可行。“做研究要有深度,研究中的判断要经得住历史和实践考验。”
为了能够得出可靠的结论,课题组设置多种情境,分别从高预期、中预期、低预期和没有预期来判断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趋势,但不管在哪种情景下,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都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人工智能的研究区分不同场景,尤其是对于高度不确定的事情,要尽可能判断哪些是大概率事件,哪些是小概率事件,小概率事件中哪些有可能对未来产生重大影响。”马名杰说,发展人工智能必须考虑到对安全的影响。
对于参与课题的年轻人来说,他们在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中,找到了对新的科技前沿技术的研究工具,建立起涉足新领域的信心,他们对新科技前沿重大问题的认知形成了自己的分析框架,能够从经济、社会、政治、安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研究。
“未来还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我们要了解技术的逻辑、可能的方向,还要有对产业的清醒认知,能够看到发展过程中的新变量,实时跟踪新进展。”马名杰表示,技术最终要与产业相结合,人工智能课题就是要搭建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之间的桥梁,还要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2025年年初,中国的DeepSeek引起世界关注,其技术路线另辟蹊径,从此人工智能步入不完全依靠算力支持的时代。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获悉,创新发展研究部已经启动新一轮关于人工智能的研究。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总 监 制丨王 辉车海刚
监 制丨陈 波 王 彧 杨玉洋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曹 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