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南京条约》:大清的沉重打击
1842年清朝和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这个条约让大清的颜面扫地,失去了领土、赔了银子,还丧失了主权。道光皇帝彼时极为崩溃,于批示中写道:“何以受此逼迫,愤恨实难言表。”虽然心里无比愤怒,但条约都签了,这场战争也总算是结束了。
南京条约签约现场
二、《虎门条约》: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1.条约签订过程
战争虽然是结束了,但对于大清国的敲打才刚刚开始,英方代表璞鼎查表示还有一些细节和善后事宜需要回到广州继续商量。大清官员耆英在虎门又和英国人签署了《五口通商附沾善后条约》,也就是《虎门条约》。
虎门条约
2.条约危害
这个条约的危害性几乎与《南京条约》不相上下,清朝不仅失去了关税的自主权,英国还得到了领事裁判权,换句话说,就是英国人在中国犯法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得由他们自己审理。此外,英国还获得了单方面的最惠国待遇,他们可以优先享有所有的好处,甚至还可以让军舰随意进出通商口岸。相比之下,《南京条约》允许开放五口通商虽是威胁,同时也是机遇。而《虎门条约》却赤裸裸的架空了清朝未来的财权和法权,给后来的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三、列强跟风签约:清朝的接连受损
1.《中美望厦条约》
趁着英国刚逼迫完清朝,美国人也不甘落后,开始趁机薅羊毛。道光皇帝考虑到两点:第一,不想再激化冲突,第二,想要对洋人给予“平等待遇”。于是,他就同意两广总督耆英与美国专使顾盛在澳门附近望厦村签订《中美望厦条约》。这一次,美国不仅获得了和英国一样的所有好处,还在条约中约定12年后可以重新商讨修约,理由是现在的条款未来可能不适用。乍一看,这条款似乎没啥问题,但这个看似无害的修约条款却为后来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埋下了隐患。
普济禅院内《望厦条约》的签订地点
2.中法《黄埔条约》
美国人获得了好处,法国人眼红了,也要求跟清朝签订条约。大清又和法国签署了《黄埔条约》。法国不仅拿到了之前的好处,还获得了在通商口岸传教的权利,这一条给后来的中国带来了无尽的动荡。太平天国的洪秀全深受基督教影响,发动了太平天国运动,几乎颠覆了清朝。此外,在清末时因传教引发的“教案”层出不穷,每次教案发生,外国列强便以“保护教民”为名派军舰干涉,民间怨气四起,最终演变为义和团事件,义和团事件更是引来了八国联军的入侵,造成了庚子国难。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是《黄埔条约》埋下的祸根。
中法签约代表
四、战后清朝的态度:毫无反思
1.面子与里子
战争结束了,条约也签了,但大清的面子丢得一干二净。幸好的是,英国还没直接划地盘,给大清保留了一点里子。为了安抚民众,道光皇帝对这件事情处理得极为低调,几乎讳莫如深,老百姓更是对事情一无所知,很多士绅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那时信息传播缓慢,除了东南沿海被打过的地方,整个大清上下还以为一切都风平浪静。
2.责任推诿
尽管英国人给了大清一个深刻的教训,但清朝的官员们却表现得如同无事发生。道光皇帝并没有从中反思,而是将所有责任推给了下属,祭出了奕山、奕经、牛鉴等人作为替罪羊。他还认为,战争失利是因为这些奴才不真心办事,天朝的国运不济则是因为缺乏贤臣良将。这种想法实际上是将问题归因于制度和环境,而非自身的无能和策略失误。
3.海防工事
战后,道光皇帝还命令各省重新修筑海防工事,但新修的工事和之前几乎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朝廷都没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4.战后将领
这场战争中的大将们除了林则徐战后有些作为,把翻译来的《四洲志》交给了魏源,其他人几乎都碌碌无为。魏源根据林则徐提供的资料,编写了著名的《海国图志》,书中提出了一个关键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也就是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抵抗外国。这句话后来成为洋务运动的座右铭。
五、鸦片战争后的清朝:依然故我
令人悲哀的是,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人通过真正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而大清没有一点反思与检讨,而是依然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没有意识到时代已经抛弃了他们。大清依旧认为自己是那个天下共主的天朝上国,对于未来的灾难浑然不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