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经病证传变顺序:
六经传变的顺序历代争论非常大,到底疾病会不会传变,传变的顺序又是如何?是不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首先,本文不会给出太多似是而非的观点,应该肯定的是,疾病是会传变的,按照六经来划分疾病传变是非常合适的,至今还不能建立起来更好的疾病传变模型,至于现代医学对疾病的传变研究,还处于摸大象阶段,不可同日而语之。
其次,疾病的传变是有一定的普遍规律的,也就是有定势的,同时个别案例会存在跳跃性(相对于定势传变顺序而言)。现在我们就要弄清楚什么样的传变规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其反序如下: 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
这个传变顺序是基于《黄帝内经》《伤寒论》的理解整理出来的。这里我们要给出另外一种传递模式,基于五运六气,传变规律如下:一年主气传递:厥阴风木→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阳明燥金→太阳寒水,其实就是: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对比上面两种传递规律,一个是地球的主气: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为地为主,一个是地球的客气:厥阴→少阴→太阴→少阳→阳明→太阳;为天为客,主气和客气的排序,就是少阳和太阴,交换了次序。
三阴三阳六经配十二经络把三阴三阳按照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和十二经络配对如下:一阳:少阳(手少阳三焦,足少阳胆经);二阳:阳明(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经);三阳:太阳(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经);一阴:厥阴(手厥阴心包,足厥阴肝经);二阴:少阴(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三阴:太阴(手太阴肺经,足太阴脾经)。其中:少阳、少阴,为枢;太阳、太阴,为开;阳明、厥阴为阖(闭)。
重新解构三阴三阳次序图解,我们可以按照子午流注中一天十二时辰对应十二经络作图如下,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次序,我们重构下图:
按照阳顺(顺时针)阴逆(逆时针)的原理,依然可以得出一阴二阴三阴,一阳二阳三阳的排序,如下图:
我们消化了三阴三阳的传递原理和次序之后,回到张仲景《伤寒论》理论体系中,以太阳经病为起点,来看待疾病的传变问题。
第一层传变关系:1、太阳病可以传少阳,也可以传阳明,同属阳经;2、太阳病,可以传少阴,互为表里。
第二层传变关系:1、太阳病传变厥阴。(1)太阳病传变到少阳,再传变到厥阴病;(2)太阳病传变到少阴,再传变到厥阴病。2、太阳病传变太阴。(1)太阳病传变到阳阳,再传变到太阴病;(2)太阳病传变到少阴,再传变到太阴病。也不排除有其他的传变方式,这些传变模型都是为了描述疾病传变的普遍性规律寻找依据,建立数理关系。
二、六经病证传变类型
第一种是循经传。比如,太阳经的邪气传经,会传给阳明或少阳。究竟是传阳明还是传少阳,还不能下结论。有人按照太阳、阳明、少阳的顺序,认为太阳传阳明,阳明传少阳。不能这样理解循经传,太教条,这不叫辨证论治,而且邪气入阳明后不会再传。在太阳病篇,太阳病既有传阳明的,也有传少阳的,有多种可能。
临床上看,阳明病一般是不会再发生传变的。不管这个阳明病是从太阳传来的,还是从少阳传来的,只要传到阳明了,属于阳明病了,那么一般就不会再往其他的病传变了。一般是这样。所以,“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这句话,还是有道理的,比较符合临床实际。但是,阳明病真的就不会再发生传变了吗?
其实不是,只是一般情况下不会再传变了,但它有时候也会传变。比如阳明病到了后期,阳气阴精都已消耗殆尽,阴尽阳脱,就属于太阴病,属于四逆加人参汤证了。所以,阳明病后期是有可能传变为太阴病的。当然,到了这个时候,人就已经濒危,命悬一线了。
所以,如果患者已经确定传入阳明病了,那么我们就不用着急了。因为他不会再复杂化了。前期可以用白虎汤系列来解决,后期可以用承气汤系列来解决。都可以解决。所以有说法,叫做阳明无死症。话虽这么说,但是阳明病往往病势比较严峻,是不能掉以轻心的。
循经传多是由于正气不足,缺少抗邪的力量,哪一经抗邪的力量弱,就容易受到邪气侵袭。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如“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太阳传阳明是由于足阳明胃经的津液不足,而太阳传少阳往往是由于气血亏虚,如“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
第二种是邪气在表里两经之间相传,也叫表里传。阳经直接传到阴经,阴经直接传到阳经,即太阳与少阴直接互传,阳明与太阴直接互传,少阳与厥阴直接互传。例如,太阳和少阴是表里关系,如果少阴的阳气不足,就会出现太阳的邪气传到少阴。
第三种是不按照三阳三阴的顺序,而是越过一经或多经相传,叫越经传。
第四种是一得病就出现三阴经的证候,这种传经形式叫直中。直就是直接,中就是伤中,病邪直接侵袭五脏。直中的原因大多是气血虚衰,受到较重邪气的侵袭,邪气直入脏腑。
直中多见于老年人,经常可以见到老年人刚一感冒就出现脉沉、昏沉欲睡、手指尖发冷等少阴寒证,需要尽快用附子剂,而不能发汗,否则就会把肾气给拔了,损伤肾气,出现亡阴或亡阳的情况,这是很危险的情况。这里一定要注意,高龄老人一定不要上来就发汗,要了解清楚平时身体状况,否则存在危险。医者杀人不用刀,当慎之又慎!
此外还有合病和并病,合病和并病都不是一经的病,而是两经或两经以上的病。合病和并病只限于三阳经的范围,因此实热证居多。
在三阳经发病的时候,不是一经一经的传经形式,而是同时出现两经或三经的证候,没有先后次第之分,称为合病。合病既有二阳合病,如太阳阳明合病、太阳少阳合病,也有三阳合病。如有太阳病的头项强痛,也有少阳病的胸胁苦满,或者还有阳明病的口渴喜饮。合病是原发得,其成因往往是邪气较盛而正气不衰。如果正气已衰,可能就出现阴证了。
一经之病未愈,另一经之病又起,在发病上有先后顺序,但又像是传经之邪传而不尽的样子,称为并病。例如,太阳表证没完全解除,又同时出现胸胁苦满、心烦喜呕等少阳证,太阳病在前,少阳病在后,是太阳少阳并病。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如何治疗?首先去寒。寒,身体之敌,正气之虚,邪气必然盘踞阴成形,(阳化气,阴成形)表现为肿瘤,癌变,膨胀,疼痛(正气冲击寒气)。发烧要挂水,现在一听挂水就想笑,三阳病虽然又快又猛,但是其实并不重,毕竟寒气在身体的外层,没有在内层三阴。
挂水其实就是盐水加抗生素,消炎的目的就是把寒气从身体的外层逼到身体的内层,好了以后必然表现出,咳嗽,乏力,食欲减退,睡眠变差的三阴症状,三阴症状虽然体察不出来,但却是非常严重的,所谓家贼难防,人的身体本来对外层的东西感觉比较敏锐,但是对内脏的感觉就弱了,这也是大自然的规律。
挂水的结果往往让内层有了寒气,其实是加重了病情,白血病,糖尿病,高血压其实都是感冒发烧吃西药,挂水的结果。长此以往,身体根本就不会发烧,不会御敌了,因为自身的内脏器官全是寒气,怎么能抵抗外来的寒气呢?具体怎么用中医来解释这些情况呢?中医给出治疗慢性病的纲要,学人自当亲身实践,则还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指日可待!
万病不离一个寒字,慢性病的人,一般都是内寒外热。这表现在容易上火,特别是牙齿会痛,口红,头发白黄,口臭,脚气,冬天怕冷,夏天怕热,四肢无力,特别握拳没有放射的力量感,给人的感觉就是萎靡不振,这就是中医上所谓的阳虚,整个人没有活力,气短声低。
而目前,人们都是看到了外热的情况,认为要降火清热,其实仅仅看到了外热的表面现象。其实外热是因为内脏的寒气太重,把热的元气逼到外面,元气本来深藏在肾中,元气越充足的人,越收藏的很深,很牢固。不充足,自然被寒气逼,放散到身体的外层。即所谓元阳外越。
寒气就是邪气,可能是外邪盘踞在身体的正气虚弱之处,也可能是西药,比如点滴把寒邪之气从身体的外层太阳压到太阴肺脾,导致咳嗽,食欲不振,进一步压到肾经,导致失眠,尿毒症,再压,就会到骨髓,奇经八脉,比如白血病就是如此得的,到达于此,已经病入膏肓,非重灸不可排除深层寒气,寒气如同敌人入侵,到达肾脏,基本上身体国土沦陷,正气不能对敌,只能往外跑,表现为身体外层的热,此热乃易位的正气,如果再清热,最后的一点正气无存,身体如同鬼体,阴寒如同冰窟,将不日而亡。
如何治疗?首先去寒。寒去元气自回,元气被比喻为龙,龙要回巢是身体自然的现象,去寒当用热:四逆汤去肾寒,附子理中汤去脾之寒,小青龙汤去肺寒,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去肝脏之寒,桂枝干姜汤,白通汤,去心肾之寒,这些寒气被热化变成水,好像冰化为水一样。
如何去水?刚开始用十枣汤,这个药比较狠,叫做决堤行水,还有温柔一点的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小青龙汤都是温阳化水配合,一边温阳,一边行水,一般都是后期要做的事情。
寒气一方面化成水,一方面夺路而逃,逃跑的路线是从内到外,从肾到脾到肺到胃再到最外太阳。逃到脾用附子理中,逃到肺,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逃到阳明胃用葛根汤,逃到太阳,用麻黄汤,桂枝汤。越往外,身体的感觉越明显,也最难受,这个是身体自然的机理。但是吃药的时间反而成反比,去肾寒至少3个月,脾也要1个月,后面就快了,太阳只要几副药就够了。
寒邪出逃大致路线:厥阴-少阴-太阴 -少阳-阳明-太阳
寒在厥阴,上热下寒,精气血虚,恶梦连连,治也缓之,去寒补血,乌梅丸,当归四逆所属,治后寒退至太少二阴。寒在少阴,睡眠质量不好,想睡睡不着,起来仍疲惫,元气外散,阴盛格阳,外强中干,治凭脉象,四逆汤,白通汤,回阳饮。治后寒退太阴。
寒在太阴,运化不力,肥胖,腹泻(因为阳明大肠有寒气,而阳明太阴相表里,葛根汤所主),咳吐清痰(手太阴肺有寒,小青龙汤之所主),太阴统用附子理中,兼少阳症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水邪湿邪,上面用苓桂术甘汤,下面用真武汤(少阴太阴合症),可见太阴症变化多端,土火,土水,土金,土木合症随意治之。治后,寒邪基本从少阳阳明撤退。
寒在少阳,初用柴胡桂枝干姜汤,降少阳火兼治太阴,纯热象不多,治后寒出阳明太阳。寒在阳明,阳明多气多血,寒邪在此化为热邪,但是阳明太阴表里,通常不会太热,多是寒热交替,表现为大便前硬后软,严重的经年腹泻,葛根汤之所主,几付就可,实在爽,阳明太阳合病,多肌肉酸痛,高热,葛根麻黄汤主之,一副就行,阳明寒不容易退,因为阳明为土,土不容易变迁,阳明寒退,九五之尊,全身寒邪十去八九,只待太阳关口。
寒在太阳,气化不利,小便不畅,感冒发烧,温度越高,寒邪出的越多,桂枝汤,麻黄汤所属,一付就行,以防亢龙有悔。太阳寒出,痛苦不堪,然而是黎明之黑暗,如果没有此步,说明体内寒邪还没有排出,行百里半九十,打击寒邪必要全歼,不能姑息养奸。
好了,寒气去了,水也化干净了,身体就会有变化了。你会发现,牙龈重新长出来了,口不红了,舌体灵活了,耳朵灵敏了,眼睛亮了,头发黑了,手有力气了,耐力加强了,声音洪亮了,喜欢唱歌了,能喝酒了,不晕车了,获得了速度、力量和耐力。身体机能全面提升。
最后说一下太阳阳明合病必下利。很简单,少阴太阳表里,阳明太阴表里,如果服用四逆理中之类排少阴太阴寒邪者,必然里寒出表,从少阴到太阳则表被闭住,水不能外排,从太阴到阳明,则阳明寒气重,阳明乃大肠,这样,寒气夹水气从大便而出,必然下利,治疗很简单,麻黄附子细辛少阴太阳表里双解或者桂枝加葛根汤几付解太阳阳明,下利必除。此过程有可能有反复,循环,总之随症而治,三阴基础打好,三阳就容易多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