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版权为网易汽车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网易汽车9月4日报道 智能化浪潮风起云涌,中国汽车产业,迎来新能源赛道弯道超车的百年机遇。
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以产销量均超1200万辆、全球市场份额突破70%的成绩领跑全球。与此同时,产业链上游的“芯片卡脖”问题,却始终是悬在中国汽车行业头顶的一把利剑。
时间拉回2020年下半年,一场持续三年之久的汽车“芯片荒”席卷全球,芯片价格暴涨,很多整车企业被迫减产、停产,这给高度依赖芯片进口的中国汽车敲响警钟。
仇雨菁:芯驰科技的创始人、董事长(左);黄清:网易汽车副总编辑(右)
随后,中国本土芯片企业奋起直追,发起一场关乎产业安全的攻坚战,在这股浪潮中,成立于2018年的芯驰科技,便是其中的核心力量之一。
七年过后,芯驰科技交出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系列产品累计出货超过800万片,覆盖100多款主流车型,客户包括90%以上的中国车厂……从初出茅庐到估值百亿的“独角兽”,芯驰科技在中国汽车芯片领域杀出一条血路,但要从“替代者”向“规则制定者”转型,道路却依然漫长。
当下,国产芯片正面临地缘政治、技术壁垒以及主机厂追求高性价比等因素的挑战,国产汽车芯片公司又该如何突出重围,逐鹿全球市场?网易汽车《即兴对话》专访芯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仇雨菁,深挖这位“破局者”的成长密码,并共同探寻国产汽车芯片的破局之路。
在中国半导体行业中,以技术负责人身份创业的女性掌门人凤毛麟角,仇雨菁是其中的佼佼者。
工作中的她,干练飒爽,是一个十足的“行动派”,她本科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1996年赴美留学,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硕士毕业后,在硅谷正式踏入芯片赛道。
之前,她曾有过两次创业经历,但是作为创始人,这是第一次,她称之为是一场“无知者无畏”的旅程,很多困难在创业前无法完全预知,但一旦踏上征程,唯一的答案就是:干,就好了!
芯驰科技成立的2018年,中国汽车产量已占全球1/3,但国产汽车芯片一片荒芜,国内还没有任何一家可以自主设计及量产高性能座舱芯片的企业,本土企业在座舱芯片的市场占有率几乎为零,汽车核心主控芯片全被日本瑞萨、美国飞思卡尔、欧洲英飞凌与恩智浦垄断,这样的背景下,仇雨菁选择跳出舒适圈,开始创业。
在她看来,伴随着中国新能源市场的飞速发展,中国一定会需要自己的汽车芯片,创业之初,芯驰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市场认知度和客户信任问题,汽车行业对安全性、可靠性的极致要求,让车企对新品牌天然警惕,比如直面客户的“灵魂三问”,成了芯驰拓展客户时的常态:
“你的芯片有谁用过?上车了吗?量产有质量问题怎么办?"
转机很快到来,2019年,芯驰科技就拿到满足ASIL D级别的功能安全流程认证,并且很快完成了中国第一颗16nm车规SoC芯片流片,2020年,芯驰科技就与一汽集团达成合作。
仇雨菁回忆道:作为中国最早的汽车企业,一汽始终有着支持国产供应链的决心,也愿意承担培养本土企业的责任,而芯驰能拿出满足对方的产品,双方目标高度契合。一汽成为了芯驰科技走向量产的第一块“敲门砖”,而后来的“缺芯”风暴,则是另一个契机,更为重要的是在漫长的验证周期中,质量安全能得到更好的证明。
芯驰科技经受住了这种考验,一系列产品大规模量产落地,比如:芯驰X9系列座舱芯片能完成各类座舱处理器的需求,从仪表到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再到座舱域控、舱泊一体等等;芯驰E3系列则填补了国内高端车规MCU的市场空白,是国内首个支持激光雷达量产的高性能MCU,国内首个应用于主动悬架的车规控制芯片,已经在理想L系列、零跑C10等爆款车上量产搭载。
奇瑞、长安、广汽、北汽、东风日产、理想等车企陆续加入芯驰的客户名单,截止目前,芯驰科技的全系列产品累计出货量已经超过800万片,逐步打破外资企业的市场垄断,以“黑马之姿”呈现出全面领跑的新态势。
在芯驰的发展历程中,“聚焦”是贯穿始终的关键词,从成立至今,着重将业务锁定在智能座舱芯片与智能车控两大方向。
这份“克制”,源于仇雨菁对汽车电子架构变革的深刻判断,她认为,相当于汽车“大脑”的座舱与车控芯片是通用的核心环节,也是车企最需要稳定供应链的部分,因此,芯驰最早锚定这两大方向。
而汽车芯片行业的特性,决定了“聚焦”必须与“长期主义”相伴而行。
“车企投入一个平台要耗费数亿资金,周期长达3-5年,需要供应商有持续的产品迭代能力,能跟上车型更新节奏”。
一款车规级芯片从设计到上车往往需要3-5年的时间,而芯片寿命更是要满足用户10-15年的使用时间,这就一方面要求汽车芯片供应商必须有着前瞻的产品定义能力,可以做到满足几年后的汽车功能需求,另一方面则要求芯片产品必须满足可靠性、安全行、长效性三大维度。
因此,芯驰科技制定了十分严苛的质量标准,设定了百万片不合格率为零的目标,这需要长期的技术积累和经验沉淀,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无数次测试和验证的结果。
正是这份坚持,让芯驰在两大领域逐渐形成优势——座舱业务作为“基本盘”率先起量,后续推出的MCU车控芯片紧随而上,形成“双轮驱动”的格局。
当下,随着中国车市进入“性价比竞争”新阶段,车企对芯片要求既要性能顶尖,又要成本可控,芯驰的解法是精准定义产品,拒绝豪华堆料,芯驰通过提前与车企深度沟通,明确未来车型的核心需求,从系统角度优化每一个环节,把需要的做到极致。
这种“精准”背后,更得益于芯驰的全栈自研能力与平台化设计理念,以及协同上下游进行生态建设的能力,比如,通过聚焦全场景、平台化设计,可实现90%的软件可以复用,芯片硬件80%可以复用;又如:与多家主机厂成立联合创新中心,深度绑定,与上下游“伙伴”打造生态开放的“技术共同体”,缩短开发周期实现降本增效,等等。
通过开放、共赢的产业生态,实现系统级技术降本,从而持续推动着整个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升级。
2022年,是芯驰发展的关键转折点——这一年,芯驰科技正式进入大规模量产阶段。为了保障技术竞争力,芯驰始终将研发放在首位,芯驰科技80%以上的员工是研发人员,每年将大部分收入投入研发。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芯驰在国内汽车座舱芯片市场(含仪表、中控、域控芯片)等,不仅是本土智能座舱SoC市场份额第一,更是搭载品牌与车型数量最多的本土供应商。
(图源:高工智能汽车)
“以前车企做第一代智能车型时,优先选国外芯片求稳;现在上量后,供应链安全和成本控制成了关键,我们这种‘经过百万片量产验证’的国产芯片,自然成了更优选择。”
面对“车企自研芯片”的行业趋势,仇雨菁并不焦虑,在她看来,芯驰专注的座舱、车控芯片是通用型产品,一款芯片的研发投入可能上亿,需要大规模量产才能摊薄成本,独立芯片企业的价值,在于能为全行业提供标准化、高性价比的产品,实现规模降本。
随着国内车企加速“出海”,芯驰的海外布局也提上日程,同时,还要抓住海外车企在国内寻找国产供应链的机遇,“他们也想跟上中国的智能化节奏,这些供应链未来会同步到他们的全球体系,此外,我们跟着国内车企‘出海’,也是很自然的路径。”
2024年国内整车出口量排名前十的车企中,有超80%与芯驰科技建立了量产合作,如奇瑞、上汽、长安、吉利、长城等。目前,芯驰已经量产出货的出海车型与品牌包括奇瑞捷途X70(参数丨图片)、瑞虎、欧萌达、星途瑶光、艾瑞泽、长安CS75 PLUS、smart精灵#1、smart 精灵#3、极氪X、广汽传祺等。与此同时,芯驰与东风日产、东风本田、上汽大众、一汽大众等合资车企也已实现量产合作,与大众等海外车企、与安波福等全球Tier 1也建立了深度合作。在海外,芯驰在德国和日本陆续设立了办公室,用本地团队支持当地客户。
对于地缘政治风险,芯驰科技要用实力说话,“汽车芯片不是‘点亮就行’,关键是在百万片、几百万片的出货中保持稳定性,这是我们的底气”。
当AI大模型成为汽车行业的新风口,仇雨菁积极寻找国产芯片的下一个跳板,那就是抓住传统智能座舱正加速向AI座舱升级的新机遇,芯驰科技2023年发布的X9SP,就已经实现AI算法的本地部署,最新一代AI座舱芯片X10,更是重新定义了AI时代座舱处理器的最新标准。
她认为,AI大模型上车不是简单的“堆算力”,而是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比如,芯片的带宽设计要适配大模型的数据传输需求,工具链要优化以提升模型运行效率,芯驰科技相关产品已在研发,预计明年推出。
在仇雨菁看来,国产汽车芯片要从“替代者”升级为“规则制定者”,需要三个关键跳板:首先是技术积累,车规芯片的经验需要时间沉淀,不能急于求成,要经得起市场检验;其次是生态建设,芯片不是孤立的,需要和软件、算法企业深度合作,形成完整解决方案,更好地服务车企;最后是规模效应,只有更多国产芯片企业跑出来,形成良性竞争与协作,提升整体国产供应链的话语权。
芯驰科技的七年,正是中国汽车芯片产业从荒芜走向繁荣的一个生动缩影。破局从来没有捷径,唯有聚焦与坚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浪潮中,这样的长期主义,或许正是国产芯片从“跟跑”走向“领跑”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