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期间,一件国宝差点落入日军之手,幸好此人用一假的骗过日军

分享至

抗日战争期间,日军除了从我国大肆掠夺自然资源运回国内外,还觊觎我国珍贵的文物,其中著名的国宝毛公鼎就差一点落入日军之手。毛公鼎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鼎上的铭文是迄今为止所有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铭文多达32行,将近500字,其内容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称为“抵得一篇《尚书》”,其价值不可计量,乃是名副其实的国宝。

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毛公鼎却差一点落入日军之手,幸好叶公超(近代著名书法家,外交家)拼死保护才没有让如此重要的文物落入日军之手。

日军是如何知道毛公鼎的下落的呢?这就要从一个姓潘的小妾说起了,就是她走进了上海日军宪兵司令部向日军报告说自己家中有国之重器毛公鼎,由此引起了日军觊觎毛公鼎的风波。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不久后上海沦陷,曾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北京大学国学馆馆长的叶恭绰慌忙携带重金逃亡香港,临走前他将自己毕生珍藏的文物装了整整7大箱子藏了起来,这其中就专门用了一个箱子来装毛公鼎。

叶恭绰走后留下了一个刚过门不久的小妾未带走,这个小妾姓潘。潘姓小妾一边嫉恨叶恭绰丢下自己不管,一边又苦苦等待叶恭绰回来,可是一等就是整整三年。潘姓小妾觉得继续这样等下去不是办法,于是决定捞一笔走人,打起了叶恭绰当年藏起的文物的主意。这个消息很快就传到了叶恭绰耳朵里,这可把叶恭绰吓坏了,这些文物可都是国宝,尤其是毛公鼎,如果落入外人之手他岂不成了千古罪人。

叶恭绰想自己回上海,可是害怕目标太大,被日本人发现。思来想去,叶恭绰决

付费解锁全篇
购买本篇
《购买须知》  支付遇到问题 提交反馈
相关推荐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