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奶奶家兄妹六七个,我爸是长子。爷爷早逝,年仅十二岁的爸爸就得扛起"顶梁柱"的担子,跟着奶奶拉扯一帮弟弟妹妹。
这一拉扯就耽误了念书,小学没读完就回家当了"半个家长"。爸爸那副瘦骨嶙峋的肩膀,哪撑得起这么个大家子,只能勉强糊口。二叔脑瓜子灵光,高小毕业后跟镇上老郎中学了几年医术,当过兵,退伍回乡还在村里当了几年支书。三位姨娘有兄长照拂,都过得顺遂,小姨更是考进中专,成了我们家唯一吃公家饭的教书先生。
二叔当支书那阵子,心里憋着股气,尤其对奶奶。只因他在部队眼看能提干,政审时却发现二舅是旧社会的高官,晋升机会泡了汤。这口气他撒到了奶奶头上,动不动就拉脸子,阴阳怪气,弄得奶奶左右为难。
这光景一直到改革开放,生产队实行包产到户,会做生意的二叔家过得红红火火。那会儿奶奶名下有块闲置的山地,她便"发话"让三个儿子一起种上了经济林。没想到这一步走得正,几年下来,山坡上绿树成荫,据人估摸,价值能有十来万。
三个姨娘都嫁人了,儿子们也各自成家。奶奶看到林子值钱了,就想跟二叔搞好关系,便把三个儿子喊来摆了摊子:
"老二家娃多,我还能走动,能帮着看孩子。我以后就跟他住。"
爸爸和小叔没反对,可奶奶接下来一句话,却让他们俩瞪圆了眼:
"既然我跟老二住了,今后就让他养我老,我那片经济林也都归他,你俩莫眼红。"
说不眼馋是假的,但爸爸和小叔从小就疼奶奶,几乎言听计从。如今奶奶要把那么大笔财产给了二叔一人,即便心有不甘,也没吱声,这事就这么定了。
二叔二婶高兴得很,专门给奶奶腾了间屋,把被窝铺盖全搬了过去。头几年,奶奶确实过得顺心,二叔也再不提那晋升的事了。
照这样下去,不过是爸爸和小叔吃点财产上的亏,三兄弟能和和气气,奶奶也能安享晚年。
可咋就天有不测风云呢?奶奶年迈后,一次去菜地摘菜,不慎摔了一跤,髋部骨折,只能靠轮椅或卧床。这下子,不但帮不了二叔带娃,反倒要人伺候。要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话不是白来的,奶奶的日子渐渐不好过了。
当初商定好,奶奶瘫痪后,爸爸和小叔每天去看看,家里有好吃的就送点去,具体照料自然落在二叔二婶头上。
那天下午,爸爸干完农活早,就空手去看奶奶。二叔二婶都不在家,只有奶奶独自坐在轮椅上,一脸泪痕。
"娘,您吃了吗?"爸爸问。
"早上才喝了半碗稀饭咧……"奶奶带着哭腔应道。
爸爸环顾四周,见奶奶轮椅上挂着个塑料袋,里面装了几块发糕,估计就是二叔给奶奶留的午饭。旁边还放着个大塑料瓶,装的是白水(我们乡下习惯喝凉茶,凉茶发黄,白水清亮,一眼就能分出)。
爸爸将近五十的人了,看见瘫痪的亲娘只能啃冷发糕喝白水充饥,心头一阵绞痛,赶紧蹲在奶奶身边嘘寒问暖。
这一问可不得了,奶奶老泪纵横,拉住爸爸的手哽咽着说:"大儿啊,为娘当年太偏心,对你和小儿子实在不公。以前只顾着想他错失前程,那片林子长得好,就想着补偿他。可这半年来,我真是熬不下去了,若你不怨我,我还想搬回你家去,可以吗?"
爸爸心软,当年爷爷去世时,是他在兄妹中最懂事,体谅奶奶的苦处。既然亲娘开口,他二话不说,当即收拾好奶奶的铺盖,连人带轮椅一起扛回了家。
天黑时分,二叔二婶从外面回来,发现瘫痪的奶奶不见了,大为紧张。二叔火急火燎地赶到我家,刚好看见爸爸正给奶奶喂饭,母子俩有说有笑。他竟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