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
电子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栗曦
正在电磁感知技术研究的道路上
不断探索前行
他深耕专业领域
在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方面
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让我们一起走进大咖专家云集的
“西电视界”系列视频栏目——
《西电不无聊》
从天线测量技术的进步中
翻开栗曦编写的“密码本”
01
从技术突破到前沿领航
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于2024年1月获批建设 , 依托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电科14所和中电科38所,以天线与微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基础成立, 旨在研究电磁感知前沿技术。
上世纪80年代,天线技术发展促使测量需求转变,国外对近场测试实行了技术封锁。西电前辈们奋力突破,1987年成功研制出我国首套近场测量系统,栗曦说:“这相当于是打破了国外对近场测试的一个封锁,填补了我国近场测量的一个空白。”1992年,天线微波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成立,逐步发展演变为如今的雷达探测感知全国重点实验室,栗曦参与其中,见证着实验室的成长。
02
突破天线测量技术困境
探寻创新路径
在天线测量领域,远场测量条件严苛,对于电大尺寸天线(物理尺寸远大于工作波长的天线)的测试距离要求高,建造难度大。因此,近场测量成为获取大型天线辐射特性的重要手段。对此,栗曦强调,“近场测试的难点,我觉得主要有这么两个方面:一是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包括电磁场、电子、仪器控制和计算机等学科;二是测量数据需经复杂数学变换才能得到辐射特性。”
栗曦(图左)
栗曦专注于现代天线测量技术研究,致力于提升测量效率和精度。他针对相控阵系统研发的快速测试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测试效率大幅提高;还通过研究准远场测量方法和模式滤波技术,在提升测量精度的同时,探索优化暗室空间的途径。
栗曦(图左)
在介绍天线测量实验室时,栗曦认为“我们可以把整个雷达系统看作成人的一个大脑,而天线实际上就是这个脑袋的眼睛,测量实验室的作用就是去检测这双眼睛”。目前,实验室的所有软件和硬件均为自主研发,从检测精度、效率到能力,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的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天线测量相关领域,并为其他研究所和高校建设天线测量系统提供了重要支持。
栗曦笑称,国内现有的天线测试系统大多是西电的“后辈”,因为西电研发的国内首套近场测试系统填补了空白,成为后续技术发展的基石。
栗曦(图左)
03
传承西电精神
培育未来力量
栗曦认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因热爱国家科研事业而坚守,在工作中收获满足。他觉得“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更适用于前辈们,他说,“我现在所做的事情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和千千万万从事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一样,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实际上就是为祖国的建设增砖添瓦”。同时,他对西电的后辈们充满期待,希望他们传承前辈“十年磨一剑”的精神,脚踏实地,做有意义的事。
文案、排版 / 白婼鑫
编辑 / 王冠玉
责编 / 王 格
出品 / 党委宣传部〔融媒体中心〕
全国仅50个!西电“大思政课”带你解锁社会大课堂
你“超重”了吗?西电版“减脂餐”暖心上线!
化腐朽为神奇!西电团队破解电磁材料工程化难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