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30日,北京798艺术区春辰当代艺术研究中心迎来了艺术家杨烨炘的个展《淘金米》。此次展览延续了艺术家一贯对资本逻辑与生存价值的尖锐反思,杨烨炘以千足金制作了1000粒黄金大米,将其洒入大量普通稻米之中,邀请观众现场体验徒手“淘金”。
杨烨炘并非首次以黄金大米这一象征资本的载体进行行为艺术创作。早在2021年,他曾在上海黄浦江实施了一次备受争议的“扔黄金大米”行动,当时作品在公众和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讨论与质疑。此次北京个展将展览空间由此前上海黄浦江的公共场域转移至展厅,以更可控、更集中且具互动性的形式再度呈现,艺术家明显有意回应并澄清此前公众对于作品真实性的质疑与误解。
在展览现场的采访中,杨烨炘强调:“都喜欢黄金,但对粮食却熟视无睹,真正的黄金应是大米。”他希望观众最终淘到的不是黄金而是普通的大米,并将其装入玻璃瓶带走,完成这一行为艺术的闭环。这种行为艺术体现了对消费主义、资本主义逻辑的批判,也深刻呼应着经济学中的“价值倒置”概念,即真正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往往被低估,而象征性资本却被无限放大。
策展人王春辰提出了一个深刻的比喻:“0.5克黄金约等于200斤大米”,这种荒诞的等式直接揭示了资本逻辑对社会价值体系的扭曲影响。在社会学视野下,杨烨炘的作品精准地呈现了当代消费社会的荒谬现实:物质的丰裕与精神上的匮乏、日常性物质的贬值与奢侈品的过度崇拜。
回顾艺术史,从达达主义到激浪派,行为艺术一直以对既定艺术体制和社会规范的挑战与批判为核心,艺术家们经常借此探讨社会现实、权力结构以及资本逻辑等问题。杨烨炘的作品也沿袭了这一历史传统,通过公众直接参与的互动形式,打破了传统艺术欣赏的距离感和被动性,转而让观众直接成为艺术发生的主体。
杨烨炘强调艺术表达必须创新,“如果只是平铺直叙地表达问题,那不是艺术。”这句话道出了艺术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本质:艺术应以创新的视角揭露现实的隐秘面貌,并激发公众的反思与持续思考。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淘金米》的行动艺术作品也体现出艺术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微妙互动。黄金作为金融资本的代表符号,与普通大米的并置形成强烈反差,直接挑战观众对财富与价值的惯常认知,进而质疑和反思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价值与人类生存价值之间的深层矛盾。
杨烨炘的《淘金米》不仅是一次艺术的实验,更是一场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跨界对话。它唤醒人们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被忽视的价值,抵抗资本主义消费文化带来的价值虚无化,进而反思自身在资本社会中的位置与选择。
此次展览持续至5月25日,透过这1000粒黄金大米,艺术家杨烨炘再次发出了艺术对社会现实强烈且深刻的呼吁:我们到底应该追求怎样的“黄金”?
艺术家杨烨炘其活动链接:
“龙吟巴中”跨媒介当代艺术展在四川巴城记忆文创园举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