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接到很多咨询,不少人认为贷款结清后征信上贷款记录保留五年,但是真的是保留五年么?今天我们就来解答下究竟征信上什么保留五年,什么又是永久保留的?
一、贷款记录:永不消逝的 “印记”
“凡走过必留痕迹”,罗卡交换定律的这句话是对征信上贷款记录最好的注脚。
经常有粉丝问我,征信上统计栏的其他贷款很多,能不能消除?会不会影响到自己做房贷、车贷之类的?
征信上的历史贷款记录并不只保留5年,而是永久保留,不能消除。
无论你是多年前结清的助学贷款,还是数年前还完的房贷,这些贷款记录都会一直存在于你的征信上。
这意味着,一旦你有过贷款行为,这条记录就如同一个 “印记”,永久性地保留了下来。
例如上图中的简版征信中,12-15年这四年的个人助学贷款仍然显示在征信上,这是一份25年来的征信。
很多人可能会疑惑,为什么贷款记录要一直保留呢?
其实,这是征信系统为了全面、准确地反映个人的金融历史,方便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审批等业务时,能有更完整的参考依据。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贷款记录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借款人过往的贷款规模、贷款用途等信息,从而更好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例如,一个人曾经有过多次大额贷款记录,那么在他再次申请贷款时,金融机构就会更加谨慎地审核,因为这可能意味着他的债务负担相对较重,还款能力需要进一步考察。
从长远角度看,贷款记录的永久性存在也有助于规范个人的金融行为。
当我们知道自己的贷款行为会被长期记录在案时,就会更加谨慎地对待每一次贷款申请。
比如,在申请贷款前,我们会充分考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还款能力,是否真的需要这笔贷款。
因为不良的贷款记录可能会对我们未来的金融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想象一下,如果贷款记录可以随意消除,那么一些人可能会肆意贷款,不考虑还款后果,这将极大地扰乱金融市场秩序。
而且,贷款记录的永久性保留也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一种风险防范机制。
当面对有不良贷款记录的申请人时,金融机构可以根据记录作出合理的决策,避免不必要的风险,保障自身的资金安全。
二、还款记录:五年的 “新陈代谢”
与贷款记录不同,还款记录有着明确的时间限制,那就是只保留五年。
这五年的时间,对于我们的征信报告来说至关重要。每一笔贷款的还款记录,在这五年内都被详细记录着。
我们可以通过征信报告清楚地看到自己在这五年内的还款情况,是按时足额还款,还是有逾期等不良记录。
例如,从上图中可以看到,这张招行的信用卡保留了19年9月-24年7月这五年的还款记录,
上面的N是英文单词Normal的意思,意思就是还款正常,而如果五年内有逾期,上面就会根据逾期时间的不同分别显示1、2、3、4、5、6、7(最高为7,超过7个月以上的逾期也显示为7)
金融机构在评估借款人信用时,这五年的还款记录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如果借款人在这五年内还款记录良好,按时足额还款,那么金融机构会认为他具有较好的信用状况,在未来申请贷款等业务时,可能会给予更优惠的条件。
相反,如果存在较多逾期还款记录,那么金融机构可能会对其信用产生质疑,甚至拒绝贷款申请。
征信影响:五年后的 “重生”
我们通常说,“五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意思就是征信报告还款记录只保留五年,会不断地“新陈代谢”,过往的逾期记录会随时间推移不断被覆盖掉。
也就意味着“浪子回头金不换”,对于那些曾经征信 “变黑” 的人来说,五年的时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
假设你在五年前因为过度借贷网贷,并且出现各种逾期情况,导致征信变得很差,但是,在后面你将所有的欠款全部还清并注销账户。
那么,过了五年之后,虽然贷款记录依然存在于你的征信报告中,但实际上这些记录已经不会对你产生太大的影响了。
这也体现了征信系统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它既保留了贷款记录,以全面反映个人的金融历史,又通过还款记录的五年覆盖机制,给予人们改正错误、重新建立信用的机会。
对于整个金融市场来说,这种机制有助于维护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征信记录的这些特点,珍惜自己的信用,合理使用贷款,避免因为不良信用行为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我是陈大云,日常分享些有的没的信贷知识,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